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不放任: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智慧

麓屿心言 2025-02-05 20:21:06

“妈,学这些微积分、古诗词,以后真能用上?” 晚饭后,儿子放下手机,一脸认真地问。

我一愣,竟不知如何回答。这看似没心没肺的小子,也开始思考人生了?

“为了考好大学,找好工作……” 我试图给出标准答案,却被他打断:“可你看那谁,高中都没毕业,现在直播、拍视频,赚得比谁都多!时代变了,妈!”

儿子的反驳,让我无言以对。是啊,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成功的定义早已不同,一纸文凭也不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面对孩子的质疑,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又该如何引导他们找到学习的动力和人生的方向呢?

一、 孩子说“学不动了”,也许是“情绪红灯”亮了!

面对孩子的灵魂拷问,我陷入了沉思。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曾有过类似的迷茫和困惑。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说“不想学”、“学不动”,并非真的讨厌学习,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产生了负面情绪,他们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发出“求救信号”罢了。

先拿我自己举例,我曾经非常害怕公众演讲。记得大学第一次做课堂展示时,我紧张得声音发抖,双手冒汗,脑子一片空白。那种窘迫和挫败感,我至今记忆犹新。后来,我意识到,我真正害怕的不是演讲本身,而是害怕失败、害怕被别人嘲笑。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演讲社,从简单的自我介绍开始,逐渐挑战更长的演讲内容,并且积极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反馈。每一次练习对我来说都很艰难,但是这个过程让我变得越来越自信。

每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类似这样“心理障碍”还有很多,比如有的孩子害怕考试,有的孩子害怕提问,有的孩子害怕竞争……这些“心理障碍”,就像成长路上的“拦路虎”,阻碍着孩子前进的步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识别并清除这些障碍。

该怎么办呢?

1. 开个“家庭经验分享会”

我们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失败”或者“不擅长”的经历,来帮助孩子正确看待挫折和失败,从自己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身上,学会如何调整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最终取得进步。分享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握一个关键:坦诚地展现自己曾经的“笨拙”和“挫败”,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真实感受。

比如,可以分享一个自己如何从“英语小白”蜕变为“英语达人”的经历,例如:可以分享自己刚开始学英语时,因为发音不标准而被同学嘲笑的经历,以及后来如何通过每天坚持听英语广播、看英文电影、跟着录音反复练习口语,最终能够和外国人自如地交流的经历。

2. 设立“家庭成长里程碑”

一个温馨的角落,一面“记录墙”,都可以成为家庭的“成长里程碑”,记录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努力和进步。

可以放些什么“展品”呢?

展品1:孩子成长过程中具有挑战性的各个第一次的照片或者视频。例如: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演讲、第一次参加体育比赛并获奖、第一次独立完成一个复杂的手工作品……这些都是孩子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有力证明,让他看到自己身上与生俱来的勇气和毅力。

展品2:孩子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获得的进步的证明,可以是一个小奖状,也可以是一次分数上的明显提升,更可以是一次主动承担家务的记录。这些证明了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让改变发生。

展品3: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有自己专属的一块,记录自己克服的困难,实现的阶段性目标等。例如爸爸可以贴上自己成功戒烟的记录表,妈妈可以展示自己学会一项新技能的证书,而孩子则可以贴上自己近期在学习上的进步记录。

二、当孩子问“学它干啥”,给他一个“未来导航仪”

如果说“情绪红灯”是学习内部的障碍,那么对“学习意义”的质疑,则是孩子在思考外部世界与自身联系时产生的困惑。

为什么孩子会对学习的目的产生怀疑呢?

其实,当孩子感到迷茫、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他们缺少可以参考的“人生样本”。他们需要看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究竟能够带来怎样的改变;他们需要从身边人的经历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这让我想起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小时候跟随父母去参观一个园艺场,多彩的果实与美丽的景色深深吸引了他,他因此立志学农。在数十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最终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亿万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故事告诉我们,明确的目标和持久的热爱,是推动一个人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强大动力。

所以,我们要帮孩子拓宽视野,让他们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可以这样做:

1.绘制一张“梦想职业探索图”

和孩子一起,利用网络资源,探索各种各样的职业。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领域入手,比如游戏设计师、人工智能工程师、时尚博主、美食评论家等等。

然后,一起研究这些职业都需要哪些技能和知识,以及如何通过学习来获得这些技能和知识。可以将这些信息制作成一张“梦想职业探索图”,贴在孩子的房间里,让他随时可以看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比如,如果孩子对电子游戏感兴趣,可以和他一起了解游戏开发工程师这个职业,看看这个职业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比如编程、美术、音乐等等,以及这些技能如何通过学习来获得。还可以了解一些著名的游戏设计师,比如宫本茂,他创造了马里奥、塞尔达等经典游戏形象,成为了游戏界的传奇人物。

2. 来一场“榜样人物深度访谈”

鼓励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然后深入了解这个领域的一些杰出人物。可以通过阅读人物传记、观看纪录片、搜索网络资料等方式,来了解这些“榜样”的成长经历、职业发展路径以及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比如,如果孩子对太空探索感兴趣,可以和他一起了解埃隆·马斯克的故事。这个“硅谷钢铁侠”不仅创立了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还创立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致力于让人类移民火星。通过了解马斯克的故事,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梦想的力量,以及为实现梦想而不断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性。

再比如,如果孩子喜欢音乐,可以和他一起了解周杰伦的音乐之路。周杰伦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文化课的学习,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各种知识,为自己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努力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分数和排名,而是为了给未来的自己,积攒更多选择的资本和自由的底气。

“努力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了给未来的自己,赢得更多‘人生剧本’的选择权。”

三、 当孩子沉迷游戏,试试“变堵为疏”

为什么孩子会在游戏中如此投入,甚至“废寝忘食”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游戏满足了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未被满足的“孪生需求”。科胡特认为,每个人都渴望被与自己相似的他人(即“孪生”)理解和认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需求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得到充分满足,例如学业压力、同伴竞争、父母忽视等等。而在游戏中,孩子可以轻易地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通过团队合作、并肩作战,获得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实现“孪生移情补偿”。

那么,如何将孩子在游戏中的热情和能力迁移到现实学习中来呢?一味地“堵”不如巧妙地“疏”!我们可以试着把游戏中的元素和机制融入到日常学习中,让学习变得像游戏一样有趣和富有挑战性。

具体怎么做呢?

1. 设计“学习任务挑战赛”

将枯燥的学习内容改编成有趣的任务:

例如,学习“勾股定理”可以解锁一张特殊的地图,这张地图上隐藏着一个“宝藏”(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或者一个小惊喜)。

把历史事件改编成策略游戏,例如,将“楚汉之争”设计成一场资源争夺战,让孩子在“排兵布阵”的过程中,学习历史知识,锻炼策略思维。

记住一定数量的英语单词,才能开启新的关卡。

这里,我想分享一个教育创新的例子。在美国,有一所名为“Quest to Learn”的学校,他们将整个学校的教学体系都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之上。学生们通过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来学习知识,例如,为了解决一个“瘟疫危机”的任务,学生们需要学习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行团队合作,制定解决方案。这种基于游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从“游戏”中汲取“学习之道”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一起思考:游戏中哪些方面吸引了你?是紧张刺激的挑战?是和队友并肩作战的快乐?还是步步为营,不断变强的成就感?这些积极元素,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将在游戏中的热情和能力迁移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例如,许多游戏都非常注重策略的运用,这和学习计划的制定有异曲同工之妙;游戏中的“资源管理”技巧可以应用到时间管理中;而“快速决策”的能力则可以运用到考试答题中。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孩子发现游戏中的“道”与学习中的“道”之间的相通之处。

当然,我们也要引导孩子反思游戏中的不足之处:例如一些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不劳而获、违规等方式取得胜利,引导孩子思考这些投机取巧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造成什么危害。

关于奖励,我们更多地运用精神奖励和内在动机激发来代替物质奖励。比如孩子在学习中付出了努力,哪怕只是一点小进步,父母都可以给予孩子口头表扬,或者一个大大的拥抱,并告诉孩子“你真的很努力”、“你比昨天更进步了”。当孩子独立完成了一个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时,父母可以和孩子击掌庆祝,并告诉孩子“你真棒”、“你做到了”,让孩子从内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起对自身能力的信心,而不是依赖于物质奖励。也可以给与孩子更多的时间和陪伴,比如一起进行一次特别的家庭活动,或者让孩子自主地安排一段他所期待的时光等。

四、当孩子说“我自己来”:给他“试错”的勇气

“放手,但不放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少走弯路,但过度的保护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那么,如何在“放手”和“引导”之间找到平衡呢?核心在于: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并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1. 划定“自主探索区”

给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在可控的范围内自由探索和尝试。

例如,可以让孩子自主安排一些时间,在这些时间里孩子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哪怕只是发呆也没有关系。

用照片或者文字记录下孩子在“自主探索区”中的表现,例如,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在你看来“乱糟糟”的手工作品,或者制定一些“异想天开”的计划,但这都是孩子探索世界、发展创造力的过程。

2. “引导式”放手

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持和引导。

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脚手架”:在孩子能力不足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撑;当孩子的能力逐渐增强时,则逐步撤去“脚手架”,让他们独立行走。

比如,孩子想自己组装一个模型,一开始,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说明书,引导他识别不同的零件,并示范如何进行拼接。当孩子逐渐掌握了组装的技巧后,父母就可以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即使孩子在组装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把模型装错了,父母也不要急于插手,而是要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尝试、去解决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的能力,解放孩子的天性,给他们“试错”的勇气,他们才能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成长为独立、自信、有担当的人。

缔造学习中的“安全基地”

心理学上的“依恋理论”认为,安全型依恋关系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以及探索外部世界的勇气。我们可以将这个理论迁移到教育中,把家打造成孩子学习上的“安全基地”:

情感锚点: 无论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就像航行中的船只,无论驶向何方,都能看到岸边温暖的灯塔。

探索扩展: 随着孩子能力的增长,逐渐扩大他们的自主探索空间,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归航仪式: 当孩子在学习上遭遇失败时,不要一味地责备,更不要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之类的“马后炮”,而是要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就像船只归港时,水手们会一起检查船帆、修补漏洞,为下一次的航行做准备。

最终,我们会发现:

“真正的自主学习,是孩子带着父母给予的心理氧气瓶,勇敢潜入知识深海。我们不在岸上指挥方向,而是化作他体内的红细胞,默默支持每次思维呼吸。”

0 阅读:8

麓屿心言

简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分享家庭沟通与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