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戎马半生战,半生凛冽半生红,半生骄傲半生勇,半生革命半生荣”。
回望历史,中华民族一路走来踏遍了荆棘,尝尽了屈辱,1949年天安门城楼的庄严宣告,背后是无数将星的支撑,才让声音传到了大江南北,我们的人民军队历经战火硝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
从1955年到1964年,我军首次实行了军衔制,共有1614人被授予将帅军衔,其中元帅十位,大将十位,上将57位,中将177位,少将1360位,他们是人民解放军中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人民艰巨卓绝伟大斗争的见证。
时光荏苒,从建国到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些璀璨的将星也换了另外一种方式守护这片土地,至今仍健在的开国将帅也仅剩四人,他们当中最年长的老将已经109岁了,而最年轻的将军也99岁了。
他们分别是谁呢?又是如何成长为开国将帅的呢?
“高台血战”张力雄张力雄将军1913年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的一个贫困人家,1932年参军的他被送到了红军学校学习,入校后张力雄被编入了政治营一队二班,他的军旅生涯也从这里开始。
在这里张力雄学到了很多军事理论,他的文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晚年的他经常为这段经历感到自豪,毕业后张力雄被分配到了红军第三十四师一团一营的机枪连担任指导员。
张力雄至今都还记得当年他到团部报道时的场景,当时他的营长发给他一支左轮手枪,并严肃的对他说“你是红军学校的优秀学员,这支手枪是我们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在战场上缴获的,希望你珍惜,并用它为牺牲的同志报仇,为革命立功”。
那一年张力雄还不到二十岁,这支枪也是他参加革命以来的第一支枪,张力雄激动的接过这支枪,并用洪亮的声音证明了自己的决心。
1934年张力雄的部队在闽西北前线作战,军团政治部通知他代表红三十四师去瑞金参加全国政治工作会议,接到通知后他非常高兴,因为他终于能够亲眼见到毛主席了。
年轻的张力雄估计也没有想到,这将是一次载入红军史册的重要会议。
第一次代表师部参加如此重要的会议,张力雄打算第二天一早就去会场,他要坐在前排瞻仰毛主席等人的风采,结果进去之后才知道,原来每个人都必须按照指定位置就座。
结果张力雄的位置十分靠后,张力雄边听报告边想,今天可是见毛主席的好机会,今后错过了可就难了,张力雄散会后站在会场大门外等候毛主席出来,张力雄亲眼见到伟人之后恭恭敬敬给毛主席敬了个军礼。
毛主席亲切的问他叫什么名字,是哪个部队的,张力雄用洪亮的声音回答后就站在一旁,毛主席还告诉他让他争做模范,听到毛主席的鼓励张力雄涨红着脸点了点头,更加坚定了信心。
就在这一年,21岁的张力雄被提拔为团政委。
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八万多人被迫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张力雄所在的红五军团一直担任着后卫的职责,张力雄带领着部队多次完成了阻击国民党军的任务,为保障中央红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6年国民党西北剿匪司令马步芳对西路军展开进攻,在徐向前元帅的带领下西路军边打边退,红五军军长董振堂当即决定率领第十三师,第四十五团共计三千人攻占高台。
而此时的张力雄正是红四十五团的政委,高台血战中,红五军大部分战士都不幸牺牲,张力雄所在的指挥部也被一发炮弹炸毁,飞溅的弹片击中了张力雄的左腿,而敌军又在这时发动了冲锋。
张力雄一瘸一拐的冲出去,本以为要交代在这里,张力雄决定多杀几个敌人,恰好这时当地一位老乡把他藏在了家里躲过一劫。
张力雄东躲西藏数天后才回到了部队,但是当年由于事发紧张,张力雄没能记住老乡的名字,直到1984年时任福州军区顾问的他给高台县写了一封信,才得知恩人的名字叫柴维仁。
经历了生死考验后,张力雄在战场上少了几分生涩,多了几分铁血,并在解放战争中履立战功,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时至今日老将军的身体仍然健康,作为屈指可数的百岁老红军,张力雄还被评为“全军健康老人”。
“医学博士”涂通今这位老将军的学历可是不低,涂通今是军中为数不多曾经出国留学过的将军,还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说起来涂通今之所以产生了参军的念头还与毛主席有关,1929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入闽时路过了一个叫涂坊乡的地方,毛主席在集会上发表讲话,号召乡亲们一起打土豪分田地。
此时台下就站着一位年仅15岁的少年,这位少年就是涂通今,正是听了毛主席的话才让他产生了参加革命的念头,如果不是遭逢乱世,涂通今未来在学术上的造诣也不会低。
他的祖父涂志宾是清末的贡生,涂通今出生时就被寄予厚望期盼他能通晓古今,十岁时涂通今就考上了小学,但是由于遭遇大变,导致涂通今无法继续上学,所以当涂通今听到毛主席那句“耕者有其田”时就下定决心干革命。
1932年,18岁的涂通今如愿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因为部队伤亡很严重,急缺大量医护人员,就这样,涂通今被分到了后方医院。
起初涂通今的理论知识学得非常扎实,但是第一次见到战士们的伤口时他还是有点紧张,不过他一想到这些战士在前线卖命之后他就心存感激,无论是喂饭,换药,照顾他们的各种需求,涂通今不但理解了共产党人之间的关爱,也明白了“医者仁心”的含义。
在长征路上,涂通今作为随行军医,他所在的军团处于后卫,主要任务就是收容主力部队掉队的伤病员,经过了战火的洗礼,涂通今也逐渐成熟,他每到一处都立刻检查部队的卫生防病工作,为战士们烧水,准备第二天的行军。
有一次涂通今为了救治伤员脱离了大部队,他一个人带着是十几个伤员组成了一支孤军,冒着枪林弹雨赶了三天路才追上,血战湘江时,涂通今头上举的药箱被打破,第一次渡赤水时,涂通今滑落悬崖,多亏一棵树救了他一命。
最让涂通今无奈地就是眼睁睁看着战士们一个一个地死去,自然环境,敌人,缺衣少食,饥寒交迫,得不到休息,关键是还没有药品,没有手术刀,恶劣的环境让很多战士们不幸牺牲。
涂通今每次回忆这段经历时,总是心潮起伏,他的儿子涂西华说“父亲见过太多的生死,可是他还是很难冷静面对死亡,因为那些倒在他怀里的人是他的战友,是他一直过不去的坎”。
1951年涂通今接到通知,要他去苏联学习,每人一个专业,一共三十人,涂通今学习的是神经外科。
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涂通今不懂外语,年龄也大了,而且神经外科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不过涂通今拿出了长征精神,一边学习俄语一边学习医学,五年后,他的毕业论文通过了苏联医学科学委员会的全票通过,他也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涂通今亲自编写教案,悉心培养医学骨干,为我国的神经外科发展奠定了基础,1964年晋升为少将衔。
从乡村娃到神经外科专家,从红军战士到医学博士,涂通今老将军的人生一直不断开启着新的长征,也激励着后人奋勇向前。
“大难不死”王扶之在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中,1923年出生的王扶之算得上是最年轻的,但是他的革命生涯可是非常不一般,数次死里逃生。
王扶之是延安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五岁丧母的他只好去地主家放羊为生,那时延安一带有一队“少共营”,里面最大的17岁,最小的15岁,王扶之谎报年龄加入后,成为了年龄最小的一名红军战士。
1936年红军渡河,王扶之被调到了其他部队参观学习经验,王扶之所在的部队属于新四军第三师,当时的师长正是后来的开国大将黄克诚,但是黄克诚高度近视,每次行军都需要王扶之骑车带着他。
所以军中也有人打趣说“王扶之的自行车后座是整个三师的指挥部”。
王扶之第一次死里逃生是抗日战争时期,那时的他经常化妆到敌后去收集情报,有一次他打扮成商人模样去打探情报,结果刚到地方就被日军包围了,王扶之面对险境十分镇定,当即分析出来敌人未必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于是他淡定地坐下来打麻将,其实,他只认得麻将牌,却一点不知道该怎么打,日军首领虽然怀疑,但是没有证据,最后只好离开,王扶之的急中生智救了他一命。
此后的朝鲜战争中,王扶之已经是副师长了,他所在的部队还是解放军中的王牌部队,1952年夏,王扶之所在的师部要坚守临津江以东阵地,敌军为了夺取这里向对岸发射了成吨的炮弹。
王扶之正在洞口中研究情况,突然一声巨响,洞口被石块堵住,他们被封在了里面,王扶之瞬间失去了知觉,只觉得自己的身体非常疼痛无力。
其中三位同志当场牺牲了,而王扶之和另外幸存的两位互相搀扶着爬起来,寻找办法传达给外界信息。
当彭德怀司令员得知王扶之遇难的消息后立刻下令,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救出来,此时洞里的三人马上就要面对缺水缺粮的情况,王扶之回忆说。
“我们不怕死,但是想死在战场上,死得壮烈一点”。
在近乎绝望的时候,救援部队终于挖开了一个口子,而王扶之等人也因此得救,朝鲜战争结束后志愿军陆陆续续回到了国内,王扶之先后担任了军参谋长,副军长等职务,而他所在的部队也被国外称为“中国王牌部队”。
1964年王扶之晋升为少将军衔,而后又被调到总部担任作战部长,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王扶之老将军戎马一生,数次死里逃生,至今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明年这位老将军也要踏入百岁高龄的行列里面了,也希望安享晚年的老将军多看一看他亲手打下来的太平盛世。
“抗美援朝第一炮”文击相比于其他三位,文击老将军是参军时间最晚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文击参加了八路军担任炮手,1918年文击出生于河北霸县,19岁那年文击入伍,抗日战争是他经历的第一次战役。
众所周知,在那个时代八路军装备大多靠缴获,所以炮兵在部队序列里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大规模作战中,炮兵的多轮轰击能够高效地破坏敌人的防御工事,文击在炮队里展现了自己极高的天赋。
他的眼睛就像一把精准的尺子,往往大致一看就知道炮该怎么打,文击从入伍就一直在炮兵队伍里,先后历任排长,连长,团政委,在解放战争中,文击已经在战火洗礼下成为了一名炮兵师长。
1950年11月1日,毛主席大手一挥,彭德怀元帅带领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入朝第一仗十分重要,关乎到能否打出气势,能否提高气势,所以需要一位高超的军事指挥家来打响第一枪。
而文击虽然没有打响第一枪,但他打响了第一炮。
东野王牌部队第39军承担了入朝第一仗的压力,而文击则配合39军与美军的王牌部队“常胜师”骑兵一师和李承晚的第一师进行作战,双方在朝鲜平安北道云山郡拉开了朝鲜战争的帷幕。
这也是志愿军入朝后首次与美军正面交锋。
在这一战里,文击的炮兵师对敌军阵地发动了猛烈的轰击,配合着前线部队,把敌军打得溃不成军,史称“云山之战”,这场战役不但代表着两军首次交锋,更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与不可一世的美军第一次作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
而文击老将军就是缔造这场胜利的重要人物之一,文击老将军不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大放异彩,也在朝鲜战争中亲手予以敌人痛击,证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韧性和强大。
1964年文击老将军晋升为少将军衔,接受采访时,文击老将军虽然百岁高龄,但是仍然声若洪钟,这也是受到炮兵生涯的影响,虽然听力受损,但是思维依然敏捷。
每一个健在的老将军都是中国人民的后盾,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无论年龄无论岁月,这些老将军守护华夏一生,早已把自己的名字和人民紧密相连,老兵会离开,可精神会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