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旅游文写道,徐霞客在贵州江清村攀登了岩洞,那里的钟乳石,令他流连忘返。当天,他游览了铜鼓山岩洞,不知这座岩洞有何特色?
(公元1638年)四月十九,徐霞客一行人从江清村岩洞往北行,向上爬上土垄,走了二里路,有条大溪自西流往东,溪流之上十多座拱桥横跨,这就是新建的洛阳桥。桥下水流很大,这条河就是志书所说的澄河。
他们走到桥北,溯流往西,跋山涉水来到铜鼓山。此处南面辟成山坞,北面有石峰耸立,峰上岩洞有高有低,随着山峰起伏显露出来。西境远山自北而南蜿蜒而下犹如屏障,一连裂开三个洞,洞口朝东,偏南一点的洞口最高敞,洞名叫铜鼓洞。洞前几十户人家位于洞下,这就是铜鼓寨。据志书记载,铜鼓山在威清西四十五里处,按方位里程计算,似乎就是这座山。但此地离平坝仅五里路,志书不用平坝来记载它的方位,却选取威清,这是为何?
徐霞客从这座岩洞高悬险峻深裂处进去,岩洞不深,洞前有很多突兀耸立的岩石,似环绕的窗户,似分列的门洞,令人感觉窈窕。岩洞右侧重重石壁上,有个圆圆的洞穴,向北呈弧形高高隆起。
徐霞客攀崖登上去,洞顶弯曲,下方下陷成陷阱。当地人架了木架,铺上竹垫,俨然层层楼阁。洞顶靠东,一个窗户透着亮光。陷阱内又有洞穴,可从下层出入。当地人在洞穴前安装了一扇门,晚上便把几十头牛马赶进洞中藏起来。
岩洞后有窟窿裂开,从西南方进去,里面水滴不停地落,徐霞客越往里面走,越发渐得又窄又暗,似乎向来无人进来。
他出了岩洞,见一位老人在洞前等他,那老人告诉他:“北洞浅,不值得观赏。南洞在高处的山崖上,而且大路经过那里,可以去登一登。”
于是,徐霞客沿着洞下的山麓转向西,不到几十步,就看见山崖顶端峰南处果然有岩洞,洞口朝南,有村民的房屋依傍着洞下方山崖居住,环绕建房。
徐霞客从屋后登石阶上洞。洞口悬嵌在更高处,前面用石块垒砌成城墙般的形状,洞内有五丈多深,空阔高敞明亮。岩洞后下陷一两丈深都向阳很干燥,本地人在这里设置了粮仓,粮食充盈其中。洞左侧裂开一个向北下斜的窟窿,越往下走越狭窄,地势也越低。本地人说与东洞相通,徐霞客心想,这应是水滴不断之处,只因太黑暗,他来不及进去。
再说,顾仆和苗族挑夫已经向前走了很久,徐霞客担心他们不会等他,他便下了山。他沿着山麓往西行,越过山坳,发现顾仆与苗族挑夫在等他。西面群山蜿蜒,好似屏风,山坳居其中。山脊不高,石骨嶙峋,两旁群山对峙很是狭窄。
他们过了山隘,向西下到山坞中的洼地,山坞西边又有个山坳呈环状相连,大体上南北两面有险峰相对耸起,而东西两面又有两条山脊如城墙相连。洼地中有个小水塘,放牧人把牛放在塘中。他们穿过洼地,越过山脊,沿着山岭向北,越过岭角,前往平坝。
平坝在东西两山夹峙之间,城池靠着西山山麓。城墙不怎么雄伟高峻,可城中街市整齐,居民很热闹,鱼肉不缺乏。
徐霞客一行人进入平坝城东门,走了半里,转向南,将担子停放在旅店中。
徐霞客找到一个安庄的挑夫后,就去买来小鱼下酒,此时才过中午。吃罢午饭,他便坐在旅店的楼上记笔记。
这一天,徐霞客赶路游览岩洞两不误,连登贵州两处岩洞,发现当地百姓利用之巧妙。
敬请关注“景致记录”看古今美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