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东厂监狱内突然传出凄厉惨叫。浑身是血的逃兵王大臣被按在供状上画押,指认前首辅高拱“谋刺圣上”。千里之外的河南新郑高府,71岁的老人已备好毒酒,只待锦衣卫上门便一饮而尽。这场震动朝野的王大臣案,将揭开万历初年最血腥的权力暗战。
这些政绩背后,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孟冲的鼎力支持。这位御厨出身的宦官,实为高拱制约冯保的关键棋子。当冯保试图拉拢张居正制衡时,高拱在吏部档案中找到张居正嘉靖三十九年受贿证据,逼其蛰伏。
这些制度漏洞,被冯保与张居正精准捕捉。前者借“十岁孩童如何治国”的篡改版密语,引发李太后对高拱的恐惧;后者则拿出改革蓝图,承诺“愿辅幼主成尧舜”。六月十六日,高拱在内阁值房接到“回籍闲住”的圣旨,成为明朝首位被罢免的首辅。
冯保更在《病榻遗言》中自述:“欲令其自诬服,则大逆可成”。按《大明律》,谋逆罪需株连三族,这意味着高拱家族将被彻底抹去。
二月二日公审现场,王大臣突然反口:“冯公公教我攀扯!”全场哗然。据《万历邸钞》记载,冯保当场“面如死灰,汗透重衣”。
这场持续37天的政治危机,最终以王大臣被毒哑处决告终,却深刻改变了万历初年的政局:张居正转型:放弃暴力清洗,转向考成法等制度变革宦官失势:冯保权力被限制,东厂不再介入朝政,文官觉醒:形成遏制权臣的“倒张同盟”
耐人寻味的是,高拱在《病榻遗言》中痛斥张居正为“荆人”时,仍完整保存着改革方案的手稿。万历六年他临终前,将这批涉及吏治、边防的文书托付学生,其中“清丈田亩”“一条鞭法”等主张,后竟被张居正全盘实施。
这场惊心动魄的权斗揭示了一个历史真相:在绝对的权力面前,即便生死相搏的政敌,也可能在某个瞬间成为理念的继承者。高拱的悲剧不在于失势,而在于他毕生追求的改革,最终只能借仇敌之手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