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全球格局又变天了。特朗普和普京的电话粥“煲”了两个多小时,美俄关系瞬间升温,达成“精诚合作”。然而,这场“电话粥”的背后,却是特朗普的又一次“卖队友”操作。
先说说这场电话的戏剧性开场。莫斯科时间下午4点,普京并没有准时出现在电话旁,而是继续在俄罗斯工业和企业家联盟代表大会上谈笑风生。当主持人提醒他“该去和特朗普通话了”时,普京轻描淡写地回应:“别听佩斯科夫的,他的工作就是那样。”这一句调侃,不仅让现场哄堂大笑,更让远在大洋彼岸的特朗普干等了一个多小时。普京的从容不迫,不过是看透了特朗普深陷内斗,对外有求于人,所以才敢这么调侃:“让特朗普多等等怎么了?过去这么多年,美国人让俄罗斯等的还少吗?”
特朗普一向以傲慢著称,但这次面对普京的“迟到”,他不但毫无怨言,还对外公开表示与普京的电话交谈“非常好且富有成效”。
这次通话,是特朗普上任后与普京的第二次公开对话,也是美俄关系在经历多年冰冻期后的一次重要试探。双方谈了2个多小时,内容涉及乌克兰、中东冲突、红海局势等国际热点问题。特朗普提出的30天停火提议,普京并未全盘接受,而是部分同意——承诺30天内不主动攻击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针对特朗普此前呼吁放库尔斯克被围乌军士兵一条生路,普京表态,在乌军投降的前提下,会确保乌军士兵生命安全和有尊严的待遇。
但普京也明确告诉特朗普,要实现30天全面停火,乌克兰需要停止战争动员,外界要停止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和情报支持。普京的言外之意是:你们要是真想停火,就别再给乌克兰递刀子。

普特会结束后,特朗普和普京达成一致协议,而欧洲却一片哀鸣。
特朗普在俄罗斯与欧盟之间,再次选择了俄罗斯,这让一众欧洲国家十分“破防”。德国《图片报》当天报道形容,由于这次通话所产生的结果可能对欧洲大陆的安全产生“毁灭性影响”,欧洲国家普遍“瑟瑟发抖”。“政客新闻网”欧洲版更是直言不讳地写道,特朗普与普京的谈判让欧洲陷入了“黑暗”。
一些欧洲国家领导人纷纷表态,警告普京无意达成和平协议。欧洲对于美俄在没有乌克兰官员在场的情况下私底下谈判持怀疑态度,欧盟外交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卡拉斯甚至提出一项计划,要向乌克兰继续提供多达400亿欧元的军事援助,以加强基辅在谈判桌上的地位。然而,现实是非常残酷的,这一切都无法撼动特朗普,欧洲依然上不了桌。
俄罗斯更是抓住机会对欧洲好一顿嘲讽——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一脸兴奋地表示,“在餐厅里只有俄罗斯和美国,菜单上有布鲁塞尔卷心菜、英国炸鱼薯条和巴黎公鸡这几道开胃菜,而主菜是基辅肉饼,祝您用餐愉快!”梅德韦杰夫的讽刺直接又辛辣,简直是把欧洲的脸按在地上摩擦。
而这一切的根源在哪呢?还不是因为美前财长保尔森访华并不顺利。中国坚持原则,态度强硬,在特朗普政府抛出的所谓“交易台湾”话题上根本不予理睬,摆出要谈就谈南海问题、西太问题的姿态。在中美关系没有取得进展的情况下,特朗普不得不在内政和外交上做出调整:
对内,面对美国内部激烈的恶斗,特朗普采取高压政策:宣布废除拜登特赦令、取消拜登成年子女的特勤保护,以及公开涉及肯尼迪遇刺案8万页未删减文件,一副要和对手“摊牌”的架势;对外,他不得不在乌克兰的问题上对俄罗斯做出妥协,牺牲欧盟的利益。
但我们早就说了,在特朗普没搞好与中国的关系之前,无论他怎么在俄罗斯和欧洲之间周旋平衡,都不过是徒增成本。美俄关系和美欧关系在乌克兰问题上,就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即便特朗普使出浑身解数,将俄罗斯和欧盟都按住,可关键还有中国。有中国在,俄罗斯和欧盟就都有了制衡美国的筹码,不会轻易配合美国的无理要求,还会趁机提高要价。
美俄那份临时的不全面停火协议,对俄罗斯而言,看似签了,实则如同鸡肋。协议主要内容就30天内不攻击对方能源基础设施目标这一项,可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枪炮声可不会因为这纸协议就彻底消停。俄罗斯心里门儿清,这协议随时可能因各种意外变成一张“废纸”。
美国没法跟中国缓和关系,特朗普又急于解决内斗,这让俄罗斯瞅准了机会,哪能就满足于当下这点儿成果。俄罗斯接下来肯定还会狮子大开口,提出更多要求,比如实现长久停火,杜绝外部对乌克兰的军事和情报支援,免得乌克兰借着机会继续强制动员、重新武装,还有明确乌东四地及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以及重返叙利亚和中东地区这些事儿。双方还约定23日在沙特进行下一次会谈,估计中东问题会成为重点议题,俄罗斯这是铁了心要在国际事务中拿回更多主动权。
欧盟这边,在乌克兰问题上吃了哑巴亏,哪能善罢甘休。
这不,俄美协议刚签完,俄罗斯就遭了殃,能源设施被炸,乌克兰军队在从库尔斯克州撤退时炸毁该州境内苏贾天然气计量站,这明显是故意针对俄罗斯能源基础设施的挑衅行为。这背后是谁在搞鬼?大概率是北约内部那些不想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的欧洲人,或者是拜登一派暗中给特朗普使绊子。
欧盟在乌克兰问题上要是不好直接找茬,就会去中东给美国添堵。马克龙计划访问埃及谈加沙重建,还和沙特王储一起齐声谴责以色列重新袭击加沙,这明摆着是公开支持埃及和沙特,跟美国抢中东地区的主导权呢。这下可把特朗普架在火上烤了,一边是以色列,军事上的“钢钉”;另一边是沙特,经济上的“钢钉”。特朗普这下可真是左右为难,手心手背都是肉。更绝的是,欧盟还可能和土耳其勾搭上,拿库尔德问题说事,甚至让叙利亚临时政府在东突问题上表态,试图换取中国的支持。
英国媒体更是直接挑明,欧洲人担心跨大西洋联盟靠不住了,都在琢磨是不是得和中国改善关系,考虑“向东看”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欧盟在这场博弈中的焦虑和无奈。
而最近杜特尔特的消息频频登上头条,各种关于他病重、缺医少药的消息不断曝光。菲律宾内政部长更是公开指责这是小马科斯一手策划的。小马科斯的姐姐也选择“大义灭亲”,与小马科斯划清界限。菲律宾国内群情激愤,抗议声此起彼伏。小马科斯内外夹击,焦头烂额。这背后可不简单,很可能是欧洲因特朗普对俄罗斯妥协而感到不安,于是释放这些消息,甚至可能推动国际刑事法院“放人”,来向中国示好,以此制衡美国的压力。
而美国呢,在保尔森访华失败后,或许已经痛苦地认识到,面对中国坚定的原则立场,美国必须让步。既然在台湾问题上撬不动中国,美国只能退而求其次,从南海问题、菲律宾问题入手,试图重新打开与中国的对话窗口。所以美国也默默在杜特尔特的问题上推波助澜。
毕竟,美国如果无法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内部的斗争就会越来越激烈,不仅拜登一派与特朗普斗争加剧,特朗普内部矛盾会激化分裂,华尔街那帮唯利是图的资本家也会对特朗普不满;而在外面,俄罗斯的要求越来越高,欧盟也因为被美国“抛弃”向中国靠拢,以色列还趁机扩张地盘,各方势力都不是省油的灯,特朗普的处境越来越被动。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借杜特尔特问题向中国示好,就是试图缓和对华关系。
但美国向来反复无常,很可能是先释放缓和信号试探中国态度,一旦中国回应,又立马变卦。然而,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不急不躁,牢牢掌握主动权。美国要想取得中美关系的缓和,必须拿出实际行动,而不是空谈。杜特尔特事件只是开始,要谈就谈南海问题、菲律宾问题、西太问题。中国倡导的“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不是一句空话。如果美国不能在对华关系上做出实质性让步,光靠一些小手段试探,是无法获得前往北京的通行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