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非常让人惋惜的新闻:南开博士,中国计量大学的32岁女教师石召君因肺癌病逝。
石召君博士命运坎坷。石召君是山西省翼城县张桥村人,父母曾是铁厂工人,在她12岁时,因炉底烧穿事故双双死亡。石召君成了孤儿,由爷爷奶奶抚养成人。爷爷奶奶是低保户。可想而知石召君生活的艰难。
在艰苦的条件下,石召君读了数学与统计学方面的博士,2022年毕业,进入中国计量大学。2年半后,因为肺癌去世。

在2024年底,还有西南大学的闫罗彬副教授,37岁,得白血病去世。闫罗彬副教授是农村的孩子,家境贫寒。他说,除了大一从家里拿了8000块钱,后来就没再向家里要过钱。从中学到大学,他都没穿过新衣服。平常在食堂只吃1.2元的豆腐炒青菜,加两个馒头。
在这种条件下,他学习科研刻苦,坚韧不拔,做出了很多成绩。但后来他和他弟弟先后患病,他得了白血病,他弟弟得了癌。
这本该是寒门子弟逆袭的励志故事,却成了一曲令人心碎的命运交响曲。本来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刚翻开人生新篇章,疾病便吞噬了所有光明。
这两个都是个例,理论上说明不了什么。不过,现在高校教师压力大,青椒收入一般,如果家境贫困的话,还是要慎选。
高校教师入校门槛就很高,要求名校博士,顶刊论文;进校之后,又有非升即走的压力,科研、教学两方压力;博士们又都是卷王出身,都是一遍遍压榨自己,能榨多干就多干。青椒一般说来收入都不高,如果本来身体不好,家庭条件一般,甚至还需要自己拿钱去贴补家人,日子过得紧张,工作和科研强度又很大,绷紧的弦很容易断。
寒门博士的双重压力:原生家庭的经济压力,学术体系的科研压力。长时间的压力马拉松,不少人在中途就支撑不住了。
像石召君博士、闫副教授如果读一个好就业的专业,读完硕士工作,凭他们的聪明才智,认真态度,在工作上肯定游刃有余,而且经济条件好不少,自己会轻松一些,或许就不容易患病了。
其实,家境一般的,读博士也要慎重。博士也不容易,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长沙市望城区发布的《2025年事业引才博士公开引进公告》,里面博士要求28周岁,特别优秀的放宽到30岁。

如果6岁上学,中间没有休学,一般本科4年,直博5~6年,正好28周岁;如果中间有休学,硕博分开读,那就不符合规定了。
不是这一个地方对博士生有年龄要求,很多单位都有,选调生一般限定在30周岁,如果去高校或者企业,博士卡在35岁。
因此啊,不单单是IT行业有35岁魔咒,博士也有35岁魔咒。IT行业虽说是35岁,我见到的往往都是40岁以后,而博士虽说是35岁,真的35岁去应聘,很多单位不明说,但也很谨慎了。
所以,博士找工作要吃青春饭,跟体育圈区别不大。
尤其是寒门博士们,先天体弱,给养不足,读博士和当青椒,要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