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又称“春贴”、“门对”或“对联”,是一种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以下是春联的一些有趣来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e4b85a47b6a10cb495702a5cab68e0b.jpg)
起源与桃符
春联最初起源于桃符,这是一种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上面书写着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邪避灾。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用以“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7c444a75f48c7fc4658514abc769570.jpg)
宋代的发展
到了宋代,春联开始由桃木板改为纸张,称为“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宋代诗人王安石曾写下《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桃符就是春联。
明代的推广
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他在金陵(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还微服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并对写得好的春联赞不绝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fc5bbcb8341b70eb0bb2d768a71daea.jpg)
清代的完善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楹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
现在,贴春联已成为一种风俗,红色的春联贴在大门上,房子顿时生辉。正如诗云:“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f776198cd3b254621f9b9f683b5b912.jpg)
春联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过春节的重要标志之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