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历程

一个书画 2024-05-31 15:42:33

文/姜云 编辑/雪狼异族

在各种文字的世界里,中国汉字的形状特点是横平竖直,多条线段平行,转折处往往带棱有角,弧形笔画相对较少,而且没有圆圈,因此显得方方正正。而西方文字则不然,他们基本以弧线或圆圈构成,兼之以较少的横竖笔画,并且他们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只能横向不能竖向的连续书写,其中还有些书写的顺序是从右到左的。

但是中国古老的篆体却很像西方文字,由大量的弧线和圆形笔画加上直线构成,和西文不同的是,它是单个形体,奠定了汉字独立单体的基础。那么汉字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呢?究其原因,这与毛笔的发明有关,也就是说,因为有了毛笔,从此书写工具分为了硬笔和软笔,是柔软的毛笔把汉字演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推理一下,在没有书写工具的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如果需要做个记号或某项记录,只可能顺手拿起一段树枝或一块石块,在物体上划写,约定以某种符号代表固定的含义,数量慢慢积累增加,也就创造出了早期文字。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表意图形符号,可能就是山洞里那些古老的狩猎壁画或甲骨文之类了。

因为是用锋利的石片或金属划刻,甲骨文的笔画基本上都是直线的横或竖,兼以交叉的斜线,因为刻画不易,所以弧线较少,几乎没有圆圈,且笔画两端带尖,留下了刀痕,表现出书写工具的明显特征。随着历史的演进,文字大量出现在了青铜器上,共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铸造在成品器物上的,这种工艺需要先把文字刻在坯模上,并且是反着写,这样做出的器物上的文字才是正的,而坯模基本是由泥土制作,刻画的工具当然是用石制或木制的小棍即可。制成后,文字在器物上表现阳凸,曲线圆润饱满,另一种则是在器物铸成后,在其表面阴刻文字。当然,这一类文字笔画也都比较直,曲线较少。同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用于记录和传递信息的竹简。最初是用刀刻书写,后来生漆出现,这时就用小棍蘸漆在竹简上书写。

在陶器大量出现前,人们在生活中主要使用漆器,并在漆器上绘画和书写,因为难以保存,所以现今出土的很少。从部分出土的漆器陶器和早期竹简的文字绘画上,可以看到一种大头细尾的笔画,也称为“蝌蚪文”,很明显是用木棍蘸漆或蘸墨书写的。这时的东西方文字都属于一种硬笔形态,当然还不能断定出现了真正意义的“笔”,而是一截光秃秃的木棍,古人称之为“著”,注意它是草字头。

此时的东西方文字都处于硬笔形态,即曲线婉转居多,直线笔画较少的时期。既然都有了文字,饮食当然也需要进步。对于较小又烫的食物,用两根木棍夹取就文明了许多,并且可以想象人们最初是两手各执一根木棍,逐步演变为单手并列使用这两根木棍,因为夹取力道稍大,对木棍的韧性要求稍高,因为不小心就会断掉,于是就用上了竹子做的小棍,为了区分这两类看着挺像的两种工具,竹字头的箸就专指饮食用的两根小棍,也就是筷子。另一个草头的著就指蘸墨的笔,后来专指书写,这即是“著书立说”的由来了。 时间来到秦朝,人们发现这支写字的木棍画直线不直,转角处不方,而画弧线和圆却很好用。

中原各国文字被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的制度统一,以李斯峄山碑为标准体,称为了小篆体。从此概称以前的青铜器上的铭文为大篆,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弧线较多,笔划圆头圆尾,粗细一致,这些既是硬笔的主要特征,并且也是西方文字的主要特征。秦大将蒙恬和太子扶苏率兵三十万,镇守北疆,传说毛笔就是蒙恬发明的,相信此言属实。猜想这个过程可能是这样的。军中闲时,将军外出狩猎,颇有斩获,其中某动物,也许是只兔子吧。拔出箭后系在马背或士兵拎着回营,血顺着皮毛拖在地上,将军见此心想:这比木棍蘸漆画出的线长多了,于是剪下一块带毛的皮革,很大可能是尾巴尖上的那块皮毛包裹在木棍上试着书写,效果还真不错哦!而且我敢肯定世上第一支毛笔不会是把毛剪下后塞进笔管,而是连皮带毛整个包住笔杆,用线拴住,模样就像个小拖把的形状。

然而创新是在实践中一步一步进行的,随着时光流逝,工艺逐步改进,人们有选择的把毛拔下后,经过捆扎梳理,去油脱脂等等一系列工序,最终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毛笔。随着制笔的成熟,笔的种类也更丰富,于是出现了它的专属名词“笔”。从一些汉代出土的竹简中可以看到,毛笔已被广泛应用,汉字已不再是圆头圆尾,粗细一致的篆体,而是每笔每画都呈现出下笔处宽,收笔处尖,且笔画很短的形状,这是由于毛笔的畜墨不足造成的,表示当时毛笔还很简陋,正是这种字体造就出了厚重而盛极一时的隶书,并很快取代了篆书,随之而来的是审美也发生了变化,字形体态由篆体的上窄下宽的长形,向上宽下窄的扁宽形演变,伴随楷书的出现,汉字逐步定位在了中规中矩的方形。

至此,中国的汉字与西方用鹅毛杆所写的圆润柔软的字形,出现了明显的区别。当时流行的是隶书和楷书,其中有个笔画也是篆体中没有的,也是因为毛笔的应用诞生了这个笔画,这就是“点”,比如三点水,篆书中是三条平行短线。火字底在篆书中也是四条短线,而它在隶楷中写成四个点,也就是“点”字的这四个点。篆书中首笔的小横或小竖,比如“市”楷书中都变成了点,也就是说:“点”划在篆书中都是表现为短线。究其原因,是因为小木棍写点太小,所以演化成了短笔画,因为毛笔的出现才使它得以展现了出来。

而在现代硬笔的书写中,“点”划又再次表现成了一截短线。毛笔虽然柔软,但因为提按顿挫的原因,转角却很方正,这很能代表中国人的特性,温和却很刚强,谦逊但不卑屈。于是,汉字展现出了软笔硬字的风格,而西方却是继续硬笔软字,还增加了许多弯弯绕的形态,这也是用毛笔写英文基本上都很难看的原因汉字显得方正的关键,其实就是毛笔书写的两大特点。一,转角方正,二,粗细变化,篆书逐渐淡出历史,隶书楷书相继诞生了,为了加快书写速度又产生了行书草书,即使行草跳出方正的约束,但毛笔规范的一笔一划已经铸牢了汉字的标准结构。

另外,某些汉字的部分笔画也是由于毛笔快速运笔形成的,比如“面”第二笔应该是一横后提笔写竖划连笔或出锋而形成的,当时文字的学习传播都依赖于手工抄写,因此部分笔画就这样被误传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仅如此,同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如孔乙己所说的回字的四种写法,也是因为传抄中被误传误造出来的。

0 阅读:1

一个书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