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佑学
55师直工科战友合影
我与55师真的是太有缘分了。
这支部队正式获得番号成立于我的家乡陕西安康,我参军后又来到了55师,而且在司令部直工科当了5年的战士报道员,后来还参与了55师简史和师史馆筹建部分工作,全程完成了55师及19军相关单位的党组织史编撰工作。也算是非常荣幸之至。
1949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5师成立于陕南山区,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9军。第一任师长符先辉,政委张明同志。一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支部队驰骋于晋、冀、鲁、豫、陕、鄂、皖、川、甘、青、藏等十余省,为共和国的创建和人民军队的发展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涌现出一大批雄姿英发的功臣模范。这支部队在抗日救亡中创建,在炮火硝烟里成长,在解放陕南和安康的战斗中正式获得55师番号,在建设社会主义新长征中勇于开拓,不断谱写出新的篇章。
让人梦萦魂牵的第二大缘份便是我与直工科5名干部在一起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那是成长的快乐,也是军旅的收获,更是一生的回味与牵挂。
记得当兵第二年,早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
营房里的白杨树刚刚吐出新芽,戈壁滩上飕飕吹刮的冷风卷起一圈一圈的沙尘,一会儿贴着地面打着旋儿,一会儿腾空播撒呼啸着奔向远方……
进行地雷作业的战士们,被肆虐沙尘武装成蓬头垢面的“兵俑”,尽管大家鼻腔进土,眼眶藏沙,但苦练军事技术的热情依然高涨。
一个戴着一副眼镜,金丝边框的军官在指导员的陪同下,找到我说:“你叫余佑学?”
报告首长!我是余佑学。
“收拾收拾东西,跟我走吧。”
所有人都是一脸懵逼,窃窃私语,这小子把事惹大了!
原来是我的一篇小稿子被《人民军队》报发表后,机关的同志认为我有一定的文字基础,觉得“此兵可塑”,要调我去机关当战士报道员呢。
指导员一听,这是好事呀,于是把人直接带到训练场对我进行“目测”考察来了。
简单交流后,两个领导交换了一下眼色,让我马上走,去机关报到。
返回连队,打起背包就出发。
两个多月后,成为司令部直属队工作科报道员的我,再次回到老连队,战友们围坐在一起问长问短,既热情满怀,又羡慕不已。
司令部直属队工作科,简称直工科。主要负责师直属部队行政管理和政治工作。师直属队辖三个营五个连一个队(分别是高炮营、工兵营、通信营。警卫连、侦察连、防化连、指挥连、导弹连和技术侦察大队)。
科长名叫李卫东,甘肃平凉人,腰身笔挺,目光如炬,走路带风,一副标准的军人身材。
他在机关一大特点是,人未至,声已到。
听到稳健的步伐咔咔直响,满楼道的人都知道这是李科长来了,因为他的步伐永远都是一分钟120步左右,走起路来威风凛凛,铿锵有力。
李科长的第二大特点是时间观念相当强。机关上下班的军号声准时响起,他进入办公室的时间只会提前,不会迟到。多年养成的习惯,让他成为时间的主人。
科长手下四名干部一个兵。军务参谋李新友、党务干事雷新社、干部干事丁学仁、群工干事巩伯寿。外加一个战士报道员,我。
部队团以上单位都有宣传股,由一到两名宣传干部带着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兵”搞宣传(报道组)。师里面还有文艺宣传队,专门负责活跃部队文化生活。
来到直工科,科长安排我和正营职参谋李新友住一套宿舍,是两室一厅的家属楼。
昨夜还在连队大通铺睡觉的我,一下子来到师部大院,住上带暖气片的房间,当晚热得流了鼻血,不过还是暗自窃喜。
起码再不用拌煤球、生炉子、捅烟囱、烧开水了。师部有锅炉房,开水24小时供应。还有洗澡堂,每个星期可以去洗一次热水澡,真好!
这里不仅环境好,还有独立的卧室供我休息和学习。我告诫自己:要好好看书,好好学习,多写稿件,多出成绩,争取不辜负科长和大家的期望。
一转眼,盛夏来临,李参谋爱人要来部队探亲了,他的家属是咸阳市一所中学的英语老师。于是,我又搬到三楼同雷干事一起住。
科长住一楼,李参谋二楼,雷干事住三楼,丁干事住在另一单元的二楼。我们一科室的人,出早操基本上都是一起下楼,大部分时间也都是“三点一线”(办公室、餐厅、宿舍)。
我常随科长他们一起下部队,最远的工兵营、防化连距离师部也只有八公里路程,基本上都是早上出发,办完事当天就回来了。警卫连和通信营就住在师部大院里。
李参谋军事素质过硬,对直属队官兵情况了如指掌。那个营、那个连队的战士有什么爱好和特长、家庭状况如何,兵龄多长等等,不管谁问到他,他都能做到“一口清”、“一说准”。
跟他住在一起几个月,很少看到他能按时吃饭和睡觉,倒是经常看到他早出晚归,原来他把自己“泡”在了连队,把功夫下在了平时。战士们军事素质如何,有什么诉求,家庭有什么困难,婚恋情况等等,他都是一清二楚的。看来,带兵贵在知兵爱兵,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干部有调动和交流,战士也有调整和退伍。住在司令部大楼里的公务班,是服务师首长的勤务兵,这10多个战士都是我们科长和李参谋从连队精心挑选出来的。这些公务员不仅要军事过硬,政治过硬,作风过硬,还必须态度端正,反映灵敏,眼里有活,服务尽心。每每看到首长和机关干部对公务班、公务员的满意和称道,大家都把信任和赞许的目光投向了李参谋。
党务干事雷新社,是我们科里唯一的“眼镜”先生。厚厚的镜片也挡不住他炯炯有神的目光,他成熟稳健,讲话条理清晰,语气不紧不慢,一幅儒雅模样。
我也时常怀疑如此高度近视的他,当年是怎么“蒙混过关”来到部队的?!
他是咱们科里的元老。负责对部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党的理论和光荣传统教育,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党员的管理培养和发展。他每年都要写很多教育计划和工作方案,经常下到连队宣讲时事政策和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找干部战士交流谈心,掌握官兵思想动态。
雷干事爱读书,也爱购买书籍。他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要去新华书店逛逛,遇到喜欢的书,常常是忘记了吃饭和睡觉。因此,他算是科里的大知识分子,经常给大家讲各种各样地轶闻趣事,军事科技,天文地理,中外名著,他都是引经据典,娓娓而谈,让人十分佩服。
干部干事丁学仁是个回族人,除了生活习惯稍有不同以外,他不说自己是回民,你根本看不出他是少数民族干部,因为他从感情和行动上完全与大家融为一体、打成一片了。
作为管理干部的干事他对自己要求严格,秉持公道正派原则,说话办事严谨细致。记得有一次下部队,本来是要回机关就餐的,可临近饭点,连队坚持要他共进午餐,一百多号人的大食堂,全是清一色的汉民,他也不让告诉炊事员另外加菜。在餐厅他与战士们有说有笑,靠着土豆片和鸡蛋汤吃下一大碗米饭。还跟领导说:“战士们训练辛苦,体能消耗大,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连队的伙食办好,只有让战士们吃得饱吃得好,才能激发大家爱军习武的热情,有利于增强部队战斗力和凝聚力。”
有一年他爱人来部队探亲,丁干事亲自下厨,招呼全科吃饭。他弄了一口大铝锅,炖了半只羊,喝酒前,先给每人盛上一碗羊肉汤,妥妥地一碗纯羊肉疙瘩。大碗吃肉,大口喝酒的事,他几乎每年都要整上两回。一个字:爽。两个字:舍得。
群工干事巩伯寿是个军校毕业的学生官。年轻、知性、随和,见人满脸喜气,做事干练稳重,承担着科室内勤工作。跟他一起共事,永远也找不到生气的理由,他成天乐呵呵的,朝气蓬勃的样子,自然而然也影响着大家的情绪。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齐心协力,欢声笑语几个词用在我们科都是恰到好处的。因为这个小团体充满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浓浓的人文关怀,是个有温度、有情义、有梦想的团队。当然,也是有诗和远方的集体。
我们科很好地贯彻落实了“老中青”三结合干部政策,也很好发扬了“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
作为科里唯一的一名战士,他们都是身穿“四个兜”的军官,而我只是穿着“两个兜”的兵。我整天在五个干部中间跑前跑后,不离左右,虽然也偶有自卑心理,但好在他们眼里并没有“等级”观念,也从不带有色眼镜看我,视我为科室重要一员。工作中是总是谆谆教导搞好“传、帮、带”,生活上总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恤。
“五个干部一台戏”,直工科的军官们也是“压力山大”。他们管理着比一个团还要大得多的部队及其装备,担负着繁重的军事训练和后勤保障,肩负着师部大院的执勤安全和机关高效运转等诸多任务。
他们靠着精诚团结、爱岗敬业,爱连如家,爱兵如子的境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抓班子,带队伍,确保了军事训练、政治学习、后勤保障、作风建设年年都有新进步,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积极努力和突出贡献。
记得师首长在肯定直工科工作成绩时指出:“几个人的科室干出了超过一个团的工作质量。一科胜超一个团。”科是团,团是科,就这样在我们部队叫出了名。
科长李卫东是全科的主心骨,他深谋远虑,能说会道,具有丰富的协调沟通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把控能力。尊重战士,爱护干部。上接“天线”,下联“地气”,掌握了管理部队的主动权。他是十指“弹钢琴”的高手,既率先垂范,又最大程度调动同志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提升人运用到极致,深得官兵拥护、信赖和支持。
在我眼里,李科长带领的小团队,个个能文善武,军政一流,武能上马击狂胡,文能下马草军书,“枪杆子、笔杆子、嘴皮子”样样精通。他们下到部队会讲话(演讲、思想政治教育),走到训练场上能示范(操枪弄炮、摸爬滚打),回到机关会写文章(工作安排、总结、报告,汇报,宣传等),扑下身子会抓工作。
直工科五个干部的人生路,随着部队建设发展而精彩纷呈,有的当了将军,有的成为正师职领导,有的转业地方继续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现如今,他们大多已退休,安享晚年。得知首长们个个身康体健,归宿良好,结局圆满,让人倍感欣慰。
作家柳青曾说:“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我庆幸自己在风华正茂的年龄选择了绿色军营。我骄傲在陆军步兵第55师直工科当了5年的战士报道员。我自豪结识到张建国、陈启军、李卫东、吴其富、雷新社、李新友、丁学仁、巩伯寿等一大批亲如兄弟一般的好首长好战友。
30多年过去了,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性格、爱好、志趣、修养等等至关重要的精神品质源于55师直工科,源于结识到李卫东、雷新社、丁学仁、巩伯寿等领导。是他们一路的关心和扶持,引导和鼓励,让我体验到成长的惬意和进步的快慰。
感恩军旅,感恩遇见,感恩这个团结、和睦、有积极人生追求的集体——我心心念念的直工科。
作者简介:余佑学,中共党员,中国人民银行作协会员、陕西省金融作协会员。供职人民银行安康市中心支行。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55师服役8年。在司令部直工科任战士报道员5年。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金融时报》《甘肃日报》《陕西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出版《宏观金融的安康实践》等文集。
编发:拂晓哨位
来源:作者余佑学供稿
声明: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