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长春主任:胆病诊治约言

中医学将人体的内脏器官分为脏和腑。其中,具有储藏精气功能的器官称为脏,而具有传化水谷功能的器官则称为腑。胆作为六腑之一,既具有“实而不满”的普遍性,又与其他各腑有所不同,其特殊性在于不储藏或转输水谷糟粕以及粪溺等浊物,故被称为“奇恒之腑”。胆汁清澈不浊,因此又被称为“中清之腑”。胆附于肝下,与肝相互联系,古人称之为表里关系。
在临床上,肝病和胆病的患者往往有类似的症状出现,治疗时用药可相互兼顾。需注意,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部分的疾病都与整体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肝胆关系密切,胆病可影响及肝,其他脏腑的疾病也能影响到胆。因此,在治疗用药时,不能仅从胆出发,必须根据临床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进行辨证论治,并兼顾其他脏器的病变。

治疗胆病时,必须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作用,结合药物治疗,战胜疾病。
在胆病的治疗中,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治疗的方法和药物也有所不同。例如,湿热重者需加苦参、滑石;实火者需加龙胆、生栀子;气滞者需加香附、青皮;血瘀者需加当归、赤芍、红花、丹参;痛剧者需加川楝子、延胡索;出现黄疸者需加绵茵陈、白鲜皮、秦艽;呕吐者需加橘皮、竹茹;食积滞者需加焦神曲、焦山楂、乌药;嗜酒者需加葛花、枳棋子、红豆蔻;结石作痛引起湿热黄疸者,则先宜清热利湿理气,再疏肝利胆排石,消石可用广东金钱草、玉米须、过路黄。
对于慢性患者,病程较长,临床症状不如急性期所出现的腑实证多,故治疗时较少应用攻里泻下剂。临床上常以金钱草开郁散为主。若兼有胃痛、消化不良,则加蒲公英、甘松、天仙藤;若兼有肝炎病史、胸胁痛,则酌用丹参、香附;若见烦躁、头晕头痛、舌质红绛等阴虚血热体征,则去柴胡,加焦栀子、决明子、墨旱莲;若体燥,去柴胡,加绵茵陈、天花粉;若寒体,加桂枝、干姜;若寒湿体,加吴茱萸、苍术。
此外,由于患者体质、年龄、劳动职业和饮食等条件的不同,临床所表现的症状也随之而异。因此除上述基本方法外,某些病例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可采用下列方剂治疗:
①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味:疏肝利胆,疏中化湿。适用于湿热内蕴,面目微黄,右上腹持续胀痛,胃纳不佳,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质淡红,苔微黄,脉来软缓者。
②疏滞养肝汤加味:疏通气血,开郁消滞。适用于气滞,右上腹经常作痛,大便干燥,舌质红,苔微黄,脉弦者。
③温胆汤加味:清胆和胃,理气止呕。
适用于气滞、胃气不和者,症见泛呕酸水,右上腹隐痛或不作痛,舌质红润,脉象缓。
④金铃子散合更衣丸加味:和中止痛,养阴通腑,调理气血。适用于阴虚体,症见右上腹隐痛,大便干燥,舌质干燥,红糙无苔,脉象沉弦。
⑤三花小金瓜散加味:芳香柔润,调中理气,适用于阴虚患者,症见性情急躁,右上腹胀痛,面黄,神疲,失眠,舌质干燥、边红、中剥脱液,苔微黄,脉弦。
⑥增液汤合麻仁丸改汤加减:养液润燥,消石通腑。适用于阴虚体质有胃痛史者,症见右上腹痛,纳食减少,大便秘结,舌红干燥有横裂纹,脉象弦细。
⑦当归四逆汤加减:温中散寒,养血通脉。
适用于胆石症右上腹不甚痛的阴性结石症,症见形瘦,肢冷,素体虚弱,舌淡,脉细。
⑧乌梅安胃丸等(开水泡饮):肝胆并治,通腑止痛。
适用于夹食滞、怒气,剧痛服药不止者,或手术后残石未尽、腹部剧痛者,或有慢性肝炎、消化不良、舌苔白厚腻者。
⑨当归建中汤加味:温暖中焦,强壮脾胃,消积止痛。适用于中气不足、虚寒体质、术后综合征,症见呕恶,大便溏薄1天数次。
⑩当归四逆汤加吴萸生姜汤加味:疏通血脉,使之通则不痛。适用于因手术后发生肠粘连腹部经常作痛者。
当归四逆汤加味:温暖经脉,使之通则不痛。
同时,治疗胆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的作息、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胆病的发生。
其次,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变质或过于刺激的食物。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有助于预防胆结石的形成。
此外,要定期体检,特别是对于有胆病家族史、长期饮食不规律或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定期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胆病。
最后,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积极的心态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治疗胆病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心理调适等。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治疗措施可以帮助缓解胆病的症状和促进康复。
针灸治疗:针灸可以调节胆道功能,缓解疼痛和不适感。常用的穴位包括阳陵泉、胆囊穴等。
按摩疗法:适当的按摩可以促进胆管蠕动,缓解胆囊痉挛和疼痛。可以采用腹部按摩、胆经按摩等方法。
中药外敷:将中药敷于胆囊部位,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常用的中药有金钱草、大黄、黄柏等。
心理疗法:对于因胆病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患者,心理治疗也是必要的辅助手段。心理医生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总之,治疗胆病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心理调适和辅助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保持乐观的心态,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