蒋介石父子落叶归根的遗愿至今都未实现,他的小孙子为此含泪离世
1996年8月的一天,在浙江奉化蒋介石祖坟上,一对穿着考究的夫妻来到了这里扫墓,已经骨瘦嶙峋的男人在面对蒋家的祖坟时,跪在坟前声泪俱下,他就是蒋介石的小孙子蒋孝勇。
1975年4月5日,败退台湾二十多年的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离世,随着他的离世,他一直反攻大陆的计划也至此完全搁浅,他的遗愿中还是叮嘱自己的后人:不要将他葬在台湾省,他一定要魂归故里,并且要葬在孙中山先生的一侧。所以他的遗体就一直保存在台湾省桃源县大溪镇的慈湖中,后来他的儿子蒋经国的遗体也存放在了附近,回家成为了她们父子两代人的愿望。
蒋介石父子的遗愿仿佛随着他们的离世也确实成为了愿望,虽然两岸慢慢的互通起来,但是蒋介石的遗体似乎已经被遗忘在了一边,直到他的小孙子蒋孝勇回乡祭祖,才重新把蒋家父子叶落归根的愿望重新翻出来放到大众眼前。
1969年8月,已经八十二岁高龄的蒋介石在一次外出时遭遇车祸,胸部遭到撞击,也就是从这次车祸后他的身体开始走向衰败。在蒋介石离世前的一个月,当时的蒋介石其实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是宋美龄专门从美国请来医生为他做了肺部的穿刺手术后,他的肺部问题才有所好转,为他又延续了一个月的命,但是之后的蒋介石一直高烧不退,甚至心脏偶读出现了多次的停止跳动,1975年三月二十六日,蒋介石又一次的陷入了深度昏迷,紧急而来的医生对其做了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抢救,最后又把他从死亡的边缘拽了回来,这个时候的蒋介石其实自己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因此开始对自己的身后事做起了安排。
弥留之际的蒋介石立下遗嘱,表示在他死后,遗体暂时浮厝在慈湖,将来迁回南京,葬在紫金山麓孙中山先生的旁边。所谓的“浮厝”就是江浙一带对客死异乡的人的尸体的一种暂时殡葬的方式,就是把死者棺椁四角垫起来,离地三尺,这种殡葬的方式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日后能够避免破土挖坟,方便以后的迁坟。
在1975年的四月五日,正值清明节左右,蒋介石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溘然长逝。他的后代只能根据遗愿,把蒋介石的遗体紧急的进行了防腐处理,最后在四月十六日的下午,直接把慈湖宾馆改造成了蒋介石的陵墓,在里面举行了殡葬仪式。陵墓的正门有一条非常长的走道,中间的位置就放着蒋介石的塑像,正厅是蒋介石遗体的安放处,墙上挂满了蒋的照片,东侧是蒋介石生前居住的卧室,房间内的布置一如以往,西侧房间则挂满了蒋介石的各种奖章和荣誉旗帜。此后,蒋的遗体就一直浮厝在以前的慈湖宾馆现在的蒋陵。之后桃源县对蒋陵进行了重新的规划,慢慢的这里也成为了一个旅游观光的地方。
为何蒋介石会选择把自己的遗体暂放在慈湖这里呢?其实这还是蒋介石晚年思乡所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已经离开大陆近十年的蒋介石随着年纪的增长越发的思念自己的故乡,加上当时大陆正值严重自然灾害期间,于是认为到了反攻大陆的好时机了,在做战略布局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在台北的总统府太过于显眼,万一打起仗,作为指挥部的总统府肯定是第一轰炸目标,所以蒋介石就开始四处的寻找临时的办公疏散地,1961年,当蒋介石到了大溪镇后,看到了一个被山水环绕的四合院,蒋介石瞬间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因为这里的山水景色和自己老家浙江奉化溪口镇是如此的相似,于是当场拍板决定将这里作为自己的临时“行宫”。第二年,蒋来到已经稍加改造的洞口宾馆,看着和家乡近似的景色,想起了自己远在故土埋葬的目前,于是将此地改名为“慈湖”来表达蒋介石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母亲的怀念。
后来的事情我们也就知道了,临时“行宫”布置好了,但是一直未能等到反攻大陆的时机,眼看回归故乡短时间无法实现,思乡郁结的蒋介石就时常来慈湖感受家乡的味道,每次到这里也都会给自己的后人聊很多关于奉化的事情。对于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来说,这里已经成为了他唯一寄托乡愁的地方了,基于此,蒋介石希望自己死后能够暂时的留在这个和家乡相似的地方。于是,慈湖就成为了蒋陵。
蒋介石的遗体暂放桃源县,他的儿子蒋经国随后也停放在了这里
蒋家可能因为蒋介石早年太多屠戮,他的男性后人,很少有长寿之人。在蒋介石辞别世间十三年后,他的儿子蒋经国在1988年也追随而去,生前,蒋经国也留下了自己的遗嘱:表示自己生前没能好好的侍奉母亲,希望死后可以把自己葬在母亲左右,于是蒋经国的遗体也和他的父亲一样,采用浮厝方式,暂时存放在了离蒋介石陵不到一公里的头寮宾馆。又浪费了一个宾馆。就这样,父子二人都被暂时安置在了桃源县大溪镇这个地方。可能他们也没想到,这一暂放就放了几十年。
一直到1996年8月,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一个骨瘦嶙峋的老人痛哭流涕的跪在蒋家祖坟前。他是蒋介石的小孙子,蒋孝勇,他这次返回故土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的先祖扫墓,另一方面更是想完成自己父亲和爷爷生前的遗愿。如果自己再不为二蒋遗愿奔波,可能二人魂归故里就更加遥遥无期了。
蒋介石有六个孙子,前面我们也说过,蒋家可能是受蒋介石屠戮过多而造成男人普遍早逝,蒋介石大孙子蒋孝文,是蒋经国与妻子蒋方良在苏联所生,从苏联回到台湾后作为蒋介石的长孙,备受蒋宠爱,故而养成了他不学无术、贪恋美色的浪荡性格,虽然后期有所改观,但是身子却已经透支过度,未到中年的他就已经卧病在床,在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次年就也追随而去。
蒋孝慈和蒋孝严是蒋经国和自己的秘书章亚若生下的一对双胞胎,由于出身原因,这对双胞胎兄弟一直没得到蒋介石的认可,所以在2002年之前,这两兄弟一直随母姓,一直到2002才认祖归宗,改回蒋姓。而蒋孝慈还没等到这一天,在1994年的时候就突发中风,并于两年后去世,享年54岁,死后八年才和蒋孝严一起认祖归宗。
蒋孝武是蒋经国和蒋方良生下的第二个儿子,也是蒋介石第四个孙子,只不过蒋孝武在中年就患病,46岁的时候就去世。
蒋孝刚是蒋纬国和妻子邱爱伦的独子,17岁就离开台湾到英国留学,毕业后也就一直留在国外,和台湾省的蒋家很少来往。
因此,虽说蒋介石六个孙子,但是去世的去世,出国的出国,在台湾的其实就只有二个,蒋孝严和蒋孝勇,而蒋孝严当时还没有认祖归宗,所以真正能够为蒋介石和蒋经国实现遗愿的只剩下最小的蒋孝勇了。而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当时的蒋孝勇其实也不久人世。
蒋孝勇出生于1948年,由于年龄最小,所以自小就深得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宠爱,也是除了蒋孝文外最受疼爱的一个,作为蒋介石最小的孙子,也逃不过家族的宿命,在1996年,年仅48岁的蒋孝勇被查出食道癌,在短短几个月内身体就瘦成了麻杆,感觉时日无多的蒋孝勇这才想起自己祖父和父亲的遗愿,害怕自己走后,二人的遗愿恐怕就再无实现的机会了。
1996年的秋天,蒋孝勇在通过层层的审批后,带着自己的妻子蒋方智怡和孩子踏上了返乡之路。在妻子的建议下,蒋孝勇先去了北京找中医开了几幅中药,之后就直接回到了溪口镇的老家。回来蒋家老屋后,蒋孝勇看着这陌生又熟悉父亲和祖父心心念念的房子,不禁流出了泪水,在妻子的搀扶下,他走遍了房子的每个角落,恨不得把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刻在自己的脑子里,因为他知道,这将是他最后一次来这里。
之后蒋孝勇来到了蒋家祖坟,看着常常的阶梯,在妻子的劝说下已经病入膏肓的蒋孝勇坚持要自己一步步登上去,因为这是父亲和祖父心心念念几十年的地方。当蒋孝勇来到祖坟前直接就跪了下去,已经瘦得不成人样的他,满脸泪水的久久的不愿起身。在回到台湾后,他怕自己不久于人世,所以在妻子的支持下立刻向台当局提出要将“两蒋”棺椁迁回家乡的申请,然而,已经失势的蒋家再不复当年的时光了,直接被驳回了申请。
于是,深受打击的他,拖着已经油尽灯枯的身子,在床上召开了记者发布会,以此来表示自己的坚决立场。当记者们把镜头对准在床上躺着的蒋孝勇是,他颤颤巍巍的说出了两句话:我的祖父蒋介石、父亲蒋经国,生前的遗愿是落叶归根,这是人之常情,这一点作为子孙的我,一定会不余遗力的实现她们的遗愿。此番潸然泪下的发言引发了当时无数人的感慨。
1996年12月22日,蒋孝勇在癌症的折磨下离开了人世,至死也没有完成“两蒋”回家的遗愿,而她的妻子蒋方智怡却接过了丈夫未遂的心愿,走上了为“两蒋”回家的奔波之路。只不过至今没有进展。
2007年12月,台湾当局表示要关闭慈湖,随之“两蒋”棺椁也要被迁出,只不过不知道是什么缘故,这件事情不了了之,所以现在蒋家父子的棺椁还暂存在慈湖。对于他们迁坟回家之路,至今仍是遥遥无期。若是真有期限,那大概就是我们解放台湾的时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