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大多只是随手拍,甚至连照片都懒得拍的我,像超广角这样的镜头基本也就是干活的时候才会用到。
因此,在索尼 FE PZ 16-35mm F4 G 发布时,我的内心是毫无波澜。
毕竟干活用的工具够用就行,即便用起来不怎么开心。
然而...
不更新换代的理由总是千篇一律(穷),而想要买新工(wan)具的念头总是各种各样。
这一次的理由是:
索尼 FE 16-35mm F4 ZA OSS,的星芒实在有点丑,长焦端的画质相当一般。
以及,
原来这枚索尼 FE 16-35mm F4 ZA OSS 已经在我手上服役 8 年了……
适逢有大佬给活儿关照以及“老镜头”尚算值点钱,四舍五入“以活儿换新”,划算!
和 8 年前的状况截然不同,如今 E 卡口全画幅超广角选择可不是一般的多。
之所以依旧选择了索尼 FE PZ 16-35mm F4 G,主要还是从做工、使用习惯(变焦环方向)以及加入光圈环这三大方面去考虑。
外观设计上,
索尼 FE PZ 16-35mm F4 G 沿袭了近年索尼「三元变焦」的设计语言。
即:缩小体积、减重、增加光圈环。
数据突出的索尼 FE PZ 16-35mm F4 G 无疑是“瘦身”成功的。
只是在实际上手时和索尼 FE 16-35mm F4 ZA OSS 相比,索尼 FE PZ 16-35mm F4 G 在手感上似乎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在都不装遮光罩的情况下)。
倒是内变焦的设计,即使镜身不再像 ZA 镜头那样是全金属材质,也能让我觉得做工上会比前作更扎实一点。
光圈环和电动变焦的加入是索尼 FE PZ 16-35mm F4 G 在使用体验上的一大亮点。
和此前索尼 FE 24-70mm F2.8 GM II 一脉相承,光圈环配有有级/无级的切换键和光圈环的锁,而且光圈环同样也是由电子驱动的缘故,相对于使用机身拨轮控制还是会有一点儿延迟。
当然了,这并不妨碍光圈环是真的好用。
至于电动变焦方面,和索尼此前出过的所有电动变焦镜头一样,除了对焦环之外镜身上还会增加一个电动变焦拨杆,方便拍摄者更好地控制变焦速度。
只不过…
要在索尼 FE PZ 16-35mm F4 G 这个“紧凑”到接近“拥挤”的镜身上,安排“三大环”和多大 5 枚物理按键/切换键(还有一个“G”标志),使用起来难免会感到不太顺手。
个人觉得,要是电动变焦拨杆能适当往上挪,让自定义按键(默认对焦保持)和 AF/MF 切换键回到其“正常位置”,手指的动线会更加合理。
在选择索尼 FE PZ 16-35mm F4 G 前我曾有所顾虑,那就是电动变焦会不会为拍照带来负面影响。
想了好一阵,好像几乎没有。
是的,只是几乎。
相对于传统的变焦,电动变焦在 Quick Zoom (快速变焦)的操作上始终会有延迟和不够进准(拧过头/没到位)的情况出现。
要知道,三代机身甚至没办法调整变焦环的灵敏度。
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何索尼没有在非「视频专属」的标准变焦和长焦上采用电动变焦,否则抓拍时工作效率真的会降低不少。
而在视频拍摄方面,
很多人直观地认为这是对视频拍摄的重要支援。但一开始听到 16-35mm 这个规格设计成电动变焦,我甚至觉得这个设计有点鸡肋。
平滑地变焦置于视频,主要是更好地“推”、“拉”两种镜头运动。而这两种镜头运动大部分会在全景到中景或者中景到近景/特写时使用。
因此除非是在拍摄一些特殊的视角,否则 16-35mm 这个焦段感觉好像又对不上……
直到我在机身菜单上发现了索尼的一个「传统艺能」……
自索尼拥有自己的 Cyber-shot 卡片机起,数字变焦好像已经从不缺席。
在可换镜头相机逐渐成为主流而电动变焦越发少见,以及相机的机身上甚少见到电动变焦拨杆的出现,数字变焦才渐渐被遗忘。
以我的 ILCE-7RM3 为例,在 menu 「变焦设置」一栏便可以选择开启「清晰影像缩放」或「数字变焦」。(仅视频拍摄可用)
数字变焦演示
两者的区别在于「清晰影像缩放」为增加 2 倍变焦,而「数字变焦」则为 4 倍。
数字变焦最远端截图
实测在 4K 下,「数字变焦」的 4 倍段画质基本不可用。但「清晰影像缩放」的 2 倍段则尚算是可用水平。
清晰影像缩放最远端截图
若是搭配 APS-C 画幅或机身有足够像素开启 APS-C 模式的话,「清晰影像缩放」功能足矣让索尼 FE PZ 16-35mm F4 G 的焦段覆盖到 16-100mm。
对于很多只求拍得到而不需要太严谨的拍摄来说,索尼 FE PZ 16-35mm F4 G 可谓是一大利器!
按照索尼近年给新镜头贴标签的思路,
“G”标就是素质和同代“GM”基本一致但规格(光圈)小一档的存在。
所以尽管 FE 16-35mm F2.8 GM II 尚未发布,参考“大三元”之二更新后的画质表现,其实大致也能知道,索尼 FE PZ 16-35mm F4 G 除了小光圈开始出现衍射现象对画质产生劣化之外,基本都是随便用。
同样的「贴标签」思路也反映在抗眩光和焦外上。
惯性加 UV,所以正面怼会有一点儿
抗眩光就没什么好说的,找特定角度出耀斑还挺难的。
至于一枚 F4 光圈的超广该不该谈焦外这件事,个人觉得单纯从虚化质量来说,应该值得肯定。
星芒方面,终于不再是索尼 FE 16-35mm F4 ZA OSS 全开有星芒、收光圈就不见了那么奇葩了。
具体情况是索尼 FE PZ 16-35mm F4 G 在 F8 时星芒开始明显,到 F11-13 时个人觉得是最好的时候。
超广角镜头的对焦速度基本不需要担心。索尼为 FE PZ 16-35mm F4 G 一共配备了 6 个 XD 线性马达。虽然只有 2 个用于对焦,但考虑到超广角的的对焦行程并不长,全焦段做到「指哪打哪」那是基本操作。
或许也是因为超广角对焦行程不长的缘故,XD 马达在不通电时的晃动感相对于 FE 24-70mm F2.8 GM II 要再轻微一些。而视频向的镜头,线性对焦环这些基本标配就不再赘述了。
无论是哪一家的镜头,小体积所“牺牲”的几乎都是畸变。
关于畸变问题,在购买之前我曾在 SONY Store 现场和工作人员试用。发现无论是哪一代机身索尼 FE PZ 16-35mm F4 G 的校正都是默认自动打开无法关闭。
换句话说,
假如拍摄 RAW 时若后期不使用自动校正配置文件的话,在画面极边缘位置有可能会出现「校正前」被拍摄到的事物。
这个细节其实不算太影响拍摄,
因为视频和 jpg. 都会有机内校正,RAW 的话其实也就是一键套个配置文件的事而已。
顺带一提,会有一些用户纠结超广角用校正会出现“吃视角”的情况。这一点其实我在之前关于等效焦距的文章中已经有提过。
镜头设计师是根据视角(可拍到的画面)来确定焦距,所以正常情况下,镜头设计师是会把校正幅度纳入到计算范围当中。
总之,用的时候你不会有这感觉就是了。
反倒是有了数码校正之后,超广的四角拉伸随之似乎也会得到一定的改善。对于超广角新手而言,某程度上是会更加容易上手的。
买完才发现,
「50 微换 50 微计划」之后,我又完成了一次「16-35mm F4 换 16-35mm F4 计划」了……
相比起上一次只是体验上带来了优化(不转接释放对焦功能),这一次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提升。
不过即便如此,
就必要性而言,我还是觉得对上一次把 A 卡口的 50 微换成 E 卡口 50 微会比现在“加钱平换”来得更有意义。
皆因会选 16-35mm F4 的用户,基本还是用小光圈为主。而当光圈收到 F8-11 左右时,前作的索尼 FE 16-35mm F4 ZA OSS 其实也没有多不堪。
故此,
买新不买旧固然能在画质、性能等方面能给你"当代"的体验。
但假如你没有电动变焦的需求,而且对于最大光圈 F4 的画质没有太高期待的话。索尼 FE 16-35mm F4 ZA OSS 放到今天依旧是可堪一用的性价比之选。
除非…
你又和我一样,突如其来有一个“以活儿换新”。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