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书生借住道观,撞见道长房里藏女人,道长让女人教他修行

木沐民间故事汇 2024-10-16 14:00:59

明朝万历年间,固始县有个秀才名叫李敏,父母在他十三岁前就相继去世,所以他对岐黄之术特别感兴趣,经常进山采药,每次出去都要十天半月才回来。

附近有一片山,重峦叠嶂连绵起伏,山顶有一座深潭,潭水清澈见底,里面的鱼儿清晰可见,李敏总觉得水里会有另一个世界。

忽然有一天,发生了地震,山峰像是被神斧劈成了两半,中间出现了一条裂缝,深不可测,经常进山的人们也很少下去一探究竟。

李敏非常好奇下面到底有什么,于是约了二十多个人,带着干粮和绳子进山,顺着绳子向下探查。

到了谷底,大家发现路还算平坦,走了七八里,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黑,抬起头只能看到一线亮光。

大家越走越害怕,有十来个人不想再走,找借口回去了,留下来的人点燃火把继续往里走。

又走了一里多地,路越走越窄,山间的缝隙只容得下一个人通过,忽然一股风吹来,把火把全吹灭了,大家吓得掉头就跑。

可李敏还想往里走,对大家说道:“既然来了,怎么能空手回去,你们都走吧,我一个人进去,要是得了宝贝,你们可别嫉妒我。”

大家说道:“这里面能有什么宝贝,可别没拿到宝贝先把命给丢了,你一个人进去吧。”

李敏一个人继续往前走,山谷间的缝隙越来越小,越来越难走,有些地方只有趴着才能通过。

他想回去,可又怕别人笑话,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向前。

不知道走了多久,他忽然看到远处仿佛有亮光,赶紧跑过去,发现豁然开朗,别有洞天,不禁喜出望外。

只见这里古树参天奇花遍地,林间有无数鸟儿在歌唱,他早已饥肠辘辘,却找不到能吃的东西。

突然一股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桃香,他觉得应该离这里不远,飞速跑了过去,却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

他看到河对岸是一大片桃林,枝头挂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用树枝试了试水深,发现河水只没过膝盖,立刻趟过了河。

他立刻摘下桃子吃,一连吃了五六个,算是填饱了肚子,又捧起河水喝了几口,觉得河水无比甘甜。

稍微休息继续往前走,沿途种满了梨树枣树,河边的草郁郁葱葱,他俯下身一看,竟然都是珍贵的药材。

他回过头去看,发现已经找不到来时的路,只得继续往前走,幸好到处都是瓜果,饿了就摘果子充饥。

走了好久,发现太阳一直在头顶,天一直没有黑,而且气候温和,不冷不热,他认为这里一定就是仙境。

大约走了二十多天,他被一座山峰挡住了去路,在山前转了好久,发现了一道门。

大着胆子推开门,顷刻之间,周围的景物发生了变化,只听山间有猿猴啼叫,树林里鸟儿欢快的鸣叫,回头一看,刚才的门已经消失不见。

他不敢久留,继续往前走,很快走出了深山,眼前出现了几十栋茅草屋,炊烟袅袅。

走了这么久,终于又见到了人,李敏随便走到一户人家门前,见大门敞开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提着水桶走了出来。

李敏赶忙上前问路,小女孩瞪大眼睛看着他,好像听不懂他说的话,丢下水桶跑进院子里。

过了一会儿,一位老人走出来,头发胡须全白了,看着有六十多岁,问他是谁,从哪里来的。

他把事情讲了一遍,老人惊讶地望着他,说道:“这里是西安城外。”

李敏走进山谷的时候还是初春季节,这时已经是深秋,树上的叶子都落完了,听老人这么说,他无比惊讶。

老人说道:“既然你是外乡人,那肯定没地方去,不如到我家来坐坐吧,把你奇特的经历对我好好说说。”

他进了老人的家,老人让家人为他准备饭菜,又把村里人都找来,一起听他讲述。

老人说自己名叫林德昌,每天热情款待,李敏一路上采了不少草药,都分给了村里的人。

半个多月后,李敏向林德昌辞行,村里的人都来送行,还送给他许多礼物,林德昌一直把他送到村口。

李敏找不到来时的路,只得一路走一路打听,走了两个月才回到家。

之前大家看他进入山谷后没有出来,在外面守了两天,认为他肯定死在里面了,衙门听说以后,在山前立了一块牌子,不准百姓随意进入。

听说他活着回来了,大家都非常惊讶,赶来问他都遇到了什么,听说山谷竟然能够通往陕西,把山谷称为“仙谷”。

李敏从此开始学仙修道,因为觉得家里太过喧嚣,搬到了城外的天宝观居住。

天宝观紧靠山林,位置偏僻,清幽雅致,是富商乡绅们夏天避暑常来的地方,住持道号朴羽子,据说道法高深。

李敏出钱租下了两间房子,闲来无事的时候,经常找朴羽子一起探玄论秘,畅谈修行心得。

这天晚上月明如昼,月光照进房里,窗外竹影交错,李敏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上衣服走出门,准备去找朴羽子闲聊解闷。

到了他门前,李敏没有敲门,直接推门进去,看到朴羽子正抱着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喝酒,见他突然闯进来,想躲已经来不及了。

李敏大吃一惊,随即哈哈大笑,问道:“我以为道长已经断绝俗世欲望,清心寡欲以证大道,没想到竟然还有这份闲情?”

朴羽子也笑了起来,说道:“这是我道家的不传之秘,名为玄牝之门,只有经过这种试炼,才能剔除俗骨,羽化升仙。”

话刚说完,他立刻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名叫“璇闺秘戏图”,李敏不明白这些对修道有什么用。

朴羽子解释道:“这是当年容成公传授给黄帝的秘术,读了这本经书,就能参透坎离变化,运用水火相济之术,成就阴阳调和的大道。”

朴羽子讲解的时候,女子一直在旁边看着,没有半点羞惭。

李敏见她细腰雪肤青丝如瀑,眉如笔画眼如桃瓣,杏脸桃腮玉质天成,如天仙下凡,问她是哪家的女子。

女子还没开口,朴羽子笑着说道:“这是和我一同修行的道友,道号妙容,每天晚上帮助我修行。今天被你遇上了,或许是前世有缘,你要是想参透其中的无上玄妙,可以带她回房参研。”

他拍了拍妙容的肩膀,说道:“他和我是至交,身上也有仙骨,你可要用心教他。”

妙容听后微微一笑,从怀里拿出一个小银盒,对着镜子梳妆打扮,然后拉着李敏的手走出了朴羽子的房间。

李敏望着近在咫尺的美人,情难自抑,嘴里说着不要开玩笑,身体却很诚实,不知不觉已经回到了房间。

妙容精通妙法,李敏这时还没有娶妻,第一次感受其中的欢愉,不由得感叹道:“原来这就是神仙境界,果然快乐逍遥。”

妙容说道:“既然你已经拜在我门下,那你打算拿什么感谢师父?”

李敏答道:“我来山上修行,身上没带什么值钱的东西,这里有一支玉如意,是我先祖留下来的,大概能值一百两银子,就送给仙姑吧。”

他拿出玉如意交给妙容,妙容拿在手里欣喜万分,从此经常来教他练气妙法。他在城外有八顷良田,也都变卖了交给妙容做学费。

舅舅常硕得知他把家里的田地变卖了,赶紧找人打听,得知情况后立刻明白,他这是掉进了朴羽子设好的陷阱里。

舅舅赶紧过来劝道:“她如果真的是天上的仙姑下凡,怎么可能会向你索要人间的钱财,肯定是道士找来的青楼女子,迷惑你骗你的钱,你赶紧和她断绝来往,不然一定会后悔的。”

可李敏却说:“织女下嫁还要聘礼呢,天上和人间都是一样的道理。”

舅舅见他执迷不悟,带着十多个人来到天宝观,看到妙容进了朴羽子的房间,立刻带着人冲了进去,将两人按住。

有人认出了妙容,说她其实名叫婉容,是城南一家青楼里的头牌。

据婉容说,朴羽子是她的常客,最近他把攒下的钱挥霍光了,所以才设下了这个骗局,引诱无知的人上钩。

舅舅立刻让人把两人绑起来,要把两人送到衙门治罪,朴羽子赶紧磕头求饶,身边的人也出来替他求情。

于是舅舅把李敏叫来,让朴羽子亲口讲出真相,并且让他交出骗走的所有钱财。

李敏这时才如梦初醒,立刻把所有修仙成道的书全都烧了,在舅舅的监督下刻苦读书。

一年后,李敏参加乡试,成绩名列前茅,随即进京会试。

路过山东时,天眼看就要黑了,李敏乘坐的马车走得慢,和同行的人走散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周围都是青松翠柏,一户人家都没有。

赶着马车往前又走了十几里,忽然看到远处树林中有一束亮光透过来,急忙赶过去,发现是几间茅屋。

刚敲了两下门,有个小仆走出来,听他说要借宿,把他请进了院子。

小仆人很快请出一位老人,李敏赶忙上前作揖行礼,觉得老人好像似曾相识,仔细一看,竟然是他走出仙谷后遇到的老人林德昌。

李敏万万没想到,竟然能在这里见到他,大喜过望,问他怎么会搬到这里来。

林德昌说道:“这里不是我的家,是我妹妹的家,我妹妹嫁到这里已经几十年了,他们夫妻几年间相继离世,留下了一个女儿,名叫许丽珠,已经到了出嫁的年纪,孤苦伶仃,我想把她带回陕西,和我一起生活。

我本打算过几天就回家,你要是再晚来几天,可能就遇不上我了,看来我们还真是有缘。”

过了没一会儿,饭菜做好了,林德昌拉着李敏入座,虽然只是一般的饭菜,不过味道相当不错。

席间,林德昌问他有没有娶妻,他说自己一心求道成仙,还没有娶妻的打算。

林德昌听后哈哈大笑,说道:“这你就想错了,即便是神仙也有七情六欲,我外甥女相貌端正,温婉贤淑,我想把她许给你,你觉得怎么样?”

李敏赶紧跪倒在地,说道:“老人家不嫌弃我,愿意把外甥女嫁给我,是我几世修来的福气,大恩大德没齿难忘,请受我一拜。”

林德昌赶忙把他扶起来,他立即解下随身佩戴的玉鸳鸯做聘礼。

林德昌说道:“既然你答应了,我们就是一家人,我这就把外甥女叫出来,让你们见见面。”

他立即让小女孩去叫外甥女出来,没过多久,两个小女孩扶着一位年轻女子走了出来。

李敏连忙起身作了个揖,许丽珠也道了个万福,然后坐在了林德昌旁边。

李敏偷偷看向她,见她长得如花似玉,眉弯新月鬓绾新云,蛾眉带秀凤眼含情,腰如弱柳迎风,面似娇花拂水,犹如仙女下凡尘。

第二天,林德昌就为两人举办了婚礼,拿出一千两银子,对李敏说道:“这是我外甥女的陪嫁,要怎么处置你们看着办。她家还有十多顷地,我这就把地卖了,也送给你们带走。”

李敏住了十多天,带着新媳妇一起进京,许丽珠温婉贤淑,两人伉俪情深,如胶似漆。

这次会试李敏名落孙山,可他因为娶了美娇娘,没有半点失落,带着何丽珠回到家乡后一直闭门不出。

闲暇时,李敏经常带着妻子游山玩水,却再也没找到进入仙谷的路了。

故事出自《淞隐漫录》。

3 阅读: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