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恐怕没有之一。
其所著《史记》(原名《太史公书》),系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
当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
而早在汉代,司马迁便已有“良史”之誉,如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的赞语中说:
“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对后世影响巨大,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比如:
他不因刘邦创汉而一味歌颂,也不因项羽是汉敌而过分批评,甚至写了《项羽本纪》(只有皇帝才有本纪)。
作为汉武帝的臣子,又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惨遭宫刑,他对汉武帝仍是有肯定、支持和赞扬,也有否定、反对和批判,可谓“不虚美,不隐恶”。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史记》是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写起,过去很多人对其真实性有所怀疑。但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史记》的记载大部分是可信的,这很令人佩服。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商代的帝王世系;近代以来对殷墟出土甲骨文的研究,则让人们惊奇地发现,《史记》所载殷商帝王世系,竟与甲骨文的记载基本吻合!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代的帝王,开创王业的是成汤;成汤死后,太子太丁没有继位,太丁的弟弟外丙在位二年,外丙的弟弟中壬又继而在位四年。
在甲骨文中,载有大丁,系成汤之子,从祭祀情况看,他享有跟王一样的待遇,但其是否继位为王,在甲骨文资料中找不到确切证明。
外丙在甲骨文中作卜丙,“外”字应该是传写之误;而中壬之后继承王位的,是成汤的嫡长孙太甲。
《殷本纪》记载,太甲即位三年后,由于暴虐和昏乱,被辅政的元老大臣伊尹放逐到了桐,由伊尹自己摄政当国;太甲在桐三年,终于悔过,于是伊尹又将他接回来,还政于他。
这一段历史,甲骨文中未见可资考证的资料。
《殷本纪》又说,太甲死后,由他的儿子沃丁继位,沃丁之后的殷王依次为: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
这些记载基本与甲骨文的资料相合,只是写法略有出入。
阳甲之后,他的弟弟盘庚继王位;之后是盘庚的弟弟小辛;再后是小辛的弟弟小乙;继小乙位的,则是他的儿子武丁。武丁是商代后期功业最盛的君主。
据《殷本纪》载,武丁死后,由他的儿子祖庚继位,之后的殷王依次为:祖甲—廪辛—康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即纣,殷末代君王)。
这些殷王和甲骨文显示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有些称号有异,如甲骨文称廪辛作祖辛,称太丁作文武丁。
当然,殷王名号是后人祭祀时追称的,而殷墟甲骨文止于帝辛时代,所以甲骨文中不见帝辛。
可见,《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商代帝王世系,与甲骨文资料高度吻合。对此,中国考古学之父、殷墟发掘的主持者李济先生曾评论说:
“由于甲骨文中有关的材料,甚为丰富,增加了我们许多有关的知识。但是,说也奇怪,这些新的知识与两千余年前司马迁的记录相比,虽说是对于每一个商代的先公先王的认识,增加了很多;而对司马迁所排的这一朝代的先公先王继承的秩序,新材料只把它加了强有力的证实。复原的王室系谱除了几个名号外,没有任何部分,可以删改《史记》原文的。”
“这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件大事,所以我们大家都可以同意,《史记》这部书确实是如三国时王肃所引刘向、扬雄对它的评语:一篇‘实录’。”
今天,我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很多人都在谈论历史、书写历史。而司马迁“实录”的史学精神,无疑仍是值得我们重视和传承的!
你认为呢?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本身就是严谨的史书还要寻找出土证据盾可怕,西方连严谨的史书都没有,古希腊那种都是文艺复兴冒出来的
司马迁写史记时候可是有一手资料的,现在是没有一手资料了后人就逆推通过考古才能验证的[笑着哭]
现在自媒体大多无良无德,
史记可能算一部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的历史书了
史记最让人不认同的是藐视秦始皇、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历史功绩,对他们的评价相当否定,这是司马迁的主观臆断,算作一家之言吧
带有严重的个人色彩和文人偏向[大笑]
其实中国上古文明应该与黄河息息相关,但历史上黄河改道使得许多历史遗迹,被埋在黄河泥沙之下而无从查证。好在古人还是给现代人留下一本文字历史,才能让现代人领略到上古文明的精彩。
我猜测太史公写《史记》的时候,手头上有很多先秦史料,毕竟他那个年代周朝刚结束没多久,离商代也只有千余年,也就相当于宋到我们现在的时间间隔。一方面有大量史料参考,另一方面经过太史公的花大量时间的分析佐证,才成书(当然史记中的远古神话部分可忽略,太史公也有他的时代局限。
以今证古,以古证古,现在某些专家采用西方历史论以西证中以西证古,岂不大谬!
自信自己的历史!无良鸟人只会毁掉自己的历史,添西方流氓政客的屁股!
史记私货也不少,至于真实性,跟我们认识大致轮廓没什么不同,比如唐宋元明清历代皇帝顺序,至于详细的只有鬼知道。所有的记载的只能参考,竹书纪年,云梦秦简,史记也不过是一家之言。
《史记》里,胡说八道的也不少,主要是对秦国,秦朝,祖龙以及秦国部分将军,政才的记载,还有太屎的公公自己的评论,胡说八道居多!毕竟,太屎的公公自己就是六国贵族后裔,出于私愤,加上屎儒传统,用笔杆子污蔑,是它们的基本功。
史记不错了,已经是力求公允。我们当代人都不一定能做到
每一本史书都有私货,有的是故意加的,有的是因为自己的立场不知不觉加的,后者少的,前者一般都少。史记在我看来已经足够良心了
[得瑟]史记虽然不能保证完全准确,但是按两千多年前的条件已经是很严肃了。确实是正史。竹书纪年时间更早的真实性可能更高,但传世太久,也容易出现纰漏。应互相印证对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点赞]
司马迁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我持反对意见
史记里面私货太多
对比近现代史,今人不如古人也,为什么古人能做到相对客观,今人反而做不到?
甲骨文中的王位继位顺序是不是根据殷本纪对着来的啊,我感觉甲骨文解读的是不是类似于以今证古。[笑着哭]不太懂,他们咋解字的
竹书纪年又怎么说?
那么问题来了,竹书纪年和史记哪个才是真实的历史[得瑟]
[鼓掌]
三皇五帝我只信竹书上的记录
很多小说思维,夸张的多
李广怎么说
现在的历史呢
整理甲骨文的专家,大家,都读过史记,你说巧不巧。小骗的思维有坑!
商王世系的记载竹书纪年更准确
可见人口相传也有真的,
个人认为太史公写史记的时候,肯定有好多佐证。四百年后南渡的时候都湮灭了[汗]
太史公有穿越技能,很多两人密谋的事他都穿越过去偷听[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