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莲文化传承与古法种植申遗项目中的非遗保护
碗莲,这小小的水生植物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是荷花家族中的一种碗状的变种,最大的特点就是植株矮小,能在狭小的空间,比如小小的花盆里生长开花。碗莲花色丰富,有粉色、白色、紫色等,花朵虽然不大,但精致小巧,像精致的艺术品。它的莲子、藕等部分都可以食用,荷叶还能入药,这些都体现了它的价值。不过,它并没有像奶牛那样有一个明确的经济价值数据,但它对于园林景观、文化内涵的丰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家养碗莲的场景中,存在不少痛点。很多人觉得碗莲难养,因为需要精心控制浇水的量和频率。不像绿萝那些绿植,只要偶尔浇浇水就行。比如我一个北方的朋友,他住在狭小的公寓里,就想养些绿植点缀生活,也试过养碗莲。他对我说:“我觉得这碗莲可难伺候了,水浇多了就烂根,浇少了又不开花。”这就是家庭养殖场景下的一个痛点。而在养殖场或者农村的小院子养殖碗莲,虽然空间方面可能较为充裕,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南方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南方湿热的气候对碗莲是有利有弊的。有利的是提供了充足的热量,碗莲生长速度可能会快一些,像在福建的山区的一些农家小院里,村民们喜欢在角落里摆上几盆碗莲。可是湿热的环境也容易滋生细菌和害虫。我就听说过有个南方的种植场,在夏季的时候,碗莲叶子上起了很多斑点,原来是湿度太大,叶片感染了病菌。北方的朋友则要面临干冷的环境问题。在我家乡的北方农村,冬天特别寒冷,要是想把碗莲过冬,就得格外小心。有个网友分享他的经历,说北方的冬天把碗莲放在室外的池子里,就全给冻死了;后来放在室内的水缸里,每隔几天换一次水,还时不时给点薄肥,这才勉强让碗莲存活下来。
现在我们来说说古老种植方法的重要性。古法种植碗莲是有很多智慧的。比如在古法种植中,对于种子的挑选非常讲究。要选饱满、没有破损的莲子。我采访过一位老园丁,他告诉我,在他的花园里,每年都有一片专门种植碗莲的区域。他说古法种植的碗莲长出来的花朵质量更好。他说以前大家种碗莲都是用老缸,缸底铺上肥沃的塘泥,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处理好的莲子按到泥里,再慢慢地注水,水不能太多,要刚好没过莲子一点点。而且加水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次性加太多。这和现在一些用塑料盆随意种植的方法截然不同。
在比较不同品种的绿植时,我们不妨拿一些冷门的绿植来对比。比如说袖珍椰子,它和碗莲在家庭养殖中有不同的养护需求。袖珍椰子喜欢高湿度但又能通风良好的环境,而碗莲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还有文竹,文竹需要疏松透气的土壤,并且不能积水,这与碗莲怕烂根的特点相似但也有区别。再比如散尾葵,散尾葵耐阴性较好,适合放在室内光线不太好的地方养,而碗莲则需要阳光充足的阳台或者院子。这些冷门绿植与碗莲的种植对比,让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每种植物的独特性。
对于碗莲文化传承,这可是一个大工程。非遗保护中心就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某些地区,像苏州,那里有着深厚的水乡文化底蕴,碗莲种植由来已久。当地有一些老艺人,一辈子都在钻研碗莲种植。他们对于碗莲的种植技法,包括如何修剪,何时施肥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验。这些经验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那将是很大的损失。非遗保护中心应该对这些老艺人的技术进行系统的文献整理。
这里我们再来说说南北差异在碗莲养殖中的体现。北方的养殖场如果要大规模种植碗莲,就要面临冬季储藏的问题。在山东的一些小型碗莲种植场,老板们会和当地的非遗保护部门合作。冬天,他们会把种藕挖出来,放在专门的室内窖藏室里。窖藏室的温度和湿度都要控制得很好。而在南方,比如在湖南的一些乡村,村民们就不需要这么复杂的操作,他们把碗莲池子清理干净后,覆盖上一层草,就可以让碗莲自然越冬。
在文献整理方面,必须是系统的。不能只是零散地记录一些老艺人的种植口诀。比如说,有些老艺人会说“春分种藕正当时”,这只是简单的时间节点提示。系统的文献整理要对从碗莲的选择(包括种藕的选择、藕的来源等)、种植土的配制(不同地域土壤的区别以及如何调配适合碗莲的土壤)、种植的时节(精确到每个月甚至每个礼拜需要注意的事项,像在湖北的山区,2 - 3月就要准备种藕了,并且要根据不同的海拔高度调整)、日常管理(浇水、施肥、光照等各项管理的细节)一直到花期的观赏(不同品种花期的特点以及如何在花期延长花朵的观赏期等),还包括碗莲繁殖(分藕繁殖、莲子繁殖等不同繁殖方式的详细操作以及南北差异)等各个方面都要详细记录。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碗莲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在古代的园林设计中,碗莲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很多南方古典园林的池塘里,或者北方园林中的荷花池中(如果碗莲被移植过去的话),碗莲的身影都是增添景致的重要元素。在家庭中,以前江南地区的文人雅士会把碗莲放在书房的小桌上,赏花弄墨,那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情趣。而现在,这种文化意境在逐渐淡化。我们必须通过系统的文献整理,把碗莲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并且传承下去。
比如说,在广西的某个古镇,当地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在七夕节的时候,女子们会在庭院里的碗莲池里投放一些象征吉祥的物品,这背后就有着丰富的爱情文化内涵。这种习俗如果没有文字记录和传承,很可能就会被慢慢遗忘。
在非遗保护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于碗莲古法种植的研究力度。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保护,而是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等。比如研究古法种植中施肥的种类和比例,这可能与现代化学肥料的施用有很大的区别。也许古法种植中使用的一些天然肥料,不仅能让碗莲健康成长,还能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在家庭养殖方面,我们也要与时俱进。虽然古法种植有它的精妙之处,但现代科技也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比如利用智能设备来监测碗莲生长环境的湿度、光照等参数。有个网友就分享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尝试,他在阳台上养碗莲,买了一个智能小设备,可以随时看到光照时间和湿度,根据这些数据来调整浇水的时间和量,结果他养的碗莲长得特别好。
我们再回到非遗保护中心的角色。非遗保护中心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碗莲文化。比如在当地的博物馆举办碗莲文化展览,展示从古法种植的各种器具到不同年代的碗莲艺术品等。还可以在学校里开展兴趣课程,教孩子们如何种植碗莲,这样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3年 - 5年的时间跨度里,我们应该能看到在非遗保护中心的积极推动下,碗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从个体的家庭养殖到较大规模的种植场,都能遵循古法种植的智慧,并且结合现代科技手段。
碗莲古法种植申遗项目的推进,需要我们各方共同努力。这里还有个开放性的问题留给大家讨论:在现代城市化进程如此之快的今天,我们如何在城市建设中更好地融入碗莲文化元素,既能保护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又能让城市更具特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