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一大将粟裕是公认的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优秀将领,他文武兼备,战功赫赫,在军中享有“战神”的美誉。
井岗山时,朱德总司令在谈论革命时,对战士们说:“革命斗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像接力跑一样,一棒一棒传下去,待我老了,还有粟裕!”由此可见,粟裕在朱总司令心中的地位。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调集大军欲对解放区下手,毛主席专门下发手令,让当时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交出指挥权,说:“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现在开始由粟裕全权负责。”

苏中战役,粟裕以少打多,以三万兵力对战十二万美械国军,七战七捷,接着又在豫东之战中以弱胜强,打得国军名将汗颜,蒋介石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众人:“粟裕是黄埔军校哪一届毕业的?”
粟裕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挥淮海战役,消灭了盘踞在中原的国民党八十万大军,刘伯承大赞:“粟裕智深勇沉,百战百胜,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有古名将之风,是中国的战略家。”后来毛主席在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蒙哥马利问毛主席:“解放军中谁最能打?”毛主席回答:“解放军中最会带兵打仗的人叫粟裕。”
就连性格孤傲的林彪都对粟裕佩服不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将帅中,林彪和粟裕被公认为两位军事天才。两人的作战风格迥异,林彪喜欢谋定而后动,从不打无把握之战,而粟裕素来以打恶仗、险仗著称。
林彪性格高冷,对谁都不服,拒人于千里之外,却对粟裕敬重有加,当面称赞粟裕:“专打神仙仗”。林彪特意让人收集粟裕指挥战役的资料,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研究了两天,对刘亚楼说:“粟裕打的这些仗我不敢下决心。”
后来粟裕落难,林彪拒绝批评粟裕,反而替他抱不平:“我一直生病,不明白这次会议的宗旨,我只好奇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这个会议我不参加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主席第一个想到的领军人物就是粟裕,但粟裕当时身体非常不好,饭菜都必须搁在一个碗里,否则他都没办法夹到菜,所以没有成行。
然而有第一大将之称的粟裕,人生在1958年5月的一天,突然风云突变。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在军委扩大会议上,遭到多名老帅和上级的批评,罪名是粟裕有严重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人在遭到质疑时,第一反应是辩解,粟裕欲向众人说明事实,结果他越辩解,遭到的攻击越激烈,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他被开会批判了三次,会议的规模也从小范围快速扩大到超过1400人出席的千人批判大会。

粟裕百口莫辩,在强大的组织压力下,他不得不低头,在后面的50余天时间里,粟裕违心的在各种大会小会上检讨了八次。这些会议资料被传达到军队、地方,一时之间,粟裕名誉扫地。随后,粟裕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调到军事科学院,通知人员告诉粟裕:“以后就在这里搞学术研究,不必再到部队。”这实际上剥夺了粟裕的统兵权和调兵权,让“第一大将”此后只能纸上谈兵。
一代战神粟裕就此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背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解放战争是粟裕的高光时刻,将他指挥大兵团作战的领导力、大局观和战略预判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与之相比的是解放军在其他战场,如兰州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等地,打得相形见绌,非常吃力。两者相比,高下立判。
在淮海战役胜利后,毛主席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粟裕立了第一功,实为难得的人才、将才、帅才”。陈毅说:“粟裕是樊哙。”
历史上的樊哙有勇有谋,是刘邦的一员虎将,可他在后期的宫廷权力争夺中,成为外戚集团的代表性人物,让刘邦忧心忡忡,以至于刘邦在临死前下令诛杀樊哙。
毛主席听到这话有些不满意,说:“粟裕不是樊哙,我也不是刘邦。粟裕就是粟裕,是人民解放军的战将,是人民的好儿子!”陈毅连忙改口:“主席讲得对,算我口误……”
第二点,越俎代庖。抗美援朝后期,板门店谈判的达成已是板上钉钉,中央开会讨论后,决定在1953年先从朝鲜撤回五个军的志愿军部队。
这样的调令按照流程只能由军委下达,但粟裕竟以总参谋长的身份直接将命令发到朝鲜,这让彭德怀领导的国防部非常尴尬,何况彭德怀同时还是志愿军总司令,于情于理都该是由彭德怀下达这道命令。
第三点,先斩后奏。多年的戎马生涯,战机的稍瞬即逝,养成了粟裕当机立断的性格。战争时期,他这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为”的当机立断指挥风格曾让毛主席大加赞扬,但和平时期,这么干就有几分莽撞了。
1955年初,粟裕策划了攻打马祖列岛三座岛屿的作战方案,并报给了国防部,国防部负责人彭德怀看了方案后觉得不错,说:“这个方案可行。”粟裕转头就把福建军区副司令皮定均等人叫到北京开会,让他们准备攻打马祖列岛。
粟裕统管的总参谋部属于出谋划策,军事行动的决策权在国防部彭德怀手中,粟裕这么做属于越过彭德怀发布命令,而且还是这么重大的一件事。副总参谋长陈赓知道后,赶紧上报补救,彭德怀紧急叫停,毛主席非常生气地问彭德怀:“这是谁下的命令?”
第四点,擅自做主。1957年粟裕访问苏联期间,竟然以参谋部的名义向苏联借阅苏方国防部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
无论在中国还是苏联,参谋部和国防部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并且论级别,国防部是高于参谋部的,所以国防部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与粟裕其实是没有任何关联的。粟裕这样的行为相当于公司的一个员工突然跑到人力资源部门,说:“把总经理的收入明细和工作职责给我看看。”

苏联收到请求后也很诧异,于是把这件事通报了中方,说:“可以借阅,但最好业务对口的人来借阅。”彭德怀拿到通报后直接气炸了,说:“这已经不仅是越权,而且是想夺权。”彭德怀认为粟裕这么做的目的是“告洋状”,利用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分工规则强压中国国防部,因为当时我国的建制是仿效苏联的。
这件事太敏感了,中央非常震惊,这是让苏联人看我们内部不和的笑话,有人直言:“粟裕不适合担任总参谋长的职务。”
粟裕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有意无意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和彭德怀领导的国防部抢夺话语权,几次后,彭德怀对粟裕有了非常不好的印象,认为粟裕狼子野心,企图夺取国防部的权力,一家独大,是极端的利己主义。
而粟裕是一员难得的将才和帅才,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敏感度太差,在这些事情上没有”吃一堑、长一智“,属于“屡教不改。”
以上讲到的四点,除了第一点是外部因素,其余三点都属于内部因素,用现在的话来评价粟裕是“缺少边界感,存在个体认知差异”。
粟裕在性格上是有一定缺陷的,不仅对老帅们如此,即便面对当时红得发紫的江青,他都敢我行我素,直接不给面子,敢当场“甩脸色”。
有一次江青突然到访总参部,走进会议室对着大家说:“早就想来看看军队的同志们了!”全体人员鼓掌之际,粟裕直接不理睬。接着在江青发表慷慨讲话期间,粟裕一直眉头紧皱,满脸不悦,中途当江青口渴端起茶杯喝水之际,粟裕立刻插嘴布置工作,旁边的一位干部提醒粟裕:“江青同志的话还没有讲完。”
粟裕假装没听见,继续布置。这位干部以为粟裕没听见,提高了声量,所有人都听见了,但粟裕还是不理睬。这一下所有人都明白了怎么回事,现场气氛非常尴尬。江青一看这种情形,知道粟裕不欢迎她,草草讲了几句后,便悻悻离去。
十年动乱期间,有人要批斗粟裕,毛泽东知道后发话了:“粟裕有战功”。周总理秒懂,立刻召见粟裕,对他说:“现在开始你就留在我身边工作,在国务院做点事吧!”就这样,在那段特殊时光,粟裕未受到任何冲击。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77岁。此时距离粟裕被批判已经过去26年,依旧未得到平反。粟裕在临终前留下遗愿:“把我的骨灰撒在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那些我战斗过的地方,我要与长眠在战场的战友们在一起。”
粟裕的遗体火化后,在其头骨部位发现3块豌豆大小的弹片,人们终于明白折磨了粟裕54年头痛的原因,随后在征得粟裕妻子的同意后,用飞机将粟裕的骨灰撒在了他战斗过的地方。
1994年12月25日,粟裕正式平反,36年的等待总算得到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