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对换是否有必要?有没有必要关键在于车辆日常行驶的路况以及年平均里程。日常行驶的是铺装路面还是非铺装路面,铺装路面是刚性还是柔性?跑同样的里程非铺装路面对轮胎造成的磨损至少比铺装路面高40%左右。而铺装路面中,刚性路面比柔性路面对轮胎磨损严重15%左右。
所以是否有必要对调轮胎完全取决于日常行驶的路况。如果是跑非铺装路面(砂石路或土路)建议每1万公里进行更换,甚至5000公里进行更换都行。当然这需要考虑车辆的驱动形式,前驱车一定要对换,轴荷大部分压在车头再加之是驱动轮,磨损严重。如果是后驱酌情处理,前后轴荷差异不太大(前轴略重,真·50:50得很少),且驱动在后,前后磨损差异不大。
刚性铺装公路什么是刚性铺装公路?简单点说就是水泥或混凝土路面,混凝土路面与轮胎之间的附着力要优于沥青板油路面,摩擦力大、对轮胎造成的磨损也更大。尤其是在雨后这种差异会更明显,雨后的沥青路面是很湿滑的,而混凝土路面可提供更大的摩擦力。所以跑过山道的车友应该都知道,很多盘山道都是混凝土路面而非沥青路面。原因就是为车轮提供更大的摩擦(雨后),防止车辆失控。
刚性路面是否需要对调轮胎?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即可、不是必须。虽然刚性路面比柔性路面磨损严重约15%,但毕竟远低于非铺装路面对轮胎的磨损。结合车辆的年平均路程去考量,如果每年连1万公里都跑不到、胎纹磨损0.8mm-0.9mm(胎纹深度9mm左右的范围),前驱车的驱动轮撑个5年可能依旧磨不到警示线。而5年已经到了轮胎的老化上限了,这时就别考虑前、后轮磨损差异了,一起更换吧。当然不在意“危胎”的驾驶者另当别论。
铺装柔性公路铺装柔性公路就是最常见的沥青柏油路,对轮胎造成的磨损是最小的,大多覆盖于城市以及非山道的路面。常在市区柏油路上行驶的车辆只要不是里程太高(1.50万公里/年以内),完全没必要折腾。笔者在2010年前后购入的君威5年跑了6万公里,前轮也没磨到报警线,有必要对调轮胎么?其实完全没必要折腾,前后轮虽然磨损不同、但轮胎更换标准不仅仅是里程,还有年限上的限制。
所以到了年限一起更换即可,这就是现如今常年在城市中行驶的车辆大都懒得折腾的原因。因为前轮还没磨损到报警线,使用年限先到了,这时还有必要去讲究前后轮磨损差异么?直接4轮全部更换就完了。没事瞎折腾完全没必要,自己能操作还好,不能操作的到汽修店50元一个轮不划算(最低能砍价到20元,2021年价格)。限速+拥堵+温柔驾驶限制了操控、性能,同样限制了车轮的磨损程度。
过去的车子为啥很重视四轮对调?原因在于过去的铺装路面覆盖率低、道路不拥堵、平均时速高。上世纪80、90年代的铺装路面覆盖率远低于现如今,那时候汽车很少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限速、拍照设备。所以平均车速更高(笔者坐标沈阳,平均车速常年25km)。前文已经提到过非铺装路面对轮胎的磨损比铺装路面高了接近40%,所以过去的很多车辆长期在非铺装路面上跑且车速很快,对轮胎的磨损自然就大。
1年跑个2万公里驱动轮胎纹很可能磨损一半,只能选择对调延长驱动轮胎的寿命。过去是驱动轮胎纹深度不够了、年限未到,而现如今是驱动轮胎纹深度充足,但使用年限先到了。所以在几十年前车轮对调是很常规且必须的操作,但现如今除了长跑非铺装路面或混凝土路面的车子有必要,其余的完全不必刻意的折腾。想法思维要与时俱进,毕竟如今的用车环境与过去不同了。
如何看待车辆手册的建议即便是现如今一些车型的车辆手册上依然会建议车主每一万公里进行轮胎对调,如何去看待?车辆手册的建议是极其保守的,往往会针对最恶劣的环境去制定养护标准。比如机油5000公里更换,这代表什么?代表发动机在最恶劣的运行环境下,机油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5000公里,而其它良好的运行环境下使用1万公里也没事,但厂家永远不会考虑良好环境下的机油寿命。
只有以最恶劣的运行环境为标准,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动机出问题的概率。对于车轮的对调也遵循同样的道理,以最差的非铺装路面为标准制定对调规则。也就是说当轮胎天天在非铺装路面上跑时,5000-10000公里进行对调,可保证轮胎在非铺装路面上的使用寿命。非铺装路面上轮胎寿命如果得到了保证,那么轮胎在铺装路面上的使用寿命是不是就更得到了保证?这就是厂家制定保养规则时所采用的标准。
厂家不知道卖到客户手中的车子到底在什么样的路况上跑,万一天天跑砂石路呢?不对调很快驱动轮胎纹就能磨平,所以才会在车辆手册上提示每1万公里对调。至于更优质的铺装路面则没有那么多讲究,尤其是柏油路面。如果车辆只是满足于日常代步,且长期在市内行驶完全没必要对调,用个5、6年驱动轮胎纹深度依旧有余量,直接更换4条胎即可。需要定期对调的是那些长期跑非铺装路面以及盘山道的车辆,混凝土盘山道吃胎吃得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