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爸最近总是没力气,是不是年纪大了就这样?”42岁的刘芳(化名)焦急地拉着医生,诉说父亲的近况。她的父亲老刘,65岁,退休工人,最近一年总是喊累,爬两层楼就气喘吁吁,晚上睡觉还打鼾得厉害。刘芳以为这只是“老了”的正常现象,直到一次体检报告让她心头一震:老刘的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都严重超标。更可怕的是,医生警告,这些异常可能早在10年前就开始“酝酿”,是身体发出的“死亡预警信号”。
老刘的经历并非个例。一项权威研究指出,慢性疾病的苗头往往在人去世前10-15年就已显现。如果能及早发现并干预,完全可能逆转风险,延长寿命。身体的预警信号究竟是什么?哪些指标最关键?我们又该如何守护健康?让我们走进老刘的故事,揭开身体“无声警报”的秘密。

老刘,65岁,家住山东青岛,退休前是工厂的电工。他身高1.65米,体重却有85公斤,挺着个“啤酒肚”。老刘年轻时身体硬朗,干活从不喊累,退休后却开始“享清福”:每天睡到自然醒,爱吃红烧肉、炸鸡腿,饭后总要喝瓶啤酒。他不爱运动,觉得“老了就该歇着”,最喜欢的活动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或跟老友搓麻将。
老刘的健康问题并非一日之寒。他有20年的高血压史,但总觉得“吃点药就行”,经常忘了服药。10年前,他查出血糖偏高,医生建议控制饮食,他却不当回事:“我又没糖尿病,少吃点甜的就行。”近几年,他的体重逐年增加,腰围已达100厘米,睡觉时鼾声如雷,家人还发现他偶尔会出现短暂的呼吸暂停。
刘芳起初没太在意父亲的变化,直到最近老刘连走路都觉得费劲,甚至出现胸闷、头晕的症状。她强拉着父亲去医院体检,结果让全家傻了眼:老刘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医生严肃地说:“这些问题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早就埋下了‘定时炸弹’。”
三、死亡预警信号:身体的求救声1. 研究揭示:慢性病早有“预告”根据《柳叶刀》(The Lancet)等权威期刊的研究,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它们的风险因素往往在发病前10-15年就已显现。这些“预警信号”隐藏在日常体检的指标中,却常被忽视。研究指出,以下4个关键指标与死亡风险密切相关:
血糖异常:空腹血糖≥6.1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5.7%,提示糖尿病前期。血压升高:收缩压≥130 mmHg或舒张压≥85 mmHg,增加心梗和中风风险。血脂异常:甘油三酯≥1.7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 mmol/L,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肥胖:体重指数(BMI)≥25或腰围超标(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是多种疾病的“催化剂”。
“这些指标就像身体的‘仪表盘’。”青岛市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医生解释,“一旦亮起红灯,就说明健康正在滑向危险区。”
2. 老刘的“警报”:10年前的忽视回顾老刘的健康史,医生发现他的问题早在10年前就露出了苗头。那时,他的空腹血糖已达6.3 mmol/L,属于糖尿病前期,但他没控制饮食,血糖逐步恶化。高血压也从“临界”变成了“重度”,却因为不规律服药,血管壁早已受损。血脂超标让他的血液变得“黏稠”,而肥胖和睡眠呼吸暂停进一步加重了心脏负担。
“很多患者像老刘一样,觉得‘有点小毛病’没事。”王医生说,“但这些小毛病累积起来,就是致命的连锁反应。”
3. 为何预警信号容易被忽视?慢性疾病的“隐蔽性”是最大挑战。它们不像急性病那样有剧烈症状,而是缓慢侵蚀身体。以下原因让人们常忽略预警:
症状不明显:高血糖、高血压早期可能只有轻微乏力、头晕,容易被归为“累了”。健康意识不足:很多人像老刘一样,不愿体检,觉得“没病就别折腾”。生活方式误区:高油高盐饮食、久坐、熬夜等习惯在年轻人中普遍,却被认为是“正常”。心理侥幸:认为“年纪大了有点毛病正常”或“我还年轻,不会得大病”。四、4个关键指标:健康的分水岭1.血糖异常:糖尿病的“前奏”血糖异常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信号。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患者若不干预,5-10年内有30-50%会进展为糖尿病。老刘就是典型例子:10年前的空腹血糖偏高,因忽视饮食控制,最终确诊糖尿病。
检测方法:
空腹血糖:正常值<6.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正常值<5.7%。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用于确诊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危害:长期高血糖可损伤血管、神经、肾脏,增加心血管病和失明风险。
2.血压升高:血管的“隐形杀手”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因为它可能多年无症状,却悄悄破坏心、脑、肾。老刘的收缩压常年在150-160 mmHg,早已导致血管壁增厚,增加了中风风险。

检测方法:
家庭血压监测: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正常值<130/85 mmHg。24小时动态血压:评估全天血压波动。危害:高血压可引发心力衰竭、脑出血、肾衰竭。
3.血脂异常:血液的“油腻危机”高血脂让血液变得“黏稠”,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老刘的甘油三酯高达2.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超标,医生警告他随时可能发生心梗。
检测方法:
血脂四项: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值:甘油三酯<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 mmol/L。危害:血脂异常增加冠心病、胰腺炎、脂肪肝风险。
4.肥胖:健康的“头号敌人”肥胖不仅是外形问题,更是代谢综合征的核心。老刘的BMI为31.2,属于重度肥胖,腰围超标提示内脏脂肪过多,导致睡眠呼吸暂停和心血管负担加重。
检测方法:
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正常值18.5-23.9。腰围: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体脂率:通过专业仪器测量,评估脂肪分布。危害:肥胖增加糖尿病、高血压、癌症风险,严重者可能因呼吸衰竭猝死。
五、老刘的救赎:从“警报”到重生1. 综合治疗:控制“四高”确诊后,老刘被转到内分泌科接受综合治疗。医生为他制定了以下方案:
降糖治疗:口服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同时监测糖化血红蛋白。降压治疗:规律服用氨氯地平,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降脂治疗:使用阿托伐他汀,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减重计划: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目标3个月减重5-10%。
老刘的女儿刘芳成了他的“健康监督员”。她帮父亲调整饮食:每天三餐以粗粮、蔬菜为主,红肉换成鱼肉,啤酒彻底戒掉。她还陪父亲散步,每天步行6000步,慢慢增加到快走30分钟。
为了改善睡眠呼吸暂停,老刘开始使用无创呼吸机,夜间鼾声明显减轻,睡眠质量大为改观。他笑着说:“以前觉得戴呼吸机丢人,现在觉得它救了我的命。”
3. 心理支持:重建生活信心老刘起初对治疗很抵触,觉得“老了治也没用”。医院的心理咨询师小张每周与他聊天,鼓励他制定小目标,比如“每周减1斤”或“爬楼梯不喘”。刘芳还带他参加社区的太极拳班,老刘渐渐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半年后,老刘的血糖、血压、血脂都接近正常,体重减了8公斤,腰围缩小到90厘米。他感慨:“早知道身体这么早就报警,我10年前就该好好管自己。”

老刘的经历告诉我们,死亡预警信号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们。以下是保护健康的实用建议:
1.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30岁以上:每年查血糖、血压、血脂、BMI。50岁以上或有家族史:增加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检查。高危人群:肥胖、吸烟、久坐者需更频繁监测。2.健康生活方式:从小处做起均衡饮食:遵循“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原则,每天吃够5种颜色蔬果。适量运动:每周150分钟中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是慢性病的“加速器”。规律作息:每晚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3.关注心理健康:压力是健康的隐形推手学会放松:通过冥想、瑜伽缓解焦虑。建立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分享情绪。必要时求助:心理咨询能帮助应对重大压力。4.个性化管理:因人而异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不同。年轻人应注重减重和运动,中老年人需关注血压和血糖,女性更应警惕骨质疏松和乳腺癌风险。建议咨询医生,制定专属健康计划。

如今的老刘,成了社区的“健康达人”。他每天早起打太极,饭后散步,逢人就分享自己的“救赎”故事。他的女儿刘芳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定期体检,调整饮食。她说:“爸爸的经历让我明白,健康不是等出了问题才去修,而是要从现在开始守护。”
人去世前10年,身体就已发出预警信号。这些信号或许微弱,却关乎生死。让我们学会倾听身体的每一声“警报”,用科学的生活方式,把健康牢牢握在手中。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远离慢性病的威胁,活出更长、更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13(4):315-409.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6;44(10):833-853.
中国高血压联盟.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9;27(2):8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