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近日试探中国参与乌克兰维和的可能性,却遭中方明确回绝。这场外交试探与反制背后,暴露出欧洲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战略困局,更凸显中国坚守国际法的原则立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指出,任何维和行动都应在联合国框架下推进,第三方无权越俎代庖。
这场风波的源头可追溯至普京的公开表态。俄罗斯总统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强调,乌克兰维和部队构成必须多元化,不能成为欧洲国家的"专属俱乐部"。数据显示,欧盟国家目前承担着全球83%的对乌军事援助,这种失衡状态引发俄罗斯对维和公正性的质疑。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报告显示,东欧国家在联合国涉乌决议表决中,与俄罗斯立场对立率高达97%,这正是普京要求非欧洲力量介入的关键动因。
欧盟的"志愿者联盟"提议暗藏玄机。这个由英法主导的机制,实质是北约东翼防御体系的延伸。从科索沃到马里,欧洲主导的域外行动往往附带政治条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统计显示,1999年以来欧盟参与的21次国际维和,有17次伴随政权更迭或经济结构改造要求。这种模式显然与中国"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相悖。
中国在维和问题上的立场具有坚实法理基础。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维和行动需安理会授权且冲突各方同意。当前乌克兰局势尚不符合这两项基本条件——安理会最近三次涉乌决议均未获通过,而俄乌双方也未就维和达成共识。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坚持程序正义的立场获得67个发展中国家的联署支持。
欧盟的尴尬处境源于战略误判。马克龙政府试图通过"拉中制俄"缓解压力,却忽视中欧关系的结构性矛盾。欧盟对外行动署内部文件显示,2023年欧盟对华贸易限制措施新增38项,同期中国对欧投资下降42%。这种背景下,德国《明镜》周刊炒作"中国维和意愿",实为单方面政治造势,与中欧关系现实严重脱节。
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建设性作用有目共睹。外交部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获得131个国家代表签名支持。不同于欧盟的选边站队,中国促成俄乌代表在吉达举行直接对话,推动黑海运粮协议续签。这些务实举措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特别赞赏中方"为和平创造空间"的外交智慧。
面对复杂局势,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国防部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军队参与国际行动必须符合三个条件:联合国授权、当事国同意、不损害国家主权。这些原则在也门撤侨、南苏丹维和等行动中得到完美体现。乌克兰问题事关全球战略平衡,中国必将以更审慎态度履行大国责任,绝不会卷入任何带有阵营对抗色彩的地缘博弈。
历史经验表明,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外部强加的产物。当欧盟仍在纠结维和部队的国别构成时,中国已着眼破解安全困境的根本矛盾。正如王毅外长在慕尼黑安全会议所言:"解决问题的钥匙永远握在当事国自己手中,国际社会要做的是铺路架桥而非越俎代庖。"这道出了中国方案的精髓,也为乌克兰危机的最终解决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