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之战:南宋最后的反击,以“火烧赤壁”的方式,结束所有悬念

星空影视菌 2025-04-14 15:10:52

南宋末年,种种迹象都明摆着,这个国家正在以一种没法回头、让人心寒的速度,慢慢垮掉。

1273年那会儿,襄阳保卫战打了足足六年,最后还是输了。南宋这回可真是伤筋动骨,而蒙古人,因为拿下了襄阳,就能顺着汉水一路闯进南宋的命脉——长江流域。

1274年夏天七月时,南宋已经摇摇欲坠,这时候,正当壮年的宋度宗竟突然去世,把一大堆乱摊子全扔给了才三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赵㬎,还有那位已经过了六十岁,治国经验几乎为零的太皇太后谢道清。

1275年二月,那个在鄂州之战里把忽必烈打得落花流水的权臣贾似道,成了朝廷上下最后的救命稻草。他带着全国能调动的所有兵马,从池州浩浩荡荡往西进发。可到了丁家洲那场决定命运的大战,南宋军队又一次被打得溃不成军。

一连串的重击接踵而至,怎么努力都像是往泥潭里越陷越深,感觉老天爷都不再眷顾这个有着三百年历史的王朝了。

国家衰败的迹象一点点浮现,明明白白地摆在大家面前,就等着看老天爷啥时候、用啥法子,给南宋画上最终的句号……

【南宋王朝的垂死挣扎】

丁家洲打了败仗的消息传回临安,满朝文武都惊呆了。感觉末日就要到来,宋朝廷又使出了那个用了上百年的老招数——讲和。

但现在情况大变,带着十三万大军沿着长江往上的贾似道,在丁家洲大战开始前,心里其实也盘算过这一手。只不过那时候,蒙古的头儿伯颜态度硬得很:只要元军还没过江,谈谈条件、送点贡品,那还说得过去。可现在,江边那些城池一个个都投降了,哪还需要再废话谈判!

丁家洲一战大败后,南宋的水上军队主力基本没了,议和的资本也就大大减少了。说要求和,到最后不就是得低头称臣、交钱献物,还得割地吗?可忽必烈看看南宋,都快到生死边缘了,跟案板上的肉没啥两样,他哪有道理不拿下南方那片马上就要到手的地盘和财宝?

求和没成,又有人提议迁都来躲敌人,但这法子其实也不咋地。

南宋能在江南稳住脚跟好几百年,主要靠的就是长江这道天然屏障。但现在,蒙古的舰队从鄂州那儿一路打过来,下游的镇江、扬州、建康全都被攻占了。长江防线眼看就要垮了,没了这道天险,江南这大片地方虽然大,可南宋的皇帝和大臣们还能往哪儿躲?

求和失败,逃跑也没门儿,太皇太后谢道清没办法,只好借着小皇帝赵㬎的名义,发了个《哀痛诏》。诏书里说,咱们国家这三百年来,对当官的挺不错的,可现在国家眼看就要完蛋了。她盼着全天下的文武大臣们,赶紧带兵进京来救驾。

可说话的人哭得稀里哗,听的人却跟没事人一样,响应的人更是少得可怜。大厦眼看就要塌了,那些地方的文官武将,手里握着兵权,心里却各有各的小九九,要么就在旁边看热闹,要么就偷偷准备投降。整个南宋,居然就只有赣州知州文天祥,还有郢州守将张世杰,两个人接了命令去保卫临安。

他们俩手下加起来总共才三万多人马,对陷入绝境的谢道清来说,这点兵力简直是九牛一毛,不过好歹也能让她心里稍微好受点。

宋朝朝廷对民兵的战斗力和组织纪律心存疑虑,所以文天祥和他从江西紧急召集的两万勇士,只是被分配到周边的州县去守卫,收到的命令是不得进入京城。

从荆襄战场火速赶来的一万多郢州“正规部队”,现在成了南宋朝廷唯一靠得住、能指望的救兵。

1275年3月份,张世杰接到了一个大任务,他被提拔为保康军的承宣使,还当上了总都督府的统帅,掌管除了禁军外的所有部队。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守住临安,亲自上阵对抗敌人。

【回光返照式的胜利】

张世杰在紧要关头接下了这个重任,可眼前的局面,简直就是一团糟,烂得没法再烂了。

南宋时候,国家靠着三个大战区撑着,但现在川陕和京湖这两个地方都没了。就剩下两淮这一个战区还在,可它的兵力也被挤在江淮那一小块地方,动都动不了。

京城临安附近不少地方都已经失守,长江下游的几个州县也守不住了。这样一来,江淮一带的宋军就被大江给拦住了去路,根本没法去帮江南那边。

夏天很快就到了,一直住在沙漠那种又冷又干地方的蒙古人,实在受不了南方那种又闷又热还潮湿的天气。于是,忽必烈就下了命令,说“现在天气太热,打仗不合适”,让前线的军队先停下来休息休息,等到秋天凉快了再继续打仗。

张世杰瞅准元军夏天不打仗的时机,一门心思扑在抢占临安周边的州县,还有重新拿回长江南岸的控制权上。

1275年5月,张世杰手下的刘师勇带头打下了元军手里的常州。打那以后,宋军就从四面八方开始进攻,陆陆续续又拿回了平江(就是苏州)、广德、溧阳这些地方。

战场上的胜利接连不断,同时,各地的老百姓和起义军也都积极响应。那些原本在浙东已经投降元朝的地方,在这段时间里也转而重新归顺宋朝。

襄樊被攻陷后的几年时间里,宋军的斗志竟然慢慢回升了,这在以前可是很少见的。现在说抗元的局面完全乐观还为时过早,但至少在黑暗之中,大家伙儿看到了那么一丝光明和活路。

不过,最让人高兴的消息还是长江北岸那边传来的。

这时候,窝阔台家族的海都造反闹得越来越凶,忽必烈没办法,只好赶紧让伯颜带着原本打宋朝的主力军回来平乱。

伯颜回到上都后,极力说现在攻打宋朝正是时候,提议继续发兵,忽必烈最后也点头答应了。但话说回来,南北跑来跑去确实得花点时间。就在这时,张世杰瞅准伯颜北上、元军攻势变慢的档口,一鼓作气,又把江北那个重要的扬州城给攻下来了。

扬州已经到手,接下来只需搞定隔江相对的、位于长江南岸的镇江。这样,江淮和江南这两大块地方,就能靠京杭大运河串起来。到时候,不管是调兵遣将,还是运送物资装备,都会很方便。

【临阵失约,被阴云笼罩的战争】

一路胜利,丢掉的地盘一点点找了回来,大家的信心和斗志也慢慢回来了。张世杰感觉时候差不多了,就打算在镇江发动一场更大、更关键的反攻。

六月底的时候,张世杰把东南沿海那边水军的所有能用的船都召集起来,弄了一支规模超大的水师舰队,战船加起来有上万艘。

接着,他又跟守在扬州的淮东制置使李庭芝,还有管着常州防御的殿前都指挥使张彦打了招呼,打算让他们分别从扬州和常州出兵,一南一北夹攻镇江。他自己,就带着水军,直接从下游冲向镇江边上的金山。这样,三方一块儿动手,在同一天行动,争取一下子就把镇江给攻下来。

这场仗对抢回长江下游的控制权至关重要。要是张世杰成功拿下镇江,淮东和江浙就能联手,这样一来,临安就安全了,南宋老是挨打的战场局面也能大大改变。

到了1275年七月初一那天,本来三方说好了一起出兵。可张世杰带着水军威风凛凛地赶到战场时,却发现镇江周围安静得出奇——李庭芝和张彦两个人,居然都没来!这事儿张世杰压根儿没想到。

说到他俩为啥没出兵,历史书上没细说。可能是那时候张世杰的声望还不够,管不住全军;也可能是国家有难,将领们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这样一来,镇江那边的战斗还没正式开打,原本打算好的,海陆空三军一起上,两面夹击的战术,一下子全乱了套,变成了张世杰一个人带着队伍硬扛的局面。

但现在情况紧急,到了不得不行动的地步,就算没人帮忙,张世杰也没打算退缩。他把船队停在了镇江西边十里地外的焦山那边,用上万艘战船把江面都给堵住了,一副要跟元军拼个你死我活的模样。

乱世显英雄,动荡辨忠良,张世杰身为“南宋三杰”里的一位,在国家快要灭亡的时候,他那份坚定不移的忠心、独自奋战的勇气,真的是让人永远佩服。

他还是个身经百战、打仗很有经验的老将。襄阳被攻陷后,他镇守的郢州,让往南推进的蒙古大军头疼不已。伯颜打了好久都没打下来,最后没办法,只能绕过郢州,才得以通过汉水进入长江。

在焦山之战中,张世杰是那个掌舵大局的人,但他有个大问题:他本是陆军的头儿,对水战一窍不通。说到这么大场面的水上大战,他完全是个新手,啥都不懂。

但说真的,焦山之战的输赢,其实从最开始,就被那些不足和潜在问题给注定了。

【彼可烧而走之也!】

张世杰没因扬州和常州两地的宋军没来就慌了神,就算只剩他自己带的兵,他心里也特有底。他这底气,全靠后面那一大片密密麻麻的船队撑着。

这些从东南沿海开来的、技术升级后的大型战舰,操控起来既灵活,火力又猛,个头还大,完全超过了元军那些老式的内河战船。

为了表明这场战斗他们一定要赢,而且是毫无退路的决心,他下了个狠招,让所有的战船都十艘一组,用铁链给绑一块儿。这样做是为了让船更稳当,所以他们还都下了锚。没有他的军令,谁要是敢动锚,那就得掉脑袋。

我们规定十条船组成一个方阵,锚定在江心,除非接到明确指令,否则不准解开锚链。大家得明白,这是抱定必死的决心。

在《宋史》的列传部分,卷第二百一十里头,记录着一些过往的故事和人物传奇。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实实在在的事迹,讲述着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的英雄豪杰。他们的一生,或波澜壮阔,或平淡真实,但都在那特定的时代,书写了自己的篇章。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声音,感受到他们的情感与决心。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但他们的事迹,却如同璀璨星辰,永远闪耀在夜空之中。

宋朝真是倒霉到家,这么重要的水上打仗,主帅张世杰不知道是心里太慌还是压根没记住以前的教训,竟然用了曹操在赤壁那一仗的队形。而元军那边的头儿阿术,一看江面上南宋的船密密麻麻的,立马就笑了起来,那笑容看着可有点吓人……

他们可以用火攻把他们吓跑!蒙古人模仿着好像当年东吴那位大将黄盖的口吻,讲出了打败宋军的绝招。

不过用火攻还得看风向给不给力,蒙古军可没法控制天气。所以在风向没变之前,阿术只能带着水师战船,先试着攻一攻,摸摸对方的底。

七月初二一大早,阿术安排董文炳这个参政的在左边,刘国杰招讨使在右边,忽頼出万户,他就负责从中间冲过去。阿术自己,就在后面掌控整个战场的调度。

这时候,还派了水军头领王琛带着舰队,沿着长江南岸一路往下游绕过去,悄悄包抄了宋军的后路。

战斗一开始,宋军的战舰和火炮就显示出了强大的实力。两边箭如雨下,炮石横飞,而张世杰的船队几乎立马就用猛烈的火力,把战场的主导权给牢牢抓在了手里。

远程攻击没啥效果,蒙古人干脆试着靠近打,但他们那些小船,根本动不了宋军那些大家伙——艨艟大战舰,一点办法都没有。

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战斗从江上蔓延到了岸边。蒙古军队使尽浑身解数,可就是没法对宋军那些在江上漂着、像大山一样坚固的船队造成真正的麻烦。

但是一过中午,风突然转了方向,阿术盼了好久的那个时刻,总算是到了。

蒙军头头儿马上挑了一千个射箭高手,坐上快船,分别从两边冲了出去。等他们靠近宋军的船后,立马就射出了带火的箭。

在铺天盖地如狂风暴雨般的火球中,宋军的战舰首先挨了打,大帆和高高的桅杆立马就着火了。火苗子嗖嗖地往上蹿,顺着桅杆一下子就烧到了甲板和船里面。风一吹,火势更猛了,一艘艘挨着的战船也被迅速点燃。

一艘艘战船不断中箭,迅速燃起大火,火苗肆虐。一时间,宋军阵地上船帆和桅杆都被烧得精光,江面上烟雾弥漫,火光冲天。船上的南宋士兵,想反击却找不到机会,想逃跑又被铁链和铁锚牢牢困住。况且,主帅张世杰开战前就下了死命令,谁也不敢私自砍断铁链或者升起船锚逃跑。

大火迅速蔓延,把外围的战船全给烧了个精光,好多南宋士兵都被困在火里没了命。就算有人反应快,跳进江里想逃,也躲不过元军战船上的弓箭手,他们紧追不舍,继续射杀。

七月里,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宋军有的被火烧死,有的掉进水里淹死,一眨眼功夫,就死了上万人。江面上烟雾腾腾,火苗乱窜,到处都是血和尸体,焦山这一片水域,简直变成了活生生的地狱。

看到情况不妙,张世杰赶紧让人开船撤退。可就在他们慌慌张张往下游跑的时候,王琛早就准备好了,又一次对宋军发动了突然袭击。

从火海中侥幸逃出来的水师剩余人员,刚刚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战斗,捡回一条命。现在,他们个个心力交瘁,神经紧绷,看到啥都怕,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士气和信心。

半道上,伏兵突然出现,船队一下子就被打散了。大家乱成一团,没了章法,只能拼命逃,被追着打,一路往下游狂奔,溃不成军。

主将张世杰被蒙军穷追不舍,一直逃到长江口,没办法只能慌忙开着船往海上跑。元军那边,因为自家的战船太小,不敢贸然冲进无边无际的大海,所以最后只能放弃追击,掉头回去了。

【剩下的就是等待死亡】

宋军在焦山吃了大败仗,死了、被抓的士兵加起来有两万多。战场上,大火烧掉了成千上万的大船小船。就说元军抓到的黄鹄、白鹞这两种大战舰吧,加起来都有七百多艘。

襄阳被元军攻陷后,南宋接连在长江上跟元军打了三场大型水仗。这三次打完,情况却是一次比一次糟糕。

1274年年底,鄂州那仗没打赢,三千多艘战船都被烧了个精光。蒙古军队,他们顺利地“飘过汉水,进了长江”,头一回真真切切地打进了南宋靠长江守着的地盘。

1275年2月,在丁家洲那场大战里,南宋集结了水军陆军共十三万人,还有二千五百条战船,发起了他们最后的大反击,但结果还是很糟糕,又输了。这一仗打完,南宋的水军基本就没了,朝廷也再没办法组织起像样的大规模抵抗部队了。

1275年7月,焦山那儿打了一场大仗,这是南宋在长江上打的最后一仗。那场仗输了之后,南宋在长江上的防线就完全垮了,再也守不住了。

打完这一仗,战争的形势变得更加清晰了,南宋王朝那点理论上能躲过一难的小希望,也彻底没了。

元军那边,伯颜趁着胜利的势头,一路往南打。除了在常州碰到点儿小阻碍,他简直就像一阵狂风扫过江南,所到之处,城池都被攻下,士兵们纷纷投降,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大麻烦。

蒙古大军眼看就要打到城门口,临安城里的人心全乱了,彻底慌了神!

右相留梦炎扔下官职跑到衢州躲了起来。朝廷接连两次派人去请他回来,可他愣是一点儿反应都没有,就在家里装病,说啥也不肯露面。最后,他竟然在衢州开城投降了元朝。

陈宜中接替贾似道成了左相,后来他也直接走了。多亏了太皇太后谢道清,她亲自给陈宜中的母亲写了封信好言相劝,陈宜中这才勉强回到京城继续工作。但好景不长,就在临安城快被攻破的时候,陈宜中又一次逃跑了。

文及翁和倪普这两位枢密使,还算给自己留点尊严,他们私下里让言官上书弹劾自己,好让罢官的流程走起来,这样他们就能堂而皇之地离开朝廷,远离临安这个麻烦不断的地方。

当宰相都这样做时,其他的文官武将也一个接一个地跟着学,有的逃跑,有的投降,没完没了。到了德祐二年(1276)一月,谢道清又开了一次朝会,结果出来站班的大臣只剩六个了。临安城里的南宋朝廷,人早就跑得差不多了,实际上就是个空壳子了。

这真的太让人心酸又好笑了,国家都快没了,那些平时享受国家好处、坐在高位上的士大夫,还有那些书读得多、整天仁义道德挂嘴边的文人,现在都露出了他们最不要脸、最难看的真面目。

大宋王朝,辉煌了足足三百年,但到头来,能像文天祥那样,为了国家死心塌地、坚守节操的人,真是没几个。

二月初五那天,太皇太后谢道清带着还小的宋恭帝,拿着投降书,带着满朝的文武大臣走出城门,投降了。这样一来,南宋这个国家就算是彻底没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