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人口大国,中国能做到全民脱贫,为何印度有8亿贫困人口?

地理爱热叭 2025-02-14 13:47:00

印度真的不傻,他们这些年把咱们之前做过的所有事情都试了一遍,市场也改革了、扶贫基金也建了、农业和工业也扶持了,连极具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和政府宏观计划,都搬了一遍。结果呢?贫困人口是半点没少哇。咱们成功做到了全民脱贫,而印度至今仍有8亿贫民吃不饱饭,平均每天连20块都挣不到,可见三哥这些年越努力越白瞎。同样都是人口大国,他们究竟差哪了?是种姓制度的锅,还是高层贪腐的祸?

这些因素都很表层,深层答案非常出人意料,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印度奉行的‘精英治理模式’,在刻意维持甚至是扩大贫富差距,彻底断了社会底层的通天路。这点是非常致命的,因为所谓的“精英”们,在利益分配上天然就跟底层对立,他们习惯了模式偏远农村和部落山区的贫困现象,从来不会真正去关注和解决底层困境,反而嫌这些问题很麻烦。

有人说不对啊,印度这些年没少致力于改善‘贱民’生活,甚至在尝试废除种姓制度上,表现得比平民还要坚决和强硬,这怎么不算关注民生呢?

这只能算是一种战略性的投资,目的在于防止国家分裂。所以他们不得不大张旗鼓打出社会平等的口号,做一大堆事情去稳住底层群体。至于真正的人文关怀和共同进步,离印度底层老百姓还远的很。

这种割裂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印度本质上是一个精英主导型社会。他们从上到下都沉浸在殖民时代被西方灌输的精英主义文化中,真正相信的是残酷的优胜劣汰,讲究的是一切都要向胜者看齐。这种情况比种姓制度更可怕!因为社会真正的话语权,全都掌握在宗教、官员、大地主、资本家、律师和军人等“精英”的手里,而这些精英全都是曾经殖民者的心腹助手,是既得利益者。

他们被挑选出来,成了千千万万个能够辅助治国的“文官”,参与到核心圈子中,占据着大部分的权力。而为了减少分享权力的人数,保住自己手中的利益,他们不欢迎有人再闯进圈子中来分一杯羹,所以将进入圈子的门槛设置得越来越高。一个小小的村庄基层公务员考试,就要面临‘1200人取1’的激烈竞争,而这种地狱级难度,已经漫延到整个印度社会的全部领域,不管是入学、考试还是进入职场,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和阶级固化。

享有权力的既得利益者不断修改游戏规则,让各姓氏和信仰的“精英”们团结一致,从圈子里挑选出代表,组成地方的高层,而基层永远只能是他们的票仓、社会的耗材。光是修改规则还不满足,他们还要想尽办法取抑制底层对权力的需求,刻意维持社会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的状态,这样才能避免过多的人参与进利益分配里。

你就说奇不奇葩吧?放在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巨大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通常都会导致社会动荡。但是在印度这片土壤,精英和底层之间的极端差距,一直底层始终疲弱的状态,竟然成了“维稳”的最佳方式。因为从下往上的“通天路”被彻底断了,再怎么闹也翻不起大的浪花。

在这种根深蒂固的“精英主导”模式下,享有既得利益的“精英”们,怎么可能真的去关注底层困境呢?怎么可能发自内心去把自家碗里的饭拨给那些“贱民”,把可以拿来救命的珍贵的医疗条件共享出去呢?

既然内心不愿意,就更不会真正付诸行动,卖力推动整个国家的扫盲、普法和脱贫等基层工作了。让低层贱民吃饱穿暖还变得有学识,跟“资敌”有什么区别?精英们不会这么傻,让天生对立的竞争者们壮大起来。只有底层一直疲弱、乖乖听话,才是他们想要看到的事。

另一方面,印度是个‘拼装国家’,自建国以来几乎没有在本土产生任何创造力。

在现代印度建国以前,南亚那块地方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从来没出现过真正的“大一统”民族和政权,哪怕是巅峰时期的莫卧儿帝国,也没能统一整个次大陆。

后来英国人殖民了这里,发现次大陆上分布着几十个宗教和上百个民族,土著们说着几百种语言,彼此的风俗习惯和信仰都不一样,很难进行统一管理,更别提什么凝聚力了。

英国对治理该地很头疼,就干脆把治理权分配给各地权贵,只要把税收上来就行。后来经过不流血革命之后,英国人虽然撤走了,但这种分散割裂的制度,却被印度人继续沿用。由于革命得不够彻底,连买办、资本、宗教权贵和大地主这类的“封建因素”,也统统遗留了下来。

所以从制度上看,现代印度只是换了一个执政群体,或者说是管家,本质的既得利益者和制度都没有大的改变。

印度为何无法学中国实现全面脱贫?都是地主惹的祸!现代印度不流血的革命方式,意味着他们无法彻底根除封建因素,底层土地的私有制度仍旧掌握在大地主的手里,他们才是印度真正的主宰!有时候连中央政府想要修个路,都要提前打招呼,才能从这些大地主的地盘上借道。

这些大地主们向下压迫着底层贫民,向上要勾结扶持权贵,是印度“精英治理”模式中重要的一环,保住他们的利益,就能保住整个体系的稳定,因此有时候连政府都要对他们的不法行为视而不见。

只要这些封建因素一天没根除,印度的现代民主就没法真正铺开,没法全面推动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普法扫盲和全民教育工作,更无法平衡土地利益,让底层脱贫和反压迫。

所以印度本土几乎已经失去了底层出人才的创造力。

而在高层精英人才的培育上,就更不可能出现了,印度几乎所有的精英教育,都深受西方那一套的影响。每个人学成才之后,满脑子想的都是飞出国外施展天地,同时也把自家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拉过去吃香喝辣,他们想要做的“先富带动后富”,永远只局限于自家人身上,不会想去造福底层社会。

印度不仅没有本土人才创造力,连物质创造力也没有。他们建国以来的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于前宗主国留下的遗产,以及海外大国的援助。

英国人都走了快80年了,留下的6万多公里铁路至今还是印度铁路的主力。就连印度的工业和技术基础,都大幅依托于当初英国建造的雏形。

发展全靠海外大国扶持,印度基础不牢的恶果来了!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为了把印度拉入己方阵营,都给了大量投资,硬生生把印度喂成了亚洲地区基础设施最健全的国家之一,但是只要资金和技术一撤走,印度自己就傻眼了,直到现在都没能发展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业基础。

在军工上,印度7成以上的国防装备,都依赖于从国外大国进口,自家研发的飞机和导弹,不是坠毁了就是迷路了,花十几年造出来的坦克,还没遛两圈就冒青烟,炮台还把自家驾驶员的脑门给夹碎了,可见印度本土军工制造能力拉胯到什么程度。

换句话说,印度本土创造力很低,自身基础相当不牢固,每走一步都要被牵制,无法做到像我们国家那样,有强有力的统一政权去调动各界力量去共同完成全面脱贫的任务,也没能力形成民族凝聚力,去妥善安置社会各阶层,尤其那8亿底层贫困人口。

既然做不到,就只能对底层困境视而不见了。

0 阅读:78

地理爱热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