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亿估值的纵目科技,说没就没了?
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自动驾驶独角兽,如今却落得个破产审查的下场,这背后的故事,难道仅仅是运气不好吗?
咱先倒带 rewind 一下。
想当年,纵目科技靠着环视ADAS和自动泊车技术,那可是智能驾驶圈里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小米、联想、红杉中国,哪个不是顶级的投资大佬?
22个亿砸下去,那阵仗,简直是要把纵目科技送上天!
可谁能想到,这还没飞到天上,就先摔了个狗啃泥。
要说这纵目科技,也是赶上了好时候。
2014年,就跟博世勾搭上了,给人家提供ADAS技术支持。
你品你细品,这可是个露脸的好机会,一下子就在圈里混了个脸熟,也为后面融资打下了基础。
再看看人家创始人唐锐,上海交大毕业的高材生,在汽车电子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经验那叫一个丰富。
按理说,有了技术,有了资金,还有了经验,这纵目科技,怎么着也得混出个名堂吧?
可问题就出在这“有了”上。
技术这玩意儿,就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纵目科技早期是靠自动泊车火起来的,可后来越来越慢,始终就围绕着这个“自动泊车”打转。
你倒是也往前走两步啊!
说白了,就是技术迭代太慢。
2020年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纵目科技也算是风光了一把,展示了最新的自动驾驶技术。
可问题是,展会上秀的东西,跟实际应用差了十万八千里。
现在都啥年代了?
BEV(鸟瞰图感知)、端到端大模型,这些新技术都出来了,纵目科技还在原地踏步。
2023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高达73.9%,听着挺吓人,可技术栈还是2022年的水平。
这钱,怕是烧了个寂寞。
再看看人家华为、Momenta,全栈自研,直接把市场份额抢走一大半。
你说你纵目科技,拿啥跟人家比?
更要命的是,纵目科技的商业模式也有问题。
93%的营收都靠前五大客户,这叫啥?
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2023年,长安汽车宣布要搞自研,直接把纵目科技的饭碗给砸了。
车企现在都流行“去Tier 1化”,比亚迪、长安都开始自己搞,L2+级智驾成本都压到3000块以下了,第三方供应商还怎么活?
纵目科技既没法像华为那样搞生态,又没有终端产品来赚钱,你说这日子能好过吗?
战略上,纵目科技也是一言难尽。
2023年,砸了几亿孵化了个子公司蚕丛机器人,搞了个移动充电机器人FlashBot。
这玩意儿跟主业八竿子打不着,没赚到钱不说,还把现金流给拖垮了。
更让人无语的是,内部管理也出了大问题。
2023年,高管团队开始动荡。
到了2024年春节前,更夸张的事情发生了:高管团队竟然带着公章转移资金、集体离职!
这剧情,简直比电视剧还狗血。
你说这公司,还能好吗?
最致命的还是钱的问题。
纵目科技从2015年到2022年,融了22个亿,听着挺多,可架不住烧啊。
2017年,新三板摘牌,2023年,科创板撤回申请,2024年,港股申请失效。
三次冲击上市失败,烧掉了近2个亿的上市筹备资金,更要命的是,把融资的路给堵死了。
2024年初,账上只剩下1.99亿元,短期负债却高达4.62亿元。
这资金链,说断就断了。
今年2月底,唐锐还出来辟谣,说自己没跑路,正在海外找钱。
可问题是,现在这行情,谁还敢投一个技术落后、模式有问题、内部管理混乱的公司?
纵目科技的破产,不是偶然,而是技术滞后、战略失误、资本退潮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现在都面临着“烧钱”的困境。
研发投入巨大,商业化落地困难,没钱,寸步难行。
看看现在的市场,要么像华为那样,有全栈自研能力;要么像比亚迪那样,有生态整合优势;要么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壁垒。
啥都没有,就只能被淘汰。
纵目科技的倒下,只是个开始。未来的自动驾驶行业,洗牌还会加速。
这年头,创业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