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数百万德军越过边境线直扑苏联腹地!而当边境的炮声一打响,身在莫斯科的斯大林手中的茶杯都差点被“震”落。
斯大林心里当时肯定没少骂希特勒:昨天还跟我“称兄道弟”,今天就打到我家来了?我知道希特勒是一个小人,但没想到有这么“卑鄙下流”!
因此,由于苏联上下对这场战争的来临准备严重不足,德军开战仅仅一个多月,兵锋已经直指有着“大粮仓”之称的苏联第三大城市:基辅。
苏军在基辅实力雄厚,却为何一败涂地?不过,基辅毕竟跟刚结束明斯克战役不太一样:这座城市作为苏联重要战略据点之一,当时城内的苏联守军还是十分强大的。当时担任基辅防御任务的是苏军西南方面军,该方面军武器都比较先进,其中还有精锐的装甲部队,兵力十分雄厚有87万人。
这样一支巨大规模的苏军精锐之师,其军事力量已经和一个中等欧洲国家的举国军力相当了。不过,基辅战役于1941年8月23日正式打响后,却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基辅的百万苏军瞬间便溃不成军,基辅战役打到9月26日时便以德军大胜而告终。
基辅战役是苏军最重要的一战,却也成为他们最悲壮的一战:此役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以及第40、第38集团军绝大部分都被德军歼灭,据统计苏军约有20万人战死,65万人被俘,仅有1.5万人成功突围。
此役过后,最精锐的苏军西南方面军几乎被团灭,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而德军方面的伤亡仅为15万人。现在回头看这场战役时,整个过程并不像是一场战斗,简直就像是“一边倒”的大屠杀和大逃亡。
不过,后世关于苏军这场重要战役中的重大惨败,其实一直都是在争论不休的!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上:
一,斯大林为什么一定要死守基辅?
二,基辅战役中苏军的惨败对保卫莫斯科有好处?
第一个问题其实很好解答,其实基辅战役的溃败很多苏军将领都要负责,而斯大林本人则要负主要责任!
其实基辅战役在开战前,苏军已经处于德军钳形包围下。当时德军来势汹汹且士气正盛,但苏军当时之所以不撤退,甚至说根本就没有撤退的打算,主要还是因为对自己的实力过于“自信”!
当时苏联整个高层都认为守住基辅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毕竟西南方面军拥有87万人的庞大军队。另外还配备有3923门火炮,4525辆坦克,其中有不少是当时苏联最先进的T-34和KV-1,飞机数量也达到1672架。
所以,当时苏军高层都在忙着商量如何守城,而不是如何撤退!如果他们早知道基辅战役自己会败得那么惨,相信肯定会迅速研究撤退方案了。不过,战前苏军内部还是有一些将领是清醒的,第一个人便是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在前往莫斯科向斯大林汇报基辅情况时,便当面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基辅苏军虽然表面强大,但军备严重不足!自己并不奢求能得到更多的重型武器,但是很多部队连步枪都不够用。
但赫鲁晓夫的意见却遭到了斯大林愤怒的批评!赫鲁晓夫虽然提出了一些质疑,但他并不敢当面要求斯大林改变“死守”的命令。而其他人仍然在一直按照“正常思维”认为:强大的苏军能守住基辅!
但战役真正打响后,攻击基辅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又陆续得到了强大的兵力支援,这其中就有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基辅的德军对苏联西南方面军的优势更加明显后,苏军军备不足和指挥失误的缺陷逐渐暴露了出来,很多士兵不得不端着刺刀冲向德军的坦克。
面对这种异常窘迫的情况,苏军的前线总指挥:布琼尼元帅。他当时便向斯大林提出了一个紧急建议:西南方面军应该立即放弃基辅,全部撤过第聂伯河。
但布琼尼元帅的第一次建议被斯大林断然否决,不久后布琼尼又再一次向莫斯科询问能否撤退至第聂伯河。这一次苏军参谋部先得到了布琼尼的建议,时任总参谋长的朱可夫便认真研究了基辅前线的形势,最终他认为布琼尼元帅的建议是完全正确的!
朱可夫认为:德军当下在基辅的兵力攻击部署,其实和明斯克战役十分相似!而西南方面军应该吸取苏军上次失败的教训,迅速做好撤退的准备。
朱可夫和布琼尼的担忧现在看来是很有远见的:因为基辅的苏联守军过于庞大,一旦他们的后路被切断,先不说别的,光自己乱起来都无法收拾。
但是当朱可夫找到斯大林阐述自己的见解时,他不仅没能让斯大林回心转意,双方还为此大吵了一架!斯大林一怒之下免去了朱可夫总参谋长的职务,把他调去管预备役,“眼不见心不烦”自己落个清静。
斯大林选择坚守基辅,其实也是无奈之举!那么,斯大林为什么要不管不顾,一定要死守基辅呢?其实他并不是完全看不到危机,但真的也很无奈!
首先,基辅不仅仅是一座重要的城市,它背后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对于苏联来说同样很重要。苏德战争打响后,苏军两个月内一再溃败,如果基辅的百万大军不战而退,苏联人民会怎么想?斯大林担心到时全国的抵抗士气很难再挽回!
其次就是经济原因,苏联当时的主要工业建设都集中在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钢铁、煤炭、粮食等资源,并通过基辅的铁路和船运输送到苏联各地。而基辅又是苏联工业中心之一,遍布飞机、坦克、船舶、机床等军工企业,这些都是支持苏联打下去的根本保障。
德军大兵压境时,即使斯大林想把基辅的众多工业设备和人员抢运到后方,显然已经不现实了。因此,如果基辅工业区如果再落入到了希特勒手中,对于苏联的整个卫国战争形势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
而当时希特勒不惜推迟进攻莫斯科也要拿下基辅,其实也是考虑到当地的资源,能极大地弥补纳粹德国的短板。只要德军占领了基辅和乌克兰,纳粹德国的战争潜力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可是,斯大林选择坚守基辅不能说他犯下大错,但绝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即使他有一千个理由要坚守基辅,最后却还是输了。由于苏军当时的指挥和战术过于呆板,结果导致苏军最终在基辅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惨败。
而对希特勒而言,基辅战役无疑是德军闪击战的又一次成功的杰作!也是德军“巴巴罗萨行动”的三大目标(列宁格勒第一,基辅第二,莫斯科第三)中,德军唯一成功完成目标任务的一场大战役。
此役过后,斯大林重新“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朱可夫得到重用!富饶的乌克兰和顿涅茨克丢失,苏军损失八十多万人后,斯大林当时肯定是“面如死灰”!之前战败的苏军指挥官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这一次基辅战役的惨败,斯大林却没有怪罪任何人,因为他知道:前线的将军们都只是在执行他的命令而已。
不过有一点不可否认,苏军虽然在基辅战役中完败,但斯大林严令死守基辅的战略意义还是有的:德军虽然成功拿下基辅,并获得了战术上的巨大胜利,却同时在战略上犯下一个大错。
在基辅德军耽误了很长时间,也把他们进攻莫斯科的时间延后了一个月,错过了进攻莫斯科的最好时机,也等于错过了征服苏联的最后机会。苏军虽然在基辅战役中损失惨重,但他们抵抗士气却没有被敌人浇灭!更多的苏军部队被迅速组建了起来。
斯大林则因为这场基辅战役,也彻底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他充分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此后他便开始专心致志地做起了筹划和后勤工作,并重新起用之前因“吵架”而被自己嫌弃的朱可夫,让那些有才华的将军们放手去干!
图源网络,侵删!
点击关注一下《历史杂谈驿站》好吗?感谢支持!
如果撤回来则可调六十万精锐去支援莫斯科战场,那德国更别说拿下莫斯科了,战局将大变,卫国战争将改写。
朱可夫就在基辅指挥,然后大输特输,虽然军事主管不是朱可夫
从德军占领基辅拿下乌克兰开始,苏联已经必败无疑了,但英美两国的援助,硬是超过了基辅和乌克兰对苏联的影响
你这文章告诉你谁是卖国贼。今天还甘当普京小弟奴才。收复侵占土地
基辅被合围主要是中央军的巴甫洛夫拉了被突破了,不然有的打。
德军战术 设计精妙,专业人士。钳形攻势、切断后路、中路突破、分进合围。苏军浑然不知、盲目冒进、各自为战。后方退路都被切断了,还在死守阵地呢。
六十五万,这得多少粮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