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人眼中,我们往往认为“青楼”是常人不能踏足的地方。
但在历史上,青楼并非如现在影视剧中表现的那样,而是“高档”场所,不是一般人能够进入的。
如果想去里面消费一圈,知道要花多少银子吗?
青楼之地
在古代,人们将社会人群分为三教九流,而这些青楼女子也被划分到“下九流”中,被大部分人所嫌弃。
但是古代所有的“青楼”女子都不被认可吗?为什么有些文臣将军也会娶青楼女子为小妾?
比如嫁给吴三桂的陈圆圆、被宋徽宗追捧的李师师,还有同时被元稹和白居易赏识的薛涛,她们都出身于青楼之中。
貌似她们也并没有那么不堪,好像与现在我们所理解的“青楼女子”略有不同。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她们是怎么出现的?
在古时候,青楼也是分着三六九等的。
只有高端的“青楼场所”,才能称之为青楼,门口种着杨柳树木,内里有亭台楼阁,水榭飞檐。
而且高端的青楼,都是由上好的青砖和碧瓦盖成的,再加上门口的杨树柳树。
远远看上去,绿意盎然,红灯点缀,所以才被称为“青楼”。
因为公卿贵族家多用红门红瓦,因此也有人将“朱门”和“青楼”放在一起,用来形容富家子弟的豪奢生活。
虽然“青楼”二字出现在晋朝,但直到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稳定,经济水平的提高,青楼开始广为流传。
当时,因为科举制度的普及,天下学子纷纷读书致仕,私塾之所再也不是名门望族的专属。
文人在唐朝时期,迎来了井喷式爆发。
再加上当时倡导“游行”之风,天子的墨客才子纷纷游历山川,最终涌向长安城。
但这些才子都是受过正统“儒家”教育的,再加之正值壮年时光,精力旺盛,普通的青楼之所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需求。
但是在儒家思想的压榨之下,再加之参加科举如万人过独木桥,难于登天。
所以,这些诗人在闲暇之余,迫切需要有人赏识自己的才华。
于是高端的“青楼”就此诞生。
有些青楼将长相貌美、知书达理、聪明伶俐的风尘女子挑选出来,然后专门进行培训。
培训项目不限于写诗作词,弹琴唱曲,甚至连穿衣打扮都会派专人指导。
这么大费周章的培训,这些青楼又如何收回成本?
青楼金窟
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竞选“头牌”的戏份,很多风尘女子会站在花车之上,弹琴奏曲,引来阵阵欢呼。
虽然表现形式有些夸张,但历史上确实存在竞选“头牌”之事。
我们经常认为古人是保守克制的,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却格外地“开放”?
那是因为,这些头牌并非底层的风尘女子,她们往往是清白女子,甚至有些是公卿后人,只是家道中落,才落入风尘之中。
并且她们很小的时候就被精心培养,并没有受到任何侮辱,有些比“富家大小姐”还要金贵。
如果将高端的青楼女子称为“卖身不卖艺”,那这些“头牌”可能连“艺”都不会轻易展露。
只会在重大节日,或者高人名士在场时,才会在若隐若现的纱帘之后,唱跳一曲,或者留下些许墨宝。
而且这些墨宝,无论是字体还是诗句,那都是“顶级”的存在,甚至很多才子都比不过她们。
面对这样的才女,那些附庸风雅的文人墨客哪见过这种场面,自然想一睹芳容。
这时候,众人越想一睹真容,青楼女子越是不轻易露面,有些甚至会转身上楼,然后留下轻轻的一声叹息。
这一声叹息,就能引得众人纷纷怜惜,恨不得直接冲上去。
但青楼的工作人员就会站出来,将众人拦住,说:“今日姑娘累了,改日再来吧。”
在好奇心理以及爱美之心的趋势下,很多人会再来青楼,点下酒水瓜果,等待心仪女子再次献身。
每次的酒水消费并不多,但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往返几次后,就在这些文人墨客即将放弃之时,青楼就会开始下一步操作。
首先是“旗楼赛诗”,想见心仪女子,那就先把你的诗词送上来,这里可不招待目不识丁之辈。
这时候,青楼会准备好“上等”的笔墨纸砚供这些文人使用,一张上好的宣纸,少说一二钱银子,多则三四两。
在唐宋两朝,诗人词人那是数不胜数,一抓一大把,想要出彩,那得真才实学,弄虚作假可做不到。
而且能写下绝妙诗词的人,大都是金榜题名的学者,或者是当朝官员,即便还没高中,未来也是非常有机会进入朝堂的。
因此,青楼的第一步筛选,直接剃掉那些暂时有钱的“暴发户”,而是选择要么有钱,要么有权,要么有未来的“主顾”。
如果遇到那种特别有钱,但就是目不识丁之辈呢?
风尘女子
青楼终归是一个“挣钱”的场所,如果没有才华,又想一亲芳泽,那么就要出大价钱。
在题诗的时候,青楼会安排好专业写手,直接帮你过第一关,但是掏的钱可就是天文数字,几十两到几百两不等。
关键这只是第一关,接下来在第二关“打茶围”时,你要表现出自己是真有钱。
手里只握着千八百两,那根本不够看的。
而且打茶围的时候,数名文人墨客会聚在一起,谈天说地,颂词念赋,空有一堆银子,是很难在一群文人中间安坐的。
而这时候,姑娘会坐在纱帘后面观察,挑选“心仪”之人。
如果碰上那种不爱钱财爱才华的女子,那你前面银子扔得再多也是无用,最后不但被一群文人一通嫌弃,还会落得血本无归。
若是强行闹事,那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因为能在京城开得起青楼的,其背后势力和王公贵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闹得小了打不过,闹得大了直接捅到公卿那边,官府还是向着青楼。
所以,普通人去青楼逛一圈,酒水瓜果就要花掉二三两银子,如果想要进一步,笔墨纸砚又是二三两。
再加上打点小厮,打赏侍女,一通下来,没有十两银子办不到。
在古代,一个农耕家庭,一年下来不过收入十两碎银子,如果按照现在换算,相当于一两就是一万块钱。
去趟青楼,一晚上就是十万块钱,这是非常夸张的。
更主要的是,只去一次根本不可能和姑娘搭上话,只能远远看一眼。
顺利的话,最少也要四五十两才能走到与姑娘见面的地步。
见面之后,不能干坐着吧,打赏仆从,买酒买菜,这些又是一笔开销。
如果大方一点的,还需要送上金玉首饰,作为定情信物,没有百两银子,是完全做不到的。
如果想要长期维持关系,首先要给青楼一笔巨款,保证青楼不会再让姑娘与其他男子见面。
并且,在青楼见面之时,每次花销都不会低于数十两,若是放到今天,几趟青楼下来,要花掉上百万,就普通人每月所赚的薪酬,可能连青楼的门都进不去。
如果不想次次掏冤枉钱,最常见的办法就是给姑娘赎身,比如宋朝苏轼娶小妾王朝云。
因为苏轼之前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所以当地官员不惜花千两白银为其赎身,助两人厮守终身。
因此,古人常说青楼是销金窟一点都没错,很多文人墨客为“红颜知己”倾家荡产。
殊不知,这些“青楼女子”是被人精心培养出来,专门赚这些文人钱财的。
可怜的是这些青楼女子,她们像提线木偶一般,成为恶人的赚钱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