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曾是难以驯服的巨龙:黄河入海口的重要变迁

理想吕 2025-03-31 16:16:39

【在黄河故道的滩涂上作画】

如果现在突然问朋友们:黄河入海口在哪里?黄河最终流入渤海还是黄海?

估计很多朋友尤其是南方的朋友会一时语塞。

这不怪大家知识面不宽,而是黄河的情况自古就非常复杂,曾经发生过至少26次的重要改道,期间有人力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大自然的力量,或者说,是黄河自己的力量导致的。

先把目前黄河入海口的答案说一下,即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这个地理位置的形成源于1855年那次的黄河决口改道。‌

【既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古人很难驯服的巨龙】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从河南省的孟津以东至荥阳(南岸)、武陟(北岸)间,因为这一段的黄河河身被南岸山脉所约束,只能沿着自西而东的方向发生很小的移动。

古孟津城在现在城北的12.5公里左右,而古黄河更在古孟津城的北面——相比之下,现在的黄河则距离孟津城仅约2.5公里左右,可见这一段河道至少向南移动了约10公里左右。

历史上出现的众多古黄河河道,犹如一把折扇的扇骨,多至数十根,这一点,并不夸张,武陟、荥阳是扇纽,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

黄河的改道对所经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按照历代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宽泛时代)到解放前约数千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约1594次,估算一下频率竟然有平均3年决口2次。

至少我们最关心的黄河改道,有过记载且比较重要的改道就有26次。

清朝初年的学者胡渭(公元1633-1714年,浙江德清人),从古代黄河上千次改道的记载中,细心整理归纳,在所著的《禹贡例略》里提出黄河五大徙之说,当然,后面还有规模更大的第六次。

即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胡渭整理归纳的五徙,所以统称为黄河“六大徙”和“七阶段”,这个七阶段,是加上了战国初期黄河原有的故道,所以成为七个阶段。

然而,最重要的黄河改道尤其是改变入海口,有三次。

【公元前602年黄河改道入渤海】

这段文献来源于《汉书·地理志》、《汉书·沟洫志》、《水经·河水注》的“大河故渎”,大河,指得就是黄河。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又发生改道: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迳滑台城,又东北迳黎阳县南,又东北迳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漯别行而东北入海。

这段话是对《水经》中“大河故渎”的详细叙述,因为原文中只有“大河故渎”四个字,让古代很多水利专家有些茫然。

而这次的黄河改道被研究黄河的、清朝初年的学者胡渭认为是大禹治水以后黄河的第一次改道。

这条“大河故渎”的具体径流是:

黄河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现在的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东北面),经过长寿津后,黄河水折而向北流淌,到达馆陶县(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地处河北省东南部)东北面,在这里又向东流经高唐县(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南面,然后再向北流至东光县(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位于沧州市南部)西面,在这里与漳水会合,再次下折而东北流经汉章武县(现在的河北省黄骅市,辖县级市由沧州市代管)东面流入渤海。

很明显,这次的黄河改道,并不是人力所能及也,而是黄河自身的力量,或者也可以说是黄河所处沿线的自然界的力量。

【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入海,包含着人祸,影响近700年】

这次并不全是黄河自身的力量,人为因素也占了较大的比重,而且酿成的灾情极大。

金代以前,黄河也曾有过数次向南决口,洪水侵夺淮河流域,比如“多在泗(州)、凤(阳)以上”,“颍(上)、亳(县)、怀远之间”,但是,黄河的主流一直保持北流在现在的河北省、山东省一带入海,尽管入海口会有多次变动。

从金世宗(完颜雍,生于公元1123年、卒于公元1189年)大定末年开始,朝政渐趋腐败,不过那时还有专人检测和治理黄河。

在金世宗死后,皇孙完颜璟(金章宗)即位,整个政务系统变得十分混乱,就连监测和治理的黄河都不再设置专人,只会享乐的金章宗多次拒绝都水监丞(正六品)田栎的治黄建议。

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在阳武故堤决口,洪水吞没封丘县(现在的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然后一路向东南方面奔泻,到寿张冲入梁山泊(山东境内),在此黄河水又分为两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南派由泗水入淮,侵夺了淮阳以下淮河的河道。

这时由现在天津市附近入海的黄河北流已经完全断绝。

这次历史上少见的大水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不计其数,如果金章宗采纳田栎的治河方案,就可以减少这场大灾难造成的损失。

比如田栎曾经以奏疏中建议:在黄河北岸墙村开一口子,使河水流入梁山泊故道,仍旧使南、北两条清河分流。但北清河旧堤久修未完,应当规定年限加固大堤;在梁山泊故道居住的屯田军户,应当迁走。先在黄河南岸王村、宜村两处决堤导水,使黄河长堤得到固护。

田栎的治河与应急方案,经过事实证明,都是切实可行的。

从公元1194年开始,黄河就成了“每淮水盛时,西风激浪,白波如山,淮扬数百里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数百年矣”,一直延续了近700年。

【1855年铜瓦厢决口的惨剧,源于长期贪腐造成的亏空】

铜瓦厢(现在的河南省封丘县李庄镇境内),是清代黄河上一处著名的险工,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清初时,铜瓦厢险工“距交界九百余丈”。雍正三年(1725年)板厂(在铜瓦厢之东)堵口后,“自头堡起至七堡止依旧有堤形创临黄越堤一道”。

而且,铜瓦厢这一段的黄河,已经是一条很高的悬河,背河面堤高一般二丈至四丈余尺,个别地方达到五丈以上,要治理好,首先就需要长期、持续、足额地投入经费。

【1855年铜瓦厢决口】

然后,“南河岁修经费五、六百万金,然实用之上程者不及十分之一,其余以供官员之挥霍”,“竭生民主膏血,以供贪官污吏之骄奢淫僭,天下安得不贫苦。”这样的事实使后人看来触目惊心,但在政治黑暗的清代末年,这样的悲剧却是一幕又一幕地上演着。

由于河政腐败,黄河河道状况恶化,工程失修,比如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黄河在丰北厅三堡决口,堵口三次,最后都没有成功,一直到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丰北口门仍然没有堵住。

公元1855年6月19日,在几日的风卷狂澜、浪拍危堤之后,铜瓦厢这段堤防突然溃决,黄河水由决口倾泻而出,瞬间淹没30多个村庄,然后封丘、兰仪、祥符、陈留、杞县等数县也成为一片汪洋,远近村落的高树与房屋只露出树梢和屋脊。

此次决口共波及河南、山东、河北等地10州40余县,受灾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灾民总数超过700万人,至于伤亡人数却不得而知,在现在封丘县李庄境内的黄河大堤上,还矗立着一座“铜瓦厢纪念碑”。

决口之后,黄河下游结束了近700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又回到由渤海入海的局面,也成为黄河历史上的第六次大徙。

【结语】

从黄河第六次大迁徙到直至解放前的70多年时间里,黄河河患仍连年不断,从1855年至1938年,决口约124次,有时黄河还会向北侵入徒骇河或向南侵入小清河,但都随时堵塞,没有构成河道大的改变。

而且在1938年,国民党政府为阻止日军西进,炸开郑州花园口大堤,河水乱颍、涡入淮,形成历时9年的人为改道,一直到至1947年3月才开始始堵口,恢复现在的黄河河道。

黄河现在的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为中心的入海口,每年可以造陆面积约30平方公里,1976年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改道,经清水沟淤积塑造了新河道,这里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像天鹅湖、芦苇文化乐园、万亩槐林森林公园等,还是旅游和地理研究的热点。

【山东东营入海口的景色】

比如可以在入海口观察黄河水,色彩斑斓、层次分明,黄河入海后河水与海水逐步混合,入海泥沙随混合水体运移,然后会逐步消散。

0 阅读:0

理想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