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小人物,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左史淘沙 2025-04-01 21:32:26

楚汉相争时的陈恢应该算一个。

这位老兄是南阳郡守吕齮的亲信。

吕齮在犨县东面与刘邦交战,结果被打败,南阳郡也被刘邦夺下。

吕齮带领残部退守宛城。

刘邦本想绕过宛城,直驱咸阳。因为楚怀王与诸将曾有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张良劝阻刘邦说:虽然急于入关,但秦兵还很多,且据守险要地势。现在不拿下宛城,如果宛城守军从背后追击,前面又有强大的秦军阻挡,两面受敌,这是很危险的做法。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连夜率军抄小路返回,并更换了旗帜。天快亮时,汉军已将宛城重重包围了三圈。

这里有很多疑问,刘邦为什么抄小路返回?为什么要更换旗帜?吕齮为什么没有派侦察兵?为什么刘邦这么大规模的行动,宛城却没有被发现?

从下文“南阳守欲自刭”,可以找到答案,刘邦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通过“更旗帜” 的方式迷惑敌人,制造己方兵力强大或者有援军抵达的假象。

趁着夜色从小道折回,让本以为刘邦已经离开而放松警惕的宛城将士,一大早再次面临死亡的威胁,在高压→短暂放松→突然再度高压的过程中,令守将的心理崩溃阈值降低,从而在心理上击溃对手。

而吕齮准备自杀就是刘邦心理战成功的表现!

这里又冒出很多疑问,刘邦为什么没有考虑劝降吕齮?是没来得及吗?吕齮为什么会先想到自杀,而不是投降?是为了名声?不过,从后文看又不像。还是因为刘邦动不动就屠城导致了前期名声不好。

从后来陈恢的说辞:“吏人自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可以反证,真的可能是刘邦当时的名声不好是主要原因。

陈恢劝阻了吕齮的自杀行为,并出城,设身处地的向刘邦陈述利弊,提出了约降宛城的好处。

陈恢所讲的话,句句都是张良跟刘邦提到的痛点!

刘邦采纳了这建议,事实也果然如陈恢所说,劝降宛城之后刘邦所到之处没有不投降的。到达丹水时,高武侯戚鳃、襄侯王陵在西陵归降。

在这件事中,陈恢不仅救了自己和吕齮,还拯救了宛城以及刘邦前往咸阳时沿途经过的城池里的百姓和将士。

与此同时他还为刘邦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新的思路,从此以后很少再见刘邦屠城的记录。

刘邦也凭借这种方式先于项羽进入咸阳。

这为萧何搬取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也为“约法三章”收拢人心提供了时间。

假如陈恢没有跟刘邦说这些话,反而以“沛公急欲西行”为理由劝其坚守,历史可能真的会改写。

刘邦如果无法提前到达咸阳,很可能会被封到其他地方,从而错失易守难攻的关中,与项羽争霸时,他很可能也将陷入多线作战的窘境。

如果萧何没有在项羽焚烧秦宫之前,取出那些重要资料,他也将失去与项羽的信息优势。

最后,“约法三章”也很可能无法实行,失去奠定自己在关中百姓心中形象的机会。

届时,谁将取得天下,将成为未知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