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痛批陈赓不请示报告,陈赓怒怼:都啥时候了,快说补救方法吧

骖驭鹤归 2025-01-06 18:23:34

朱德痛批陈赓不请示报告,陈赓怒怼:都啥时候了,快说补救方法吧!

1935年春天的一个清晨,在贵州乌江渡口,一场突如其来的争执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素来温和的朱老总竟然对着干部团团长陈赓发起了火,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向来恭敬的陈赓也急了眼,摘下帽子就顶了回去。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朱德会对陈赓发这么大的火?又为什么陈赓会一反常态地顶撞长官呢?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风云突变的乌江渡

1935年4月,贵州的春风还带着些许寒意。乌江两岸,青山巍峨,江水奔腾。这条贵州境内最大的河流,成了红军长征路上的一道天然屏障。

当时的形势十分紧迫。蒋介石调集了数十万大军,企图在乌江一带围歼红军主力。敌人的"铁桶阵"正在逐渐形成,而红军各部队必须尽快渡过乌江,才能避免陷入重重包围。

乌江渡口地形复杂,江面最窄处也有百余米宽。红军工兵们日夜赶工,在几处关键渡口搭建起了浮桥。这些浮桥,就像是红军生命的纽带,牵系着数万将士的命运。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央红军分成了几路。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是主力部队,他们肩负着突破敌人封锁的重任。红九军团则担负起了另一个特殊使命。

陈赓的干部团此时就驻扎在乌江渡口附近。作为红一军团的精锐力量,他们既要保护渡口,又要准备接应后续部队。每一个战士都绷紧了神经,密切注视着江面上的一举一动。

敌人的侦察机时不时从头顶掠过,投下阴森的影子。远处的山头上,不时传来零星的枪声。情况越发危急,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异常珍贵。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原本计划从这个渡口过江的红五军团,突然改变了行军路线。这个变化,在后来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浮桥上,战士们来来往往,运送着武器弹药和生活物资。江面上泛起层层波浪,拍打着木桩和铁索。渡口处的警戒哨,握紧了手中的步枪,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

这时的陈赓还不知道,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即将来临。而这个渡口,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见证,见证红军长征中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就在这个时候,一名通信员骑马飞奔而来,带来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这个消息,让整个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二、一道命令引发的误会

通信员带来的消息,犹如一颗炸弹在渡口炸响:红五军团已经从另一处渡口成功过江了!

这个消息让陈赓陷入了两难。按照此前朱德下达的命令,红五军团一过江就要立即炸毁浮桥。可是,红五军团居然从另一个地方过江了,这种情况谁也没有预料到。

陈赓立即派出了几名侦察员,分头打探确切消息。很快,消息得到了证实:红五军团确实已经顺利渡江。

"按照命令,必须马上炸毁浮桥!"这是陈赓当时的判断。

一声令下,工兵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按照预定计划,将早已埋设好的炸药引线连接起来。随着一声巨响,浮桥在江面上炸开,木屑纷飞,江水翻腾。

这时的陈赓认为,自己完全是按照朱德的命令行事。可当他来到朱德的宿营地报告时,情况却出乎意料。

朱德站在帐篷外,听完陈赓的汇报,突然拍案而起:"谁让你擅自决定炸桥的?为什么不请示报告?"

陈赓一时愣在原地。他仔细回忆着朱德之前的命令:红五军团过江后必须马上炸毁浮桥,以防敌人追击。这个命令他一直牢记在心,可现在朱老总却说他擅自行动?

朱德继续说道:"红一、三、五军团是过江了,可红九军团呢?你知不知道他们还要从这里渡江?"

这话犹如晴天霹雳。原来,朱德早已得到情报:敌人正在集结重兵,准备对红军发动猛烈进攻。为了确保主力部队安全渡江,红九军团被派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

他们要在乌江以北展开佯动,制造声势,吸引敌人注意力。这项任务极其危险,需要有一条安全的退路。而那座被炸毁的浮桥,正是给红九军团预留的生命通道。

"同样是执行命令,为什么不报告实际情况再做决定?"朱德的话语中带着责备。

就在这时,站在一旁的陈赓突然摘下了军帽。这个平日里沉稳的指挥员,此刻也急了:"你就别怪了,这都啥时候了,快说补救方法吧!"

这句话说得直接,甚至有些冒犯。但在场的人都明白,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不是追究责任,而是想办法挽救局面。

因为就在这时,又一个紧急报告传来:敌人的大批部队正在向这个方向推进,而红九军团的具体位置仍然杳无音信...

三、隐藏在暗处的危机

敌军的动向报告令指挥部陷入了紧张气氛。此时的红九军团,正在执行一项极其危险的任务。他们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战术:故意暴露行踪。

这支部队时而向东,时而向西,在乌江北岸来回调动。他们的举动看似杂乱无章,实则自有章法。每一次移动,都是精心设计的战术动作。

这个战术效果立竿见影。敌人的侦察机不断在红九军团头顶盘旋,敌军的电台不断发出密集的电报。很快,敌人就调集了六个师的兵力,向红九军团所在的方向扑来。

正是这个战术,为红一、三、五军团的渡江争取了宝贵时间。敌人的注意力被红九军团牢牢吸引,使得主力部队顺利渡过了乌江。

可是,形势很快发生了变化。敌人的六个师在追击红九军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包围圈。红九军团被迫采取分散突围的方式,与中央失去了联系。

朱德派出了多批联络员,试图与红九军团取得联系。联络员们骑着快马,冒着枪林弹雨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可是,一次又一次,他们都空手而归。

就在这时,陈赓的干部团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考验。宋任穷作为政委,立即召集团里的骨干力量,商议对策。

会议的焦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第一,如何在最短时间内重建浮桥;第二,如何在保证重建浮桥的同时,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问题。敌人的侦察机每天都在低空盘旋,任何大规模的活动都可能引起注意。而且,重建浮桥需要大量的木材和器械,这些物资的运输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宋任穷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白天做准备工作,夜间突击施工。他还建议把重建浮桥的物资分散存放在不同地点,需要时才统一调动。

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意外的情报传来。有老百姓报告说,在距离渡口十多里的地方,发现了一支红军部队的踪迹。这支部队人数不多,但行动十分隐蔽。

这个消息让指挥部燃起了一线希望。会不会是红九军团的一支分队?但是,没有人敢轻易下定论。因为同样的消息,已经传来过好几次,每次核实都是虚惊一场。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敌人的包围圈正在逐渐收紧。红九军团的处境越来越危险,而重建浮桥的工作也刻不容缓。在这种情况下,陈赓和宋任穷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

四、生死攸关的抉择时刻

最终,宋任穷主动请缨,要带队去重建浮桥。他对陈赓说:"你留在指挥所掌握敌情,我去现场指挥架桥。"

这个决定立即得到了执行。当天深夜,宋任穷带着精选的工兵队员,悄悄来到了渡口边。江面上漆黑一片,只有远处山头偶尔闪过的探照灯光。

重建浮桥的工作在黑暗中展开。工兵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投放木桩,有的负责架设横梁,有的负责固定铁索。每个人都屏住呼吸,尽量不发出声响。

工兵们的动作又快又准。这些人平时就经常训练架桥,即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也能准确地找到每根木桩、每条铁索应该在的位置。

突然,远处传来了发动机的轰鸣声。所有人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警惕地注视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是敌人的侦察机!飞机在高空盘旋了几圈,投下了几颗照明弹。

照明弹的光芒照亮了江面,宋任穷立即命令所有人就地隐蔽。工兵们迅速藏在了预先准备好的掩体里。好在飞机很快就飞走了,工作得以继续进行。

天快亮的时候,一座崭新的浮桥终于搭建完成。宋任穷立即派人向陈赓报告。但是,让人担心的是,依然没有红九军团的任何消息。

此时的陈赓正在指挥所里紧张地观察着敌情。侦察员送来了最新的报告:一支约两个团的敌军,正在向渡口方向急行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到了早上七点,渡口处依然空荡荡的,没有红九军团的踪影。而敌军距离渡口已经不足十里。

这时,朱德的命令传来了:"立即炸桥,撤离渡口!"

陈赓立刻通过电台联系宋任穷。宋任穷接到命令后,迅速组织工兵们埋设炸药。刚架设好的浮桥,还没来得及接应一个人,就要被炸毁了。

就在这时,渡口突然响起了几声枪响。原来是敌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摸到了附近。工兵们加快了行动,很快就完成了爆破准备。

而此时,一个更大的谜团正等待揭晓:红九军团到底去了哪里?他们能否突出重围?这场生死考验,才刚刚开始...

五、峰回路转的结局

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和政委何长工带领部队陷入敌军包围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战术。他们将部队分成几个小分队,采取游击战术与敌人周旋。

每个小分队都有明确的任务:有的负责侦察敌情,有的负责打援,有的负责吸引敌人注意力。这种灵活机动的战术,让敌人难以判断红九军团的真实意图。

在一次遭遇战中,红九军团的一个小分队发现了敌人的一个薄弱环节。原来,敌军为了追击红军,不得不拉长了防线。这就给了红九军团可乘之机。

罗炳辉和何长工抓住这个机会,命令部队在夜间突然发起攻击。这次行动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成功突破了第一道封锁线。

但是,突破一道封锁线并不意味着脱离危险。敌人很快就调整了部署,在红九军团可能前进的方向上设置了多道封锁线。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红九军团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他们故意在某个方向制造声势,等敌人调动兵力增援时,真正的突围部队却在另一个方向悄悄突进。

这样的战术动作不断重复。每次遇到敌人较少的地方就打一仗,遇到敌人主力就迅速隐蔽。红九军团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向中央红军靠近。

同时,罗炳辉不断派出联络员,试图与中央取得联系。这些联络员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的封锁线。虽然多次失败,但他们从未放弃。

就这样,整整五十多天过去了。在这期间,红九军团经历了数十次战斗,战士们的衣服都磨破了,粮食也所剩无几。但是,队伍始终保持着战斗力。

终于,在一个雨天的早晨,红九军团的侦察员发现了一支红军部队的踪迹。经过仔细观察和确认,这正是中央红军的部队!

消息传到指挥部,朱德立即派出部队接应。当红九军团的战士们看到自己人时,很多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陈赓也在接应的队伍中。当他看到红九军团安全归来时,那个因为炸桥而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这次会师对于红军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证明了红军指战员过人的智慧和勇气,更展现了在艰难环境下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而那场因为炸桥而起的争执,也在红九军团平安归来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朱德后来还特意找到陈赓,对当时的情况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和总结。

红九军团的这次转危为安,成为了长征途中一个传奇般的故事。而乌江渡口的那座浮桥,虽然已经不复存在,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2 阅读:1157
评论列表
  • 2025-01-08 12:10

    纯属胡说八道,歪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