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恳请您点一下“关注”,每日精彩内容,不要错过哦~
非遗话题突破300多亿播放量的今天,真正有人在意过,把民间存在的非遗找到并传承下来吗?
恐怕,还真有人在做!
山东日照一群大学生的遭遇,精心策划的“非遗调研”颗粒无收,反而在放下手机准备回程的路上,与一位保存着20年前过门笺的老人不期而遇。
老人拿出了珍藏20多年的过门笺,以前这种非遗,有很多人做,但是现在,村里已经没人做了!
这场“奇缘”,恰恰击中了我们的痛点:当所有人都在追逐流量或者成为网红时候,我们是否正在让真正的文化故事从指缝中溜走?
恐怕,网上关于非遗327亿播放量,只是一场泡沫,是众多网红追逐者的流量道具。
当姑娘戴着特有文化银饰,跳女团舞;
当主播们用非遗茶具泡奶茶;
当商家将木版年画图案,批量印在手机壳上;
恐怕,没人有几个人在意,“非遗”的重要性,他们只会在意收入、盈利,然后装进自己腰包。
有人统计,关于非遗,有300多亿播放量、日均4万多条新视频、头部非遗博主年收入超百万。
这一步步数据,看似光鲜亮丽,但关于非遗的另一个统计,给出的数据,却触目惊心!
1.76.3%的非遗项目无稳定传承人(来自中国非遗保护中心2023年报)
2.90后传承人占比不足5%**,且半数考虑转行
很多“非遗”符号,只能是符号,不过不是非遗的符号,而是流量的符号,是赚钱的符号。
网友们的点赞,从来不是非遗的文化魅力,而是“非遗+”的混搭新奇感。
一旦好奇欲被满足,所谓的非遗传承,早已被抛之脑后。
短视频,通过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告诉你一个非遗程序,有谁能记得住呢?
又有谁愿意跟着视频的内容,苦苦钻研呢?
恐怕72道工序的门笺制作,没人可以通过短视频学会。
更关键的是,所谓的非遗表演,常常线上卖座爆满,线下看者寥寥。
有些非遗,若不是配合景区宣传,几乎没什么人关注
当流量成为衡量文化价值的唯一尺子,我们或许的是,真正有时间、有能力的人,认真钻研,把诸多“非遗”留下来。
正在做这种事的人,如上面的调研大学生。
但是,大学生也有大学生的无奈!
第一,他们会利用自己设备和工具,记录下某些非遗产品,但是,他们会花时间,把非遗的制作工艺,都记录下来,然后学习,让自己成为非遗传承者的一员吗?
也许他们有心,但是碍于生活的压力,甚至碍于家庭的压力,恐怕,很多时候,只能做到记录而已。
真正让非遗传承,恐怕还是要让留存世间的非遗,找到一个、两个、甚至几十个传承者,才会保证非遗的长期传承。
第二,即便大学生有心找到某个非遗,并用心钻研,延续非遗的传承,可是仅仅一两个大学调研团队,能把所有的非遗都记录保留下来吗?
恐怕不行。
想要让非遗发光发热,恐怕需要更多的人参与,特别是那些本身肩负非遗传承的人,除了在网络上赚取流量,更应该把流量赚钱的钱,回流到非遗的传承上-替非遗找到忠实的传承者!
越多越好!
当然,前提不能被金钱和流量迷了心智。
其实,非遗传承做得好,恐怕从来不缺钱赚。
比如我们的“非遗女神”李子柒,任劳任怨地学习非遗,试图让非遗传承下去。
但就怕为了挣快钱,放弃了初心,更放弃了“非遗专业”,让非遗“物质化”、“庸俗化”,然后失去价值吸引力。
当我们为非遗视频300多亿次播放欢呼时,山东那位保存门笺的老人正在老宅里默默除尘。
他的木箱里锁着二十年的光阴,而我们的手机里堆满了三秒划过的“文化碎片”。
可能,我们不知道的是,我们用点赞会拯救一部分我们守护的东西,同样也会埋葬了另一部分。
非遗传承,从来不是一场华丽的表演,相反,它不仅不华丽,反而非常熬人!
它们大多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功夫,那些正在被流量绞肉机加工成“文化快餐”——撒点猎奇佐料,加点视觉刺激,装进算法餐盒送上流量餐桌。
食客们咂嘴称赞“真下饭”,却没人关心这道菜早已丢了魂。
我们总以为把非遗塞进手机就是拯救,却忘了真正的传承需要体温。
有人说,在某个非遗大学学习,每存下一小时修坯练习,才能兑换十分钟大师指导。
这像一记耳光,打在所有“三分钟非遗教学”视频脸上——连泥坯都知道要沉淀,怎么人类反而越活越着急?
那些刷着“秒懂非遗”的年轻人,可能还没看完一条完整工序,就忙着去追下一个热搜。
如今,两种选择摆在眼前:要立刻变现的虚假繁荣,还是静待花开的真实传承?
那位保存门笺二十年的日照老人给了最朴素的答案。
当大学生调研队关掉摄像机,老人才从箱底取出真正的好货——没有为镜头准备的炫技,只有岁月包浆的手艺。
流量时代的非遗拯救,或许该从“放下手机”开始。
当我们不再用点赞数丈量文化价值,当年轻人愿意跪在煤炉前学五年打铁,当消费者能分辨机绣与手绣的毫厘之差,那些差点被算法杀死的千年绝唱,才能在人间找到真正的回声。
真正的文化基因从不怕暂时沉默,怕的是在流量狂欢中扭曲了本来的模样。
给非遗留条不被流量绑架的慢车道,或许才是这个快时代最珍贵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