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可能万万没想到,那个曾经在东方甄选直播间里侃侃而谈、妙语连珠的董宇辉,如今带着“与辉同行”跨年音乐会一骑绝尘,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而反观东方甄选的跨年直播,却无人问津。不得不说,这简直是两种命运的极端对比,像极了一场现实版的“王子复仇记”。
“与辉同行”跨年音乐会的成功,就像一个炫目的大灯,直接照亮了东方甄选的衰落。90万人同时在线,热搜榜屠榜,这是属于董宇辉和他的团队的高光时刻;而东方甄选呢?主直播间在线人数不到一万,其余小号直播间更是凄凄惨惨戚戚,仿佛正在用行动证明“名场面靠天才,冷板凳靠管理”。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不仅唏嘘:一年前,董宇辉和东方甄选曾经是同一条船上的战友,如今却成了彼此的对手,而输的一方,偏偏是曾经的“老大哥”。
归根结底,这一切的根源都指向东方甄选团队当初的“去董宇辉化”策略。俞敏洪或许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希望淡化个人IP对品牌的依赖,毕竟一个品牌的成功如果完全捆绑在某个人身上,是有风险的。然而,现实狠狠打了他们一巴掌。董宇辉不仅没有因为离开东方甄选而失势,反而带着他独特的文化输出和个人魅力,把“与辉同行”从零做到了天花板。而东方甄选呢?没有了董宇辉,直接从一线沦为二流,甚至现在连“流”都勉强谈得上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经典的职场比喻:如果你有一棵参天大树,最愚蠢的事就是想方设法把它砍了,然后希望土壤能再长出一片森林。俞敏洪当初的“去董宇辉化”策略,就像是拿着斧头对着自己的大树狂砍,结果森林没长出来,参天大树却跑到隔壁扎根发芽,还长得比以前更茂盛。这真是活生生的“作茧自缚”。
回头看,“去董宇辉化”的逻辑问题在哪?简单点说,他们低估了一个文化型主播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董宇辉这样能够将带货与文化价值观输出结合得如此出色的主播。董宇辉的直播不仅仅是卖货,而是一种内容、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传递。他在镜头前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那些接地气的小故事、甚至背背诗、聊聊历史,观众们不是冲着产品去的,而是冲着人去的。人设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让大家相信:买的不只是货,而是一份更有趣的生活方式。这种“情感经济”和“内容驱动”模式,绝不是一个靠无数小主播堆砌的直播矩阵能替代的。
俞敏洪的错误在于,他以为自己可以用一个团队去替代一个天才。然而问题是,天才不可复制。更糟糕的是,放走天才的同时,还把天才的资源和平台一并奉送。回想当初董宇辉起步时,依靠的就是东方甄选这个平台以及新东方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是俞敏洪一手打造的资产,可如今,这些资产全都成为了“与辉同行”的助推器。这么一算,俞敏洪不仅是没留住董宇辉,反而是帮对方打造了成功的起点,这种“双输”局面实在让人唏嘘。
而董宇辉的离开,也暴露了东方甄选管理层的另一个问题:对核心竞争力的认知错误。他们把东方甄选的成功,归结为平台战略和管理团队的运筹帷幄,却忽视了内容型主播在其中的关键作用。说白了,就是眼高手低,把自己当成了成就个人的伯乐,却没意识到个人才是成就平台的灵魂。如今,董宇辉“单飞”后轻松打败了整个东方甄选团队,这不是最好的证明吗?
“与辉同行”跨年音乐会的成功,不仅是一场顶级的流量秀,更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俞敏洪和东方甄选管理层的脸上。作为一个企业家,俞敏洪无疑是有远见的,他曾带着新东方在教育领域独领风骚;可在直播赛道上,他显然低估了人性对情感和个人魅力的依赖。也许在某个安静的夜晚,他会捧着手机,看着董宇辉侃侃而谈,内心充满复杂的滋味:如果当初没有“去董宇辉化”,今天的跨年音乐会,会不会是东方甄选的舞台?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是“个人成就平台”,还是“平台成就个人”?失去了董宇辉的东方甄选还能靠什么东山再起?对此你怎么看?快来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