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商人破伞被偷,伞柄暗藏巨额银票,他用一招让小偷主动归还

楚风文史 2025-02-07 02:53:28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在古代,把钱安全带回家可是个技术活。现代人遇到急事,动动手指就能转账,可在古时候,带钱还真是个让人抓心挠肝的事。

钱袋子藏在身上,生怕被人摸走;存在钱庄里,又担心钱庄关门。在明朝动荡的年代里,有位聪明的商人,竟然把巨额银票藏在了一把破伞里。

这把破伞丢了也就罢了,他还真想出了个绝妙的办法把银票给找回来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南城里的伞商往事

南京城里有个不大不小的铺子,做的是伞的生意。店主人是个聪明人,看准了江南多雨的天气,专门经营各式油纸伞。

伞不是什么值钱物件,可架不住做工精细,价格公道。这个铺子位于南京城最热闹的街市,周围都是来来往往的行人。

店主对每一把伞都悉心设计,无论是朴素实用的还是华丽精美的,都透着一股子匠人的骄傲。

店里的伞款式新颖,色彩斑斓,让人目不暇接。不少达官贵人路过这里,都会被这些美伞吸引,进店询价订购。

慢慢地,这家小小的伞铺在南京城里积攒了不少口碑。大家都知道,要买把称心如意的伞,非得来这里不可。

伞铺的生意蒸蒸日上,订单源源不断。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需求,店主又雇了几个学徒帮忙。

这些孩子们从小跟着师傅学艺,个个都是熟练工。在店主的悉心指导下,他们做出的伞也是精致漂亮,深受顾客欢迎。

店主每天睁眼就忙活,闭眼才休息。他勤勤恳恳,对每一把伞都倾注了心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小铺子渐渐成了南京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店主靠着自己的双手,攒下了不少积蓄。

他心里美滋滋的,盘算着把乡下的家人接到城里来,一家人齐齐整整地过上好日子。

店主的妻子和孩子都在老家,他已经好多年没见过他们了。每逢佳节,他都会托人捎些礼物回去,可他自己却舍不得离开铺子。

这些年来,他一直任劳任怨地经营着这个小生意,就是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现在,他终于攒够了钱,可以安安心心地把家人接来身边了。店主开始张罗置办新居,打算在城里给家人安个新家。这个念头让他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战火燃起人心惶惶

谁知道好日子没过多久,南京城就乱了。朱元璋走后,新上任的皇帝朱允炆不懂得稳定江山的道理,非要去削藩王的权。

藩王们心里自然不服,尤其是北方的燕王朱棣,更是心高气傲。

朱棣野心勃勃,早就对皇位虎视眈眈。朱允炆这么一削权,无异于火上浇油,彻底激怒了燕王。

朱棣一声令下,就挥师南下,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直扑南京。这位藩王兵强马壮,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般一路高歌猛进。

江南本就是富庶之地,百姓安居乐业,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战事来得太突然,南京城的守军毫无准备,很快就被攻破了城门。

城里顿时乱作一团,百姓们心惶惶不可终日。人人自危,生怕落入燕军之手遭殃。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惊慌失措的人们。

他们背起随身物品,一心只想逃离这个是非之地。富户人家更是慌了手脚,生怕被朱棣盯上,一个个都往城外逃窜。

一时间,城里人心涣散,秩序大乱。逃命的,搬家的,哭天抢地的,各种人都有。不少店铺干脆关门歇业,街上一片萧条冷清。

连平日里最热闹的街市,也变得门可罗雀,冷冷清清。这座昔日繁华的京城,眼看就要易主,百姓们心里都透着一股悲凉。

破伞里的秘密

伞商也坐不住了。眼看着战火就要烧到南京城,他哪里还有心思做生意。多年的心血就要付之一炬,这滋味着实不好受。

更让他牵肠挂肚的是那些积攒下来的家当。这些钱不容易啊,是他拼死拼活挣来的,说什么也不能让它们化为乌有。

伞商没了主意,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他把铺子和货物都贱卖了,换成了几千两银票。这下可难坏了他,大笔银票放哪里都不安全。

揣在身上吧,鼓鼓囊囊一包,一眼就能看出来藏了贵重物品。塞在衣服里,路上稍微检查就露馅。要是落到盗贼或者兵痞子手里,那可就全完了。

伞商愁得像个锥子扎进心窝,翻来覆去睡不着。他脑子里乱糟糟的,各种念头涌来涌去。

忽然,他灵光一闪——自己可是做了一辈子伞的人啊!伞柄都是空心的,这不正好能塞进卷起来的银票吗?

他兴奋得从床上跳起来,马上付诸行动。伞商挑了把最破旧的伞,小心翼翼地把伞柄掏空,把银票一张张卷成细条塞进去。

塞满了以后,他又找来浆糊,仔仔细细地把洞口封上, 直到完全看不出破绽。

这一手真是妙到毫巅。一把破烂不堪的旧伞,怎么看也不会引人注目。就算身上被搜,别人也只当是个穷酸秀才,断然想不到里面暗藏玄机。

伞商美滋滋地端详着这把破伞,他算是找到了保命的法宝。有了这层保险,他终于能束装上路,摆脱是非之地了。

藏银票的伞不见了

伞商逃到了一个偏僻的小镇,心想总算能歇口气。

他挑了个最简陋的客栈,把自己关在房里,谁也不见。白天睡觉,晚上悄悄出门觅食。饥一顿,饱一顿的,就这么过了好几天。

小镇远离战火硝烟,百姓们的生活依旧平静如昨。没有人知道,大难将至。

逃难的人还是寥寥,街道上偶尔能看到几个形色匆匆的过客。大家该干嘛干嘛,一派祥和安宁。

伞商在这里住了几天,觉得是时候行动了。他打算第二天去镇上唯一的一家钱庄,把银票都兑了,然后改头换面去投奔亲戚。

这一路下来他也打听清楚了,自己乡下那边目前还算太平,去投奔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银票在手,日子总能过下去。

谁知道一觉醒来,床头放着的那把破伞不见了!伞商差点没晕过去,那可是他全部的家当啊。

他颤颤巍巍地下了楼,去问店小二。小二一脸茫然,说昨天打扫卫生的时候看见一把破伞,以为是客人扔下的垃圾,就当柴火烧了。

伞商一屁股瘫坐在地上,两眼一抹黑。多年的心血就这么没了,几千两银票打了水漂。

他欲哭无泪,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大嘴巴。好不容易逃出生天,却栽在自己手里,这世上还有比他更倒霉的人吗?

丢了破伞的伞商这下可慌了神。没了银票,他就是个穷光蛋,寸步难行。

偌大一个天下,他能去哪里?总不能空着手去投奔亲戚吧?那成何体统?伞商越想越绝望,整个人像丢了魂似的。

绝处逢生的“妙计”

伞商呆坐了两天,脑子终于冷静下来。他暗暗擦干眼泪,咬牙下定决心 - 银票虽然没了,自己的手艺还在!

修伞这活儿,他再熟悉不过了。何不在镇上 开个修伞铺子 ,碰碰运气?没准还能找到那把伞呢。

可是修了好几个月,愣是没见那把破伞的影子。为了节省开支,伞商自己当师傅,又雇了个年轻学徒。

师徒俩起早贪黑,伏案苦干。修旧伞的活儿是有了,可赚的都是些零零碎碎的铜板,根本指望不上。

伞商渐渐有些泄气,自己还是高估了破烂伞的价值。穷人哪里有闲钱修伞啊,多数人还是将就着旧的凑合用。

有些伞破到不能再破,主人干脆扔掉了事,也不会舍得花钱修。伞商终日愁眉不展,盘算来盘算去也不见出路。

忽然有一天,他脑子里灵光乍现。既然修伞赚不到钱,何不干脆推陈出新?

用仅剩的一点银子置办些新伞,来个"旧伞换新伞"的活动,没准还能赚一笔。伞商越想越觉得有戏,马上付诸行动起来。

他在镇上几条主要的街道贴出告示,大书特书"旧伞换新伞,只此一次,机不可失"。消息传开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毕竟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新伞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置办的。何况还是用破烂不堪的旧伞去换,这买卖太划算了。

消息传遍了整个小镇,大伙儿都纷纷把家里的破伞翻出来。

那些平日里看都不看一眼,早就该扔的破玩意儿,竟然一下子成了宝贝。人人都想试试运气,万一换到新伞岂不美滋滋。

铺子前排起了长队,三教九流的人都来凑热闹。伞商忙得不可开交,一把把接过旧伞,再一把把发放新伞。

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每一把伞,生怕错过了什么。功夫不负有心人,让他盼星星盼月亮的那把伞,终于在一堆破烂里出现了!

《——【·结语·】——》

这位伞商的故事告诉咱们,人这辈子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钱没了可以再赚,东西丢了还能想办法找。关键是脑子要活络,遇事不慌不躁,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明史》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