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社会,"回乡种田"已不再是老一辈人眼中"没出息"的代名词,而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选择的新生活方式和职业赛道。五四青年节期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种地"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讨论。这背后反映的是年轻一代对城市"内卷"生活的反思与逃离,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归隐田园",当代年轻人的"回乡种田"正以科技为翼,颠覆着传统农业的面貌,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活力。
从"内卷"到田园:年轻人为何选择回乡种地?当代年轻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城市生活的快节奏、职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让许多年轻人感到窒息。"为什么中国人一失意就想要回家种田?因为香蕉不会半夜十一点打电话给你说它明天想结石榴……"这句网络流行语以幽默的方式道出了年轻打工人的集体焦虑。在"卷不赢又躺不平"的困境中,"回乡种田"成为一些年轻人寻求解脱的新选择。
心理需求的变化是这一现象的重要驱动力。城市生活的异化让许多年轻人感到与自然、与自我的疏离,而农业活动提供的直接劳动体验和与自然的连接,恰好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正如一位选择回乡的年轻人所说:"只有脚踩田地,闻着麦香,心里才踏实!" 农业劳作虽然辛苦,但其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许多办公室工作无法比拟的。

价值观的重塑同样推动着这一趋势。传统观念中,农村是"落后"的代名词,离开农村是"有出息"的表现。但当代年轻人开始重新思考成功的定义。1996年出生的刘海浪退伍后选择回村成立合作社,带领乡亲们种植胡萝卜,亩产最高达到6000公斤。他说:"金融业的发展不缺我一个,不过农业不一样,特别需要年轻人。"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为乡村带来了新鲜血液。
经济考量也是一个现实因素。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村电商的发展,农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90后商户刘恒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家乡的猕猴桃,2023年卖出200多万单,销售额达上千万元。这样的成功案例打破了"务农不赚钱"的刻板印象,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现象也得到了流行文化的推波助澜。《向往的生活》《种地吧》等真人秀节目通过展示田园生活的美好一面,强化了年轻人对乡村的浪漫想象。而《我的阿勒泰》等影视作品的热播,则进一步激发了都市人对田园牧歌的向往 。文化产品的这种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表:年轻人选择回乡种田的主要原因分析
驱动因素
具体表现
典型案例
心理需求
逃离城市压力,寻求与自然的连接
心理问题患者通过种地获得治愈
价值观变化
重新定义成功,追求自我实现
硕士毕业生放弃城市工作回乡务农
经济机遇
农业技术进步带来新的盈利空间
90后电商卖猕猴桃年销千万
文化影响
影视作品对田园生活的美化呈现
《我的阿勒泰》带火阿勒泰旅游
从"逃离北上广"到"回乡种田",这届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生活与工作的意义。他们的选择不仅是个体生命轨迹的转变,更折射出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刻变化。而这种变化,正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人才支撑和理念引领。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形象正在被新一代农业创业者彻底颠覆。当代年轻人将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引入农业生产,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智慧农业"模式。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的产业形态和职业形象。
无人机技术已成为新农人的标配装备。在湖南衡阳,被称为"霞妹子"的朱霞带领着一群年轻的飞手团队,使用无人机进行农田监测和植保作业。"效率是人工的10倍,成本只有1/10,农药用量还能减少20%以上",朱霞对现代农业装备如数家珍。大疆农业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大疆农业无人机全球累计保有量突破20万台,累计作业面积突破30亿亩次 。无人机不仅用于喷洒农药,还能进行作物长势监测、病虫害识别和产量预测,成为农田管理的多功能工具。
智能监测系统让种田变得"可视化"和"精准化"。通过田间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新农人可以实时获取土壤湿度、养分含量、作物生长状态等数据,并通过手机APP远程监控和操作。杭州萧山女孩卜逸阳接管父亲的农场后,引入了智能监测系统,"在线上平台就能实时监测稻田里的虫情,也可以用手机直接控制农田水泵的开关"。这种精准农业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数据驱动的决策是科技农业的另一大特征。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产量数据、气象数据、市场行情等信息,AI算法可以为种植计划、施肥方案、销售策略等提供科学建议。清研智库的报告指出,AI和机器学习正被用于"通过海量数据集为优化作物产量提供建议",帮助农民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数据成为新时代的"农资",而分析数据的能力则成为新农人的核心竞争力。
农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正在解放人力。在劳动力短缺的背景下,智能拖拉机、自动播种机、无人收割机等设备大显身手。据报道,2025年全球在智慧农业技术和系统上的支出预计将增长三倍,达到153亿美元。山东德州鲁望农场的高标准农田里,一批90后研究生和本科生操作着各种智能设备,各自经营管理着千亩农田。传统印象中"脏累苦"的农活,正变得越来越具有技术含量和吸引力。
表:现代农业科技应用场景与效益
技术类型
应用场景
效益表现
典型案例
无人机技术
植保喷洒、作物监测、产量预测
效率提升10倍,农药节省20%
朱霞的飞手团队
物联网监测
土壤、气象、作物生长实时监控
资源利用率提高30%以上
卜逸阳的智慧农场
大数据分析
种植规划、市场预测、风险评估
决策科学性显著提升
清研智库报告案例
农业机器人
播种、施肥、收割等全流程自动化
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德州鲁望农场
科技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更重塑了农业的职业形象。操作无人机的"飞手"、分析数据的"农业工程师"、运营电商平台的"新农人",这些新兴职业角色打破了人们对"农民"的刻板印象,吸引着越来越多高学历年轻人加入。毕业于英语专业的卜逸阳放弃英国留学机会回乡务农,考取了植保无人机系统操作手合格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合格证、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证等一系列职业资格证书。这种"跨界"现象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当黑科技遇上新农人,农业不再是被迫继承的"祖业",而成为年轻人主动选择的"朝阳产业"。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农业的效益和吸引力,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科技与农业的融合,正在书写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
从"土味"到"潮味":新农业的多元业态当代年轻人回乡务农绝非简单的"重操旧业",而是以创新思维和商业眼光重新定义农业的形态与边界。他们打破传统农业单一的生产导向模式,创造出集生产、加工、旅游、体验、电商于一体的复合型业态,让农业从"土味十足"变得"潮味无限"。这种多元化的探索,不仅拓宽了农业的盈利空间,更丰富了乡村的经济生态。
农产品电商成为新农人的标配技能。在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助力下,农产品销售打破了地域限制,直接对接全国市场。数据显示,从2021年9月到2022年9月,抖音电商助力销售农特产总订单量达28.3亿单,农产品视频播放量达到2873亿次。90后刘恒将家乡周至的猕猴桃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2023年卖出200多万单,销售额达上千万元 。电商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更通过品牌化运营实现了"优质优价",提高了农业的附加值。
农旅融合开辟了农业的新价值维度。年轻人善于挖掘乡村的生态和文化价值,将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临安返乡青年陈萍梅开发了集采摘、观光、素拓、垂钓、露营为一体的家庭农场,吸引城市客流。杭州的"共享菜园"项目则让城市居民通过APP认领土地,体验农耕乐趣,成为"现实版开心农场" 。这种体验式农业不仅增加了收入来源,更促进了城乡交流与互动。
特色品牌化是提升农产品价值的有效路径。年轻人更擅长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他们为传统农产品注入文化内涵和设计元素,打造差异化品牌。卜逸阳为农场的大米注册了"卜帆"商标,更换了产品包装,还申报了绿色食品。各地涌现的"一村一品"项目,如赣南脐橙、五常大米等区域公用品牌,也在年轻人手中焕发新生 。品牌化战略让农产品摆脱了同质化竞争,获得了更高的市场认可度和溢价能力。
产业链延伸增加了农业的盈利点。单纯的农产品种植利润有限,年轻人通过发展加工、物流、服务等配套产业,构建完整产业链。一些返乡创业者开始尝试农产品深加工,如果汁、预制菜等。建筑行业出身的几位创业者则计划利用租用的场地开展粮油加工业务,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发展 。这种纵向延伸显著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绿色农业顺应了消费升级趋势。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有机种植、生态养殖等绿色农业模式受到市场青睐。卜逸阳在农场建起稻鳖共育模式,水稻为甲鱼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甲鱼又能活化土壤,形成生态循环。肖岛团队则利用本地黄泥、塘泥等原料试制育秧基质土,将成本从每公斤1.2元降到0.2-0.3元,既经济又环保 。这种可持续的农业模式既符合政策导向,又满足了高端市场需求。
表:新农业多元业态典型案例
业态类型
创新点
效益表现
代表案例
农产品电商
直播带货、社群营销
年销售额上千万元
刘恒的猕猴桃电商
农旅融合
休闲体验、教育研学
吸引城市客流
杭州共享菜园
特色品牌
包装设计、文化赋能
实现产品溢价
"卜帆"牌大米
产业链延伸
深加工、冷链物流
提高附加值
粮油加工计划
绿色农业
有机种植、生态循环
环保与经济双赢
稻鳖共育模式
新农人们正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重新定义着农业的可能性。他们不再将自己局限为单纯的生产者,而是兼具技术员、经理人、营销专家、产品经理等多重身份。这种角色的多元化,反映出当代农业正从简单的生产活动向综合性产业形态转变。正如一位农场主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农业创业之初就是策划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这种系统思维正是新一代农业创业者的鲜明特征。
从"土味"到"潮味"的转变,不仅是表象上的更新换代,更是农业内涵和边界的深刻拓展。年轻人带来的不仅是新的技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理念和商业模式。这种多元化的探索,正在为中国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丰富的实践样本和创新思路。
政策红利:乡村振兴为青年搭建舞台年轻人返乡务农潮流的兴起,离不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业创新、支持青年返乡的政策措施,为"新农人"创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些政策红利既包括直接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也涉及土地制度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共同构成了支撑农业创业的政策生态系统。
土地政策创新为农业创业提供了基础保障。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同时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全面落地。这种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让返乡青年可以放心进行长期投入和规划。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则促进了规模经营,山东泰安的薛丽娜和丈夫通过合作社流转土地从最初的13.4亩增加到1300亩,实现了规模化种植 。此外,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新业态提供了空间保障 。
财政金融支持降低了农业创业的门槛和风险。各地政府设立了多种专项资金和补贴项目,支持新农人创业创新。根据政策,初次创业者可获一次性创业补贴,入驻创业园区可减免租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产业园建设,国有银行也放宽了县域信贷审批权限。智慧农业设备的购置同样享有补贴,如智能温室、水肥一体化系统等可申请国家智慧农业项目补贴 。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农业创业初期面临的资金压力。
人才培育体系加速了新农人的成长。针对农业人才短缺问题,各地建立了多层次的培训机制。政府提供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并支持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大疆农业建立了DJI ACADEMY培训品牌,在泰国、墨西哥、巴西、土耳其等地开展农业无人机操作培训 。卜逸阳参加了浙江省农创客大培训、浙江省粮油全产业链高效研修班、杭州市萧山区综合种(养)殖高素质农民培训等一系列课程 。这种系统化培训大大缩短了返乡青年的适应期和学习曲线。
科技扶持政策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调通过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各地政府鼓励企业主导智慧农业技术研发,如智能灌溉、无人农机等,并为企业提供专项补贴 。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与基层合作社合作,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田间实践 。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市场环境优化为新农人拓宽了发展空间。政府推动的区域公用品牌培育计划(如"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为企业提供宣传和认证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增强了消费者信心,电商基础设施的改善则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西安市推出的《加快推进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6年底,全市猕猴桃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亿元 。这种产业政策为相关领域的创业者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广阔的空间。
表: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体系与典型案例
政策类型
主要内容
政策效应
典型案例
土地政策
承包期延长、流转机制完善
促进规模经营
薛丽娜合作社
财政金融
创业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
降低创业门槛
各类农业补贴
人才培育
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建设
加速人才成长
农创客培训
科技扶持
研发补贴、产学研合作
推动技术应用
水稻研究所合作
市场环境
品牌建设、质量监管、电商支持
拓宽市场空间
猕猴桃产业规划
政策红利的释放离不开基层政府的创新执行。许多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支持模式。济南市平阴县孝直镇刘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郭晶通过组织广场舞、修路、建馒头房等"三板斧",将一个人心涣散的"烂摊子"变成了集体收入超200万元的先进村。这种基层治理创新为农业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社区环境和发展生态。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青年返乡创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政策红利、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三重驱动,正在重塑农业的产业生态和价值链分布。在这个大背景下,年轻人的回归不再是无奈的选择,而是把握时代机遇的主动作为。正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所强调的,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这种"双向奔赴"正在为中国乡村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挑战与展望:新农人面临的现实困境尽管年轻人返乡务农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图景,但这一潮流仍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从个人适应到产业成熟,从技术推广到市场培育,新农人的成长之路并非一片坦途。正视这些困难,寻求解决之道,对于推动"回乡种田"从潮流现象发展为可持续的产业趋势至关重要。
经济压力是许多农业创业者面临的首要挑战。农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使得创业初期资金紧张成为普遍现象。范立慧在农业公司从技术指导员升到董事长助理,却发现"公司挣得也不多",想提涨薪却"于心不忍"。另一位创业者坦言,三亩荒地的开垦就让他们经历了旋耕机犁反复断裂的困境,不得不自行焊接加固 。虽然政策提供了各种补贴和贷款支持,但资金短缺仍是制约许多项目发展的重要因素。
技术瓶颈同样不容忽视。现代农业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多数返乡青年并非农业科班出身,需要从头学起。朱霞回忆自己初次尝试农业机械时的窘境:"第一次开收割机,就把稻谷、野草和泥巴一股脑铲了,第一次当飞手就'炸机'了,让人看了笑话。" 即使是卜逸阳这样学习能力强的年轻人,也需要参加大量培训才能掌握各项技能 。农业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要求从业者持续学习和适应,这对个人能力和培训体系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市场风险是农业创业的固有挑战。农产品价格波动大、销售渠道不稳定等问题长期存在。一位返乡青年的父亲种植水稻多年,但"一百斤谷子才95块钱算下来单价一块钱一斤都不到",只能收回成本赚点人工费。虽然电商平台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新渠道,但流量获取和品牌建设的难度不小。刘恒在萧山的第一次"共享菜园"尝试只等来十几个客户,租借的土地都没被认领完 。市场的不确定性始终是农业创业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社会认同的转变仍需时间。尽管"新农人"的形象正在更新,但传统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范立慧的父母曾极力反对他学农,认为"好不容易从农村出来,你难道还想回农村吗?"
一位母亲听到儿子想回家种地的第一反应是"有点懵",因为她"亲眼见证了种地的辛苦",曾"为了逃离那片让我身心俱惫的土地,拼尽全力的努力学习" 。这种代际之间的观念差异,反映出农业职业声望的提升仍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难题也不容小觑。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忙时工作量极大。卜逸阳表示"从过年到现在,几乎没有歇过一天",五一假期同样"忙忙忙"。另一位农场主则要同时管理番茄吊藤、南瓜人工授粉和玉米蔬果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加上农村相对单调的业余生活,对年轻人的身心都是考验。如何让乡村生活既充实又有品质,是留住人才必须解决的问题。
表:新农人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应对策略
挑战类型
具体表现
应对策略
成功案例
经济压力
投入大、周期长、资金紧张
政策补贴、抱团发展
农业合作社模式
技术瓶颈
技能要求高、学习曲线陡
系统培训、实践学习
卜逸阳考取多项证书
市场风险
价格波动、销售不稳定
品牌建设、渠道多元
刘恒电商成功
社会认同
传统观念影响、职业声望低
示范效应、媒体宣传
新农人媒体报道
工作生活平衡
工作强度大、业余生活单调
时间管理、设施改善
农场主生活分享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年轻人返乡务农的前景依然广阔。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农业创业的环境将持续优化。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将进一步降低行业门槛,提高经营效益。市场需求的升级和消费理念的转变,则为高品质农产品创造了更大空间。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正在改变社会对农业的认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
展望未来,"回乡种田"有望从个别先锋的探索发展为规模化的青年运动。随着农业职业吸引力的提升和乡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将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将农业作为终身事业而非权宜之计。当"农民"成为一种令人自豪的职业选择,当"田园梦想"拥有坚实的产业支撑,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就将真正筑牢。这不仅是农业的变革,更是整个社会发展理念的革新。
正如一位农场主所说:"好好种地,好好做事!享受过程,向上生长!"
这种将理想与现实、情怀与理性相结合的态度,或许正是新一代农业创业者最可贵的精神特质,也是他们克服困难、实现梦想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