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Inclusive?学生歧视老师?美国大学其实没那么国际化

晶源说国际 2023-02-22 13:54:10

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似乎都把国际化当成必要的发展目标。但是,到底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国际化呢?

美国是吸引全球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所以很多人会有「美国大学比较国际化」的印象。

的确,稍微具有名气的美国大学,因为国际学生的比例不低,在学校里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机会多,所以对国际学生相对比较友善。然而,友善的环境真的就代表国际化了吗?国际学生在校园里受到热情的拥抱和亲切的微笑之后,究竟有多少比例的美国师生真心接纳另一种文化?

Welcome ≠ Inclusive?欢迎不见得就是接纳!

在一场专门为教授们所办的座谈里,讨论的主题是:「如何营造一个真正包容多元文化的校园?」在讨论中,来自各校的外籍教授纷纷发言,强调真正包容的校园不只是教授要学着包容学生的多元背景,学生也不该歧视外籍教授。

对,你没看错,学生歧视教授,而且这样的问题还并不少见!也许你会问,美国的大学不是都在追求国际化吗?校园里对不同国家的师生应该不会存在偏见跟歧视吧?的确,美国的大学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几乎全都在强调校园的国际化,不过,塑造一个欢迎国际学生的校园气氛(Welcoming),和建立一种真正包容多样文化的校园环境(Inclusive),其实是很不一样的。

要让校园具有国际化的形象比较简单,只要学校网站有着不同语言的版本,校园餐厅供应不同国家的食物,加上多开设各国语言的课程,大概就能看起来像具有国际化条件的大学校园。

然而,真正要让国际文化在校园里融合,让不同国家背景的老师及学生共同生活和学习在一起,校园里需要的是真正的「文化气候变迁」(Cultural Climate Change)。这样的「气候变迁」在国际师生比例较高的大学,尤其是位处大城市的学校进行的较为顺利,毕竟学校里的学生见到的多元文化较多,但如果是在国际师生人数不多、又位处郊区的美国大学,从外籍教授英文有腔调都可能被学生嫌弃来看,要说美国的大学都比较国际化,恐怕是太过乐观的想象!

打破刻板印象是国际化的第一步

外籍教授们说英文有腔调,是不是就算不会说英文?在国外求学,总会遇到许多来自世界各地母语并非英文的教授,这些老师的英文发音或多或少带着腔调,你有没有怀疑过他们的英文不好?

同样是说英文,一位亚裔教授如果一开口不是地道的美(英)式英文,就会有人认为他们的英文不行,开始有学生抱怨上课听不懂。在国外念书的你,有没有遇过这样带有偏见的同学?甚至,连你自己有时候也这样想?

不少教育学者针对这样的情况做过研究,他们发现美国的大学校园里,外国籍教授只有很少的比例能受到学生欢迎,大部分的外籍老师很难得到学生给予良好的评价。

更有甚者,研究报告还指出,很多美国学生看到亚洲或是外籍姓氏的教授就会自然的产生偏见,降低选课的意愿。讽刺的是,这些被美国学生因为姓氏而产生排斥心态的教授,有很多其实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移民第二代──换句话说,对不同国家背景的偏见和歧视仍然存在,即使推动国际化多年,还是有许多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接受度有限。

对学校来说,国际化的确是他们发展的重点,但是推动国际化的目的主要是在赚取外籍学生所带来的学费收入,在美国学生打破既有的刻板印象之前,校园里的文化融合距离真正的国际化还有很大的差距!

大学国际化?真心接纳的态度才是关键

美国的大学推动国际化多年,至今仍然有学生对外籍师生存有偏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社会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其实没有表面上所看到的这么理想。

刻板印象仍然存在于美国社会。虽然美国是移民社会,对于不同背景的人也的确有较高的接受度,不过,这种包容程度距离很多人心中所想象的「完全接纳」,其实还有很大的差异。

话说回来,虽然各种形式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仍然存在,但是透过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在美国大学校园里,确实更有机会学习到如何真正的接纳不同文化。简单来说,不必一味的以为国外大学的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国际学生的比例和英语授课的数量也真的不是国际化的关键,真正的国际化校园,需要的是培养出能让来自不同国家背景的师生都真心接纳他人的心态。

在中国,或许大学国际化还有努力的空间,不过,也不必妄自菲薄,因为美国也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理想!

0 阅读:1

晶源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