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台》“疤叔”“黑总”和“菊”,都是咱西安“硬菜”

今西安 2020-12-24 09:12:45

《装台》面向底层草根生活状态,真实、质朴,温暖、向善,使陕西人的秉性方言广为传播,甚至塑造了一群“生活虐我千万遍,我待生活如初恋”坚韧执着的陕人群像,没有痴男怨女、矫情精致,只有满怀希望埋头苦干,对西安形象气质是一道难得的“硬菜”。

文 | 方千里

说实话,我好多年不看电视剧了,一个是现在的剧情很闹,一个是拖得太长耽搁时间。不过《装台》真不错,骄傲的还周末两天不更新,真是势大,搞得人心里挖挠。

爱看《装台》,首先因为我是西安人。西安人实在,吃席要吃硬菜,看戏要看硬货,玩虚的哄人弄不成。你把我当瓜子?不打你,算你娃跑得快。

你没看前一阵子《鹿鼎记》撵贼一样匆匆结束,《亮剑3》嘴硬没几天就收了摊子。

在这人人玩流量、调戏观众的年头,《装台》老老实实演戏不装,还真是不容易。

尤其是其中塑造的几个人物,个个都有陕西人的味道,甚至在你身边也常见。

01

先说“疤叔”。

八叔是关中城中村常见的人物,看着蛮横霸道,实则精明势利,说哈不哈,说好不好。不算个坏人,但也不是啥善人。爱面子也知道自己的里子,在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威风凛凛。

别人找上门来爱充大狗,惹上事也知道进退不吃亏。

你看他,帮助秦腔剧团找观众,直接找房客下手,不去就涨房租。为啥?因为作为房主能把房客拿住,一条街上的房主也都给疤叔面子——自己不摊水,横竖落个人情。知道这货爱揽事,说不定下回还要求他。

所以你看见疤叔在楼下跟村干部一样发号施令,虽没有什么权,但是说了有人听。

还有受“菊”安排调查蔡素芬学生“三皮”一场戏。正儿八经、道貌岸然,姓名年龄职业来干什么一板一眼,像派出所又像当年的治安办,几下子就把杨波唬得一愣一愣。

另一个场景,派出所查赌封了麻将馆,疤叔惹不起,怕事闹大了,赶紧认怂“新规定一定支持”。

流浪狗小黑“强暴”了疤叔的小狗“花花”,疤叔当街撂下一句话“谁的狗把俺花花咋咧,我就把谁咋咧”,绝对硬气。看到“菊”收养了小黑,疤叔上门去算账,剧中没有展示疤叔面对隔壁的歪女子“菊”说了什么干了什么,只听得一声惨叫,疤叔捂着脸逃了出来,见人就说自己碰的,而且是碰到玻璃上,大家将信将疑。

等到“菊”大了肚子,这下疤叔说不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到处找人解释,甚至直接找“菊”出头“你心里有数,反正我又把你没咋”,谁知越抹越黑。

因为疤叔是有前科的,拉扯女房客被八婶闹离婚,离婚不离家,各自分家单过。

疤叔想跟八婶破镜重圆,一番套路也很见个性:

比如审问拐的司机八婶的腰软还是不软?

一见八婶就说你端不到人前头的饭,我也吃了二十年;

他就是个甘蔗男么,头两口甜甜的,到后面就是个渣渣么;

自己当年如何潇洒(这是个80年代后期西安闲人用语),八婶当年多㝹(nou);

甚至进山学禅“修五福”,担心有人趁虚而入,也不忘用心眼把拐的司机骗来,没油困在山里陪他,并吓唬对方当年追八婶把其男友打了个满脸血……

有心眼用心眼,但是没有太坏的心眼,再加上一口陕普,让很多人最爱看疤叔。

02

“黑总”,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角色。

把全院房都租出去,自己吃饭睡觉都在车上,胳膊上扎道箍儿,胸前带一个万元户小牌,见车就拦,总要训教几句,把不知道哪里来的小权利用到极点。对外人严查严管,见了本村人马上客客气气,见了奥迪刚皮干几句,看是大军回来了,马上热情招呼,问寒问暖。

在关中农村,村人地盘意识最强,自己人、外人分得很清,熟人社会抬头不见低头见,但对生人不知根知底(市场经济下,大多数人都是生人)平常也用不上,不怕得罪。

剧中没有展开“黑总”的故事。大概提到几点:

一个曾是村中首富,大概是开出租车发家的,门前那辆卸掉轮子、用砖支起来的桑塔纳就是明证;

似乎当过干部,穿的人五人六,派头十足,动辄我是咱村第一个万元户;

后来盖了一院子房,把出租车改成“房车”,前箱盖打开,就是厨房,后备箱打开就是衣橱生活家什,后排座就是卧室,每天坐在门前泡茶,吃个菜盒子也要“忆苦思甜”:搁到过去,能把人想死,现在天天吃,你的还不满足……

最近网上有一篇文章,说《你不知道后来的刁大顺比你多有钱?》,意思是说,拆迁后这些人都发了大财云云,“富二代”之后还有“拆二代”。

其实这是大部分外人的想象,城中村也不过过了这几年好日子而已。

计划经济时代,不管沙井村、吉祥村还是徐家庄,在雁塔区地界上都排不到前头,倒是小寨村这样的蔬菜队,情况最好。说起拆迁,南郊拆的最早是小寨,1985年前后集体土地收完,全村人家家盖了小二层圈到一个角落,然后给安排到社办队办企业上班。谁知后来这些企业纷纷倒闭,小寨村一下掉入谷底。

相比而言,原来提不上串的沙井村、徐家庄、吉祥村等,反倒因祸得福,拆迁改造慢,盖房吃房租,十多年来随着城市扩张成为“打工人入城第一站”、“都市白领的发源地”。当下大家羡慕他们,就像当年羡慕小寨村,前头是黑的,到底最终值不值得你羡慕?谁也不知道。

“黑总”在剧中,总在忆苦思甜、管闲事,出镜不多,有无家人也没提及,最后导演给安排了个“大慈善家”的角色,拆迁在即吊车吊起黑总的“房车”,后备箱掉出大量捐助收据,实在有点拔高。

一是缺乏铺垫,捐助从未提及,倒是经常“支付宝到账100万元”的手机提示,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好夸耀、充大狗的人;

二是农民出身搞慈善,眼界境界所限一般不会满世界做好事,更可能帮一两个人。半辈子可怜俭省舍不得,不为啥到处捐款行善,半车捐款收据,太夸张了。

虽说艺术高于生活,拔高得太多也不成,不可信嘛。

03

大顺的两个女儿“菊”和“梅”,一个脾气哈、除过胡闹啥也不管;一个懂事上大学、待人客气。一个是亲的,一个是养的,但是给人感觉都很复杂。

先说“菊”,她有一个当初不错、当下暧昧的名字——刁菊花,菊骂他爸去了一回菊花园回来就起了这么个狗名字。

说实话,前20集,看见这娃我就想打。

一个是嘴里胡交代,说话刻薄,话咋难听她咋说。陕西人称之为“言残”,意即出口就伤人;二是,从来不讲理,见谁咬谁,充满领地意识,即使对韩梅也要不断强调这是她姓刁的家;

剧中画外音给出解释:

即使满腔的爱,也要表现成怒火万丈;

本来就啥啥都没有的家,还不停的有外人进门,感觉这个本属于自己的家,还不断被瓜分。

连这个她看不上的家,看不上的爹都不能完全属于自己。

说来也是,从小母亲跟人跑了,留下一个坏名声,只要在农村待过的人,不难明白这对一个女孩意味着什么;

父亲懦弱暮囊,软撒一个,能行的大伯老在外头,自小没人撑腰,缺乏安全感,遇事全靠自己出头;

父亲再娶,留下一个妹妹;好不容易熬出来,又来了一个没头没脑的蔡素芬……

理性分析似乎菊的坏脾气也能理解。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陕西女子再撒野,对自己父亲还是有哈数的,可以埋怨可以哭闹,但绝不敢当着人面胡整叫骂,这就是规矩,否则乡邻也不答应,至少会出面数落全解——娃呀,可不敢跟你爸这样说话!

后来菊怀孕,看蔡老师回护自己挨打转了性子,菊才慢慢让人看着顺眼了。据说在原著中,菊是一个自私蛮横30多岁的大龄剩女,不择手段赶走梅、赶走蔡素芬、嫁给了“过桥米线”,假酒案发又回家胡闹,绝对悲剧人物。

看来导演也受不了让人可憎的“菊”,给她“二代”和转变,给我们以希望。

我很难理解的倒是“梅”。

顺子把他养大,上大学读书书全读进狗肚子里,压根把他爸没当啥——陕西人叫没良心。看着光眉花眼,知书达理,但是事情做的太差,看不出一点心里有他爸。

大四回来,不打招呼直接带个“准女婿”回来,陕西人不这样办事;

叫菊欺负(那是她姊妹俩的事),跑去找他爸,说上几句话就跑到男方家了,甚至结了婚,都不给父亲家人打招呼,这在陕西人看来,绝对不可原谅;

俗话说“生不亲养亲”,意思是说,生你的是一回事,但把你养大的人绝对是大恩。按照顺子的说法,我养了一个女子白白给了人了……

你可以说,梅自幼丧父、随后丧母,跟着继父长大,顺子窝囊,姐姐菊言残,娃也可怜没有安全感,碰见个满存老实可靠恨不得马上逃出家门。

但是这个娃对他爸没心,天性凉薄,我不喜欢,甚至觉得这娃太假。

04

《装台》好就好在,贴近市井百态,烟火气浓,不管是城中村人群熙攘,城市流光溢彩的瞬间,还是张嘉益走到哪都骑着三轮车(三轮车不好骑,演戏真拼命),一帮人蹲成一排吃面,各色人等喜怒哀乐都有人味,都是底层人的情感和挣扎。

整个剧中几乎没有一个坏人,即使有些不上台面的行为,但也有良善的另一面。

秦腔团办公室主任“铁扣”可能是剧中唯一的坏人,在张家堡搭台唱戏,趁顺子痔疮发作哄人拆房砸砖,趁敦敦和手枪在祠堂亲热惹祸,一个萝卜两头切,只给顺子他们开了几千元伙食费,剩下全部卷走还给自己买了一台车。

我一直等着随后因某一件事把铁主任挑出来,好给顺子他们讨个公道,敦敦突然回来好像是个机会,但是导演硬是没安排,直接让这个事情过去了。还给铁主任安排了给“大雀儿”捐款的情节,让这个人不再那么可恨。

或许生活本来如此,谁也无法保证,好人一定有好报,即使在影视剧中也是如此。

另一个“神货”是大军,简直是个胡拉嗨。

一出场势大得很,挎个会说河南话的澳门美女、开个“四环素”(黑总打趣,去年的奔驰咋不开了),一张嘴“先给你在曲江买个别墅,不过半个亿,碎碎个事”。

敢把亿元,按个数,开天辟地头一次,比王健林的“小目标”口气更大。

搞不清来头的大军,就是有钱:带着顺子两口子给二老磕头,人模狗样训话,给小辈出手就是一万元;住在伙计家的别墅,那个风光气派。第二次回来,人没进门就是借钱,顺子辛辛苦苦东拼西凑才三万,还不够大军一场牌输的,钻戒给了人只好编借口要回来借钱顶账……

最后身染重病、栖身珠海城中村,才想起自己的兄弟,躺在床上奄奄一息,还念着自己的老情人,以及给大雀儿的女儿看病……

生活中这类人有,但是像大军这么张、玩这么大的很少见。

人有本事、有钱能抡,没钱能忍,人倒势不倒,心眼不坏还念旧,也是一类陕人脾性。

05

一部以西安市井为背景的电视剧,收视率第一,央视一台收视率破2%。芒果点击超1.5亿。豆瓣评分8.4,火确实是火了。

《装台》到底给西安带来了什么?

有人抱怨,镜头成天在城中村转,忽视了西安建设发展的大成就,其实棚户村改造搞的很不错嘛。在剧中大唐不夜城曲江等美景转瞬即逝,可能会让人对西安产生误解,以为咱西安城还到处都是城中村。

也有人说,《装台》面向底层草根生活状态,真实、质朴,温暖、向善,使陕西人的秉性方言广为传播,甚至塑造了一群“生活虐我千万遍,我待生活如初恋”坚韧执着的陕人群像,没有痴男怨女、矫情精致,只有满怀希望埋头苦干,对西安形象气质是一道难得的“硬菜”。

陕西有句老话儿说的好,人是房子的楦头。你看那房子呀,一旦没人住三五年就没有样子了。过去有些房子能住百年破破烂烂,但只要有人在,房子也就有精气神儿。

同样,人是一座城的灵魂。一群群南腔北调,五湖四海,风风火火的人在这儿出出进进,奔走打拼,在这城里穿梭寻觅,在这城里刨吃食,能刨出来,就说明这个城还有吸引力,还有价值。

如果刨不出来,就说明这个城已经不是他们的城。如果人人都像大军说的,在这里能刨出半个亿,那就不是西安城,而是华尔街。而且人人半个亿,那只可能是阴票子。

人和城的关系实际上是很微妙的。每天看到这些男男女女从你身边儿走过,实际上他们也在看你从他们身边走过,彼此装台唱戏,互为背景。

我们都同样看着一座西安城,看着一座古长安城,看着彼此匆匆忙忙,因此,我们在对方身上都看见了彼此。

你怎么看?

西安话风

3 阅读:8786
评论列表
  • 2020-12-25 00:37

    呀……还是喜欢墩墩骂铁扣,“你皮能你来”[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 2020-12-25 21:33

    小演员丽丽演得好。

  • 2020-12-25 22:51

    二代爷俩都是嘹人[点赞]他爸也叫他二代[笑着哭]

  • 2020-12-27 07:13

    你倒是说滴锤子!八叔和黑总都分不清

  • 2020-12-24 23:16

    人家狗叫毛蛋蛋,不叫花花,你说的花花是唱歌的吧

  • 2020-12-24 21:30

    拐嘀司机是么电了[得瑟]

  • 2020-12-24 21:21

    老陕看戏,说的恬活!

  • 2021-01-02 23:41

    刁菊花这个人物塑造的有问题,关中人不可能教育出那样的女儿。梅梅那样的倒有可能是真的,虽不算厚道,但想想和那样的姐姐一起长大,估计没少受罪,也算是个可怜娃。

  • 2020-12-25 08:01

    西安人写的[点赞]

  • 2020-12-25 22:13

    疤叔让人恶心

  • 2020-12-27 23:12

    小说看起来更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