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能致良知,就可以不畏浮言,活出真我

凌崖 2020-04-10 23:26:57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难免会遭人谤议,不论你怎样做,哪怕你做人做事再完美,也必然会有人反对或看不惯,这本是世事的常态,但怎样面对这种状况,却值得我们仔细思量。如果一个人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这个人必然会活得很累,就完全成为了外界眼光的傀儡,便再无自身的本我与真我,这样就算是偶露笑容,也会是苦涩和僵硬的,因为内心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

阳明先生到晚年时,于“致良知”一途体悟得愈发圆融贯通,他认为人能致良知,就可以永远活在真我的世界里,既快乐,又有底气。

底气,源于心底的光明与坦荡。

当时阳明先生刚从留都南京兵部尚书的高位上卸任,在此之前,他完成了剿灭南赣汀漳诸寇和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的功业,加上学养不断精进,士林追随者日众,正可谓是进入了人生的鼎盛时期。但就在这时,明武宗身边的佞臣开始对他不断谗言构陷,最终导致其不得不从南京任上离职。

回到家乡余姚后,他倒是没觉得有什么,整日还是继续与学生们相益讲学,直到有天学生们偶然谈起先生如今被天下人毁谤日甚一日的状况,大家都很为老师鸣不平也很是感叹忧心。

阳明先生就问他们道:“你们都来说说,我那时为什么会在南京任上遭人毁谤呢?”

有的学生说是因为老师功业权势太盛了,朝有人妒忌忌惮;有的说是因为老师思想主张与理学一脉多有背离,天下信奉理学的人为回护宋儒之教而抨击先生;也有的说是因为老师的学问信奉者越来越多,有人追随就有人反对,信奉的越多,那么反对的也就越起劲。

阳明先生听后笑着说道:“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我自我反省一下,有一个只有我自己知道的原因,你们却都说不出来。”

大家都很好奇,纷纷请问。

阳明先生道:

“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乡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著些覆藏。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罢!”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阳明先生认为他在南京兵部尚书任上之前,心学造诣尚未到精深,不时还会有些沽名钓誉、在意世人眼光的问题存在,而每当那时,他其实是可以明显感受到自己在背弃己心之良知的,所以不少时候他并不快乐。

而等到良知之学造诣精深之后,再处理日常事务与人际关系还有讲学论道时,他便只管依着自己那颗光明朗耀的心行去行去做去言说了,再无犹疑凝滞,此时反而感觉畅快无比。至于说别人怎样看待,从那以后他也再不会再在意,因为他知道,他的所言所行,是对得起自己那颗光明朗耀之心与良知良能的!

如此行谊,自然会令不少人感觉不爽,其中道理,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够了解。

而一个真正忠于自己内心与光明境界的人,他即便是如此坦荡行去,即便是因此被周围很多人围攻构陷,内心却依然还是坚韧又充满喜乐的,而那些围攻构陷他的人,脸上则始终带满了恨意与杀伐。

谁是谁非,其实早已昭然若揭。

最后阳明先生说,“有人因此说我失于狂傲,失于言行不一,也就都任由他们说去罢!”这是一种何等洒脱,何等无愧又何等干净的胸襟啊!

也难怪最后弟子们听完,有一位学生出门后感叹道:

“信得过此,方是圣人的真血脉!”

圣贤教人无非是求个“真”,又何曾要人在心上作个假?

世人言辞纷纷扰扰,这是事所必然,根本无可避免。既然无可避免,就要在秉承真心、良知和顺承世人眼光言辞之间做出一个选择。

如果我们果然有“致吾心之良知”的志气的话,谤议来时,恰好是我们磨砺自己的好机会。而果然能够焕发出真我之良知良能的话,我们也一定会和阳明先生一样,活得愉快,活得洒脱,即使面对无数人的毁谤,也永远可以拥有不违背本心和淡然面对的勇气。

6 阅读: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