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相声大会为何钟情深圳?
嘿,你有没有想过,非遗相声大会为啥老是往深圳跑呢?难道是那里压根儿就没几个能拿得出手的相声演员?还是说深圳没有那种让人热血沸腾、笑声满堂的好剧场?亦或是深圳人苦苦哀求,急需这门传统艺术来拯救一下?哈哈,当然都不是啦!
咱得从源头说起,非遗相声大会第一届是在北京亮相的,之后那五届全都在深圳扎下了根。这安排一出来,可把好多人都给整懵圈了。相声嘛,那可是北方的曲艺,北方老百姓对它是那叫一个痴迷,京津冀地区更是相声的“铁粉团”。按常理说,就算不在北京,天津或者河北那边也很合适呀,咋就跑到南方深圳去了呢?
你再瞧瞧第六届非遗相声大会那售票情况和实际的上座率,还有买票观众的籍贯,好家伙,好像深圳那片儿的小伙伴对相声的热情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高。
不过呢,俗话说得好,外行看个热闹,内行才能看出门道。那为啥声势浩大的非遗相声大会偏偏选深圳?咱这得听听专业人士咋说的。
窦宁,那可是知名的相声评论家,相声理论就像他肚子里自带的“宝库”,他最喜欢给相声演员的作品和演出评头论足,不管是主流还是非主流的,他都不放过。
这不,非遗相声大会的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他都一咬牙,自掏腰包买票去看,看完一场,点评一番,那用词就跟精准的尺子量过似的,角度也是专业范儿十足。
就说第六届非遗相声大会第二场,窦宁花 80 块从黄牛手里弄了一张原价 480 元的门票。后来才知道,这票原来是别人 20 块卖给黄牛的,这黄牛倒好,没亏,反倒从他手里捞了 60 块。
说到这场演出,窦宁那是气得够呛,直言这场演出就两个字:不值!作品老旧得能拿出来说几十年前的故事了,演员还老是出口误,像是被什么东西给绊住了脚。七对演员里,有六对还用着同样的包袱,就像一群人都在追着同一个“流行”,为了要掌声那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可压根就不排练,也不打听打听前面的演出啥情况,这态度,简直敷衍到姥姥家了。
窦宁说,他可以接受七老八十的艺术家上台演几十年前的老戏,可就是受不了这些演员不排练、瞎摆架子说自己的啥都能行的态度。
弹幕里有人好奇地问:“要是非遗相声大会去天津演,会是个啥样呢?”窦宁眼睛一眯,坚定地说:“一张票都卖不出去!”可不是嘛,天津那可是相声的地盘,人才济济,到处都是相声高手。街上随便拉两个天津大爷大妈,那嘴皮子功力,分分钟就能把你逗得前仰后合。像德云社那么厉害的,也很少在天津演出,郭德纲也是在北京闯出一片天之后,才回天津“探亲”,过了好些年才在天津开办分社。
又有人问了,非遗相声大会的演员能比得上德云社的九字科吗?窦宁连连摇头。郭德纲收的徒弟分五科,云鹤九霄龙,龙字科虽然刚起步没几年,可已经像一颗新星在市场上闪闪发光,几千甚至上万张门票手一挥就没了。至于龙字科,窦宁觉得也不行,年轻人嘛,虽然聪明伶俐、精力旺盛,但跟前辈一比,还是有差距的。
有人会说:“钱可不能用来衡量艺术!”这话没错,主流相声艺人能力差吗?绝对厉害。从姜昆到苗阜,从李金斗到方清平,那可都是行业里的“大佬”。要是说把相声作品当文物放在博物馆展览,主流作品肯定比非主流的更合适。
但是呢,咱们得说,如果相声作品要对老百姓的胃口,要面对这个充满需求的市场,德云社那才是人气王。对咱老百姓来说,相声就是生活里的“快乐调料”,听它就是图个哈哈笑,图个轻松自在。
所以啊,非遗相声大会若想一直办下去,不妨琢磨琢磨,放弃卖票这招儿,搞成慰问或者义演的形式,去和观众来个温馨“大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