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镜观”,不要“自感”
——谈兵法“慧”处世(41)
文/路秀儒
《孙子兵法·谋攻篇》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子之所以如此“高调”定位“知彼知己”,一来因其重要,二来因其不易。如果可知可不知,也就没必要如此强调;如果“知”如反掌,也就没什么“金贵”可言。
“知彼”难,还是“知己”难?大多数人会觉得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实际上,“知己”的难度绝不在“知彼”之下。
韩信是刘邦建立汉朝帝业的三大功臣之一。他足智多谋,用兵如神,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屡立战功,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刘邦不得不佩服:“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然而,自称将兵“多多益善”的韩信,后来竟接连中了陈平、萧何的小计,被刘邦抓获、被吕后杀掉。
其实,这种结局,当年齐国人蒯通早就替韩信预料到了。韩信在齐地击败楚军后,在楚汉战争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项羽派人游说韩信,希望他背叛汉王而与楚方联合,韩信没应。蒯通则力劝韩信作为第三势力立足齐地单干。在蒯通看来,楚汉两军势均力敌、胶着厮杀之际,韩信联合谁、归属谁,谁就能赢定天下。然而,凭韩信无与伦比的能力与功劳,无论谁赢得天下,谁都会从内心畏惧他,都不可能长久容留他,韩信迟早要遭到算计和诛杀。惟有独树一帜,与项羽、刘邦三足鼎立,韩信才能成就大业,才会有安稳的未来。蒯通的眼光的确不俗,只可惜韩信“不信”。
袁绍出身官宦世家,自高祖父袁安以下四代都居三公之位。袁氏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势力之大震动华夏。董卓乱政后,群雄并起,袁绍占据北方四郡,成为实力最强劲的一方。
在北方,唯一敢跟袁绍“叫板”的就是曹操了。于是,袁绍做梦都想打败曹操。在出兵官渡前,谋士田丰劝告袁绍:“曹操善于用兵,变化多端。他的部队少,却不能低估他。不如跟他做持久战的打算。您现在据有险固的山河,拥有四州众多的兵卒,对外结交各地英雄,对内修明农事战备;然后挑选军队中最精锐的,分别组成奇诡莫测的队伍,乘着对方出现的空隙出兵,扰击黄河以南的地区。这样,我们还没有消耗力气,而对方早已疲困不堪,不需要等到两年,就可以轻易把他们克服。”然而,自恃力量强大的袁绍,不肯采纳。
在官渡前线,袁绍的谋士沮授也进言说:“北兵(袁军)数量多,但果敢勇猛不及南兵(曹军),南兵粮食少而且物资不及北兵;南兵利在急速决战,北兵利在缓慢搏斗。应该慢慢打持久战,拖以日月。”袁绍仍不以为然。
结果,信心爆棚的袁绍兵败官渡,落荒而逃,还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
韩信也好,袁绍也罢,最大的教训就是,只看到己长,看不到己短;只相信自己的判断,不相信别人的谏言,把“知己”变成了“自感”。
《韩非子·观行》曰:“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意思是说,古人觉得,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缺陷,智力不能认知自己的缺点,像照镜子一样,需要借助外力外物来看到真实的自己。
人的智慧和才能都是有局限的。看自己,不能只看自己的长处不看自己的短处;评价自己,不能全凭自我感觉,而必须注重以“镜”观己。
何以为“镜”?以史为“镜”、以典为“镜”、以人言为“镜”,等等,皆可以知己短、正己身、慧己行。
【作者简介】路秀儒,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综合训练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动员部部长,大校。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孙子兵学大讲堂讲师团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