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觉哉前妻过来做客,见到王定国时:感谢你对谢胡子照顾得这么好

是勇敢的永 2025-04-17 11:46:38

【前言】

谢觉哉是中共历史上著名的"延安五老"和"长征四老"成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出任内务部部长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重要职务。因其常年蓄须,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谢胡子",这个绰号甚至被毛泽东主席所沿用。

何敦秀虽然已经和谢觉哉分开,但她始终惦记着他的近况。她并不想打扰他目前的生活,只是默默地在心里祝愿他一切顺利。得知谢觉哉遇到了王定国这样一位知心伴侣,她由衷地感到欣慰……

【谢觉哉两个妻子之间的互敬互重】

1951年,当何敦秀表达了前往北京的意愿后,谢觉哉便提笔给她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成为谢觉哉生前亲手写给何敦秀的最终一封。

谢觉哉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对方最好不要前往北京。他提到两人已经分开二十多年,自己在外面也有了新的家庭。如果对方来京,会带来不少麻烦,甚至可能引发冲突。

谢觉哉在信中劝慰何敦秀,强调新时代与过去截然不同。他提到两人都已年过七十,经受不起精神上的困扰,这样对双方都没有益处。

1933年,谢觉哉在中央苏区期间,主导并参与了多项重要法律的制定工作,其中包括《劳动法》、《土地法》和《婚姻条例》等,这些都是中国红色革命政权早期的基础法律。基于这些立法经验,谢觉哉坚定地拥护一夫一妻制度。

何敦秀作为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的中国女性,内心仍保留着某些封建观念的痕迹。在她眼中,男性拥有多位配偶并不构成任何道德或社会问题。这种观念反映了她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旧式价值观,即便时代变迁,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依然影响着她的判断与态度。

1899年,谢觉哉和何敦秀在家人安排下按照传统习俗举行了婚礼。当时,何敦秀已经20岁,在那个年代算是晚婚的女性;而谢觉哉才15岁,比妻子整整年轻了5岁。

何敦秀来自中医世家,婚后与丈夫感情深厚,生活美满。他们一起度过了21年的时光,彼此相敬如宾,家庭和睦。两人共养育了7个子女,包括4个男孩和3个女孩。这段婚姻充满了温馨与幸福,家庭生活井然有序。

1905年,谢觉哉通过了清朝的秀才考试,但他并不留恋那个旧时代。他拒绝继续走科举的老路,而是执着地探索着一条能够复兴中国的新途径。

1920年,谢觉哉从湖南宁乡县沙田乡出发,前往长沙,接任《湖南通俗报》的主编一职。

在那段时间里,谢觉哉频繁地给妻子何敦秀写信,向她讲述自己在长沙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变化。信件中,谢觉哉的用词和语调都显得非常亲密,令人感到温馨。

此后多年,何敦秀与丈夫一直分隔两地,未曾相见。两人仅靠书信往来维系情感,鸿雁成了他们唯一的联系纽带。

1921年,在毛泽东与何叔衡的引荐下,谢觉哉成为新民学会的一员,从此投身革命事业。

1925年,谢觉哉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入党后,他难掩激动之情,立即提笔给妻子何敦秀写了一封信,向她分享了这个重要的消息。

谢觉哉在给妻子何敦秀的信中写道:“如果咱们国家这十年内再不崛起,恐怕就要完蛋了,甚至可能连民族都保不住。我们绝不能在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下停滞不前。虽然革命的前景还说不准,但我已经决定把一生都献给党的事业了。”

何敦秀对革命的概念并不清晰,但她依然坚定地支持丈夫的选择。然而,当她看到与“生死”相关的描述时,内心不禁为丈夫的安危感到忧虑,只盼他能多加保重,平安归来。

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革命的局势迅速恶化,何敦秀与丈夫谢觉哉之间的联系几乎完全中断。

1933年,谢觉哉受组织委派前往中央苏区,开始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及毛泽东的秘书职务。随后,他还被任命为内务部长,肩负起更多重要职责。

1934年10月,谢觉哉随中央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当时,他刚好50岁。

在长征的艰苦征程中,谢觉哉经历了不少磨难。他年纪较长,职位也高,与徐特立、董必武、林伯渠一起,被大家称为“长征四老”。这四位老同志在长征中展现了他们的坚韧和领导力,成为队伍中的重要支柱。他们的经历不仅是对个人意志的考验,也是对整个团队精神的体现。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他们坚持前行,为红军的长征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35年6月,红军准备翻越雪山时,考虑到天气严寒,部队给每位战士分发了一些羊毛,让他们把羊毛缝进衣服里保暖。

谢觉哉对此并不擅长。他带着羊毛走到山脚,看到一位女战士正在缝补衣物,便走近她,小声说道:“同志,有件事想麻烦你一下。”

谢觉哉随即拿出自己的衣服和羊毛,说道:“麻烦你帮我把这两件单衣拼在一起,中间塞上羊毛,缝成一件夹衣。这样过雪山草地的时候穿着会更暖和,你看可以吗?”

这位女红军战士非常热心,她迅速把缝制好的衣服送到了谢觉哉手中。

当谢觉哉把衣物递过去时,他主动报上了自己的姓名,同时向这位女战士介绍了身边的徐特立、董必武和林伯渠。随后,他友好地询问:“请问你怎么称呼?”

在一次交谈中,谢觉哉结识了王定国,这位女性是少数经历过长征的红军战士之一。然而,他们的关系并未进一步发展。

中央红军结束长征抵达陕北后,谢觉哉被任命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内务部部长,并兼任秘书长一职。

1937年,谢觉哉被派往兰州的八路军办事处任职。在那里,他偶然遇到了同样来到兰州的王定国。谢觉哉立刻上前问候:“小王同志,还记得我吗?你之前帮我缝补的那件衣服,过雪山时可是帮了大忙!”

王定国一眼就认出了谢觉哉,两人随即开始交谈。这已经是他们第二次见面并展开对话了。

在组织的安排下,谢觉哉与王定国很快结为夫妻。当时,王定国只有24岁,而谢觉哉已经53岁了。

当毛泽东听说谢觉哉和王定国喜结连理的消息后,他显得格外欣喜,立即发去电报表示祝贺。在电报中,毛泽东风趣地说道:“这下好了,谢老总算有人照顾了。”

婚后,王定国把谢觉哉的日常起居安排得妥妥当当。尽管当时边区生活条件艰苦,不少人衣衫褴褛,但王定国却巧妙地为谢觉哉的衣服缝制了精致的补丁,引得周围人纷纷称赞。

1939年,谢觉哉为何敦秀庆祝六十岁生日时,专门写了一封长达四页的信。

在这封信中,谢觉哉回忆了与何敦秀成婚时的情景,语气中透露出当时的青涩与茫然。他写道:“四十一年前的秋天,我们俩结为夫妻。那天,有人在房间里唱‘送子’,我外公拉着我进去,说是‘大事’。”这段文字简洁地描述了婚礼当天的细节,展现了谢觉哉对往事的追忆。

谢觉哉随后又给何敦秀寄了8封信。何敦秀每次收到信都特别珍视,她把这些信一封封整齐地收在阁楼里,生怕它们受潮或遭虫蛀,小心翼翼地保管着。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频繁进行搜捕和抄家活动,其他人纷纷逃离躲避,唯独何敦秀坚持留守。面对他人的劝告,她始终态度坚决,拒绝离开。

何敦秀坚信,这个家是谢觉哉和她的共同港湾,她必须好好守护。对于谢觉哉在外另组家庭的事,她并不在意。她始终相信,谢觉哉终有一天会回到她身边,那时他需要一个安身之所。

在延安阶段,谢觉哉等四位历经长征的老同志,加上长征前被派往海外工作的吴玉章,被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及全体干部共同尊称为“延安五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谢觉哉选择在北京安家。得知这一消息,何敦秀也萌生了搬去北京的想法,这便引出了前文提到的那段故事。

1957年,谢觉哉在离开家乡整整三十年后重返故土,并前往家中探望了何敦秀。

何敦秀得知谢觉哉将长期定居北京后,重新燃起了去首都生活的念头。

1959年,年满80的何敦秀被小儿子接往北京定居。对于这次搬家,何敦秀感到十分欣喜。

何敦秀到北京后,谢觉哉和妻子王定国邀请她到家里做客。见到王定国时,何敦秀握住她的手,说道:“王定国同志,多谢你把谢胡子照顾得这么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定国与谢觉哉夫妇频繁探访何敦秀的住所,彼此间的交往十分融洽。

1967年,何敦秀以88岁高龄离世。她的去世后,王定国亲自前往何敦秀家中,协助处理了何敦秀的丧葬事宜。

两位长者彼此尊重的深厚情谊,让年轻一代深受触动。

2020年6月9日,王定国去世,终年107岁。她是少数几位历经长征的百岁女红军之一。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