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5月,81岁的毛泽东为何提出要在一小时内见到这位科学家?

侯哥谈历史 2025-01-08 15:44:0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 | 侯哥说历史

前言

在1974年5月30日,毛主席突然要求会见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客人就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这次会面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在中南海的丰泽园,两位伟人的对话涉及物理学的深奥话题,还展现了毛主席对科学的深刻理解与兴趣。究竟是什么驱使这位伟大的领导人在生命的暮年急切地想要见到李政道呢?

在1946年,李政道启程前往美国继续深造,九年后他与杨振宁共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在国际科学界引起轰动,并荣获诺贝尔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持中国护照的科学家。

虽然身在海外,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尤其在中美两国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后,他对回国的渴望愈发强烈。他频繁地通过信件与国内的朋友交流,表达自己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关心以及返乡的强烈愿望。

1972年9月,得益于朋友的帮助和中央的批准,李政道与妻子秦惠箬终于踏上了回国的旅程,抵达上海。当他从飞机上走下来,立即被眼前的变化所触动。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显著的是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在国内短暂的停留期间,李政道深入交流,还密集地准备报告,有时整夜都在整理资料和准备演讲稿,他将国际物理学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方法向国内同行介绍,让许多物理学家受益良多。

他还在多个公开场合发表演讲,强调了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指出人才培养应既服务于国家建设,也应考虑科学的长期发展。在此过程中,李政道特别提到,新中国急需人才,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基础科学的重要性。他提到,不久前杨振宁回国时也向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受到这些观点的影响,周总理在会见一批美籍华人科学家时特别指示,应重视并提升基础科学理论的研究水平。受此启发,十几位物理学家联名向周总理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发展中国的高能物理和高能加速器,周总理对此反应迅速,批示这应成为科学院的重点项目之一。

在此期间,李政道也分享了自己关于如何发展高能物理研究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在建设高能加速器方面,应走自主创新之路,而不是简单模仿其他国家。他建议中国应该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派遣团队到欧美访问,学习先进技术,同时也应重视国内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这些观点后来成为了他提出“少年班”概念的基础。

1972年10月13日,即李政道离开北京前夕,周总理再次与他会面,详细询问了他对教育和科研方面的进一步建议。临别时,李政道对周总理表示了深深的谢意,并祝愿总理身体健康。

在1974年5月,李政道教授进行了他的第二次中国行。然而就在1974年5月30日的早晨,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前一天,李政道和他的妻子秦惠已经计划好结束他们的访问,预定次日从北京经香港返回美国芝加哥。

就在5月30日清晨6点,他们在北京饭店的房间里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电话是外交部打来的,传达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毛主席希望在一小时内在中南海与他会面,车辆将很快抵达酒店接送他们。

李政道和他的妻子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邀请既感到意外也感到兴奋,因为这在他们的行程安排中完全是意料之外的。

一个小时后,李政道就来到了中南海的毛主席书房。走进书房后,主席微笑着问道:“你是哪里人啊?”李政道答道:“我是上海人。”毛主席接着问:“既然有上海,那有没有‘下海’呢?”这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让李政道一时摸不着头脑,他略显疑惑地回答:“这个我还真不清楚。”毛主席爽朗一笑,说道:“其实是有‘下海’的,它是一个小镇嘛。有上海,就该有下海,才相称啊!”

这番幽默的话语瞬间拉近了两人的距离,李政道感到轻松了许多。毛主席继续说道:“对称为何如此重要呢?”李政道思索片刻,回答道:“一般人谈到对称,可能会想到一片叶子、两朵花、一幅对称的画作,这些都是静态的事物。

毛主席点点头,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说道:“对称意味着平衡,平衡常常被认为是静止的。但我认为,静止并不重要,运动才是关键。我这一生经历的都是动荡,深知动才是真正的常态。”李政道被主席深刻的见解所打动,感慨道:“确实,对称并非只存在于静止中,运动中的对称同样重要。

为了更直观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李政道从茶几上拿起一张纸和一支铅笔。他将纸铺在桌上,轻轻推动铅笔,让它在纸上滚动起来。铅笔在纸面上来回滚动,却始终没有掉落。他对毛主席解释道:“您看,这铅笔在运动过程中,虽然每一瞬间都在变化,但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对称性。这说明,对称不仅存在于静止的平衡中,运动中也蕴含着对称。

毛主席聚精会神地观察这一实验,显得颇有兴趣。李政道进一步阐述:“对称并非仅限于静态或完美的镜像反射,它的内涵更广,涵盖了从宇宙的整体结构到微观粒子的基本互动。

毛主席非常欣赏这番解释,频频点头。接着,他询问关于李政道与杨振宁的科学发现:“你们那个关于宇宙不守恒的理论,能简单解释一下吗?”

李政道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我们的发现并非立即显现,而是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后逐渐确立的。这一过程涉及不断地实验和理论修正,是科学探索中常见的迭代过程。

讨论过程中,毛主席还引用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形象地说明不对称性:“就像我的肩膀,不对称但却构成了我的独特之处。”这种风趣的比喻,让复杂的科学讨论变得生动有趣。

随着讨论的深入,两人还触及了物理学中的平衡与对称的区别。毛主席提出:“那么,平衡与对称是同一个概念吗?

李政道解释:“在物理学中,平衡常指力的均衡状态,而对称则关乎形态和结构的和谐,两者虽相关联,但并非相同。

毛主席深有感触地总结:“科学的追求就像是不断地探索未知,永无止境。就如宇宙和时间,永远在运动中展开。

在深入讨论了对称、平衡、粒子等物理学问题后,毛主席依然精神矍铄。他与大家谈起了科学史上的诸多人物,如牛顿、康德、拉普拉斯、培根、汤姆逊、达尔文、莱伊尔等。他感慨道,自己曾计划抽出三年时间专门研究自然科学,但因国家事务繁忙,未能实现。他幽默地说:“这是欠了历史的账,现在是还不上了。

他提到年轻时读过汤姆逊的《科学大纲》,这本书对他影响深远。虽然其中有一部分涉及神学,可能大家不太感兴趣,但他认为这本书对理解科学发展很有帮助。

原本计划几十分钟的会面,因为热烈的讨论而延长到了两个小时。对于80多岁高龄的毛主席来说,这实属难得。他在谈论科学时展现出的热情和敏捷的思维,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受感动。李政道心想,主席虽然年迈,但他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活力丝毫不逊于年轻人。

第二天,当李政道准备带着满载而归的心情回到美国时,毛主席派人送来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一套签名版的《科学大纲》,这是对他科学贡献的高度认可。这份礼物和那次会面,成为了李政道心中珍贵的记忆,也是他科学生涯中一个难忘的高光时刻。

在与毛主席的会面中,李政道详细阐述了自己关于科学人才培养的看法。他建议,要从小培养科学人才,以确保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优势。他的建议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和支持,毛主席认为这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

不久后,这一构想具体化为“少年科技班”的设立,首先在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成立,随后扩展到清华、北大、浙大等13所著名大学。这一举措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技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次会见也成为了李政道生命中的一个重要时刻,是他唯一一次与毛主席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他在后来的回忆中提到,尽管毛主席当时已年逾八旬,但其思维敏捷、对科学前沿的深入理解和关注,仍然让李政道深感敬佩。

这段历史虽已远去,但毛主席在晚年展现出的对自然科学的关注和求索精神,仍然激励着后来的科学家们。李政道在其晚年经常提到这次会面,不光因为毛主席对他个人的鼓励,更因为这反映了国家对科学基础教育的长远承诺。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李政道依然活跃在科学研究和教育前沿,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他始终认为,科学的力量足以改变世界,而教育是传承这一力量的关键。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