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周朝分封诸侯国,为何只有楚国被中原各国称为“蛮夷”?

小飞鱼儿写文 2024-09-30 12:26:58

♥楚人自称:我蛮夷也!

“我蛮夷也”是历史上楚国的一种表达,据《史记·楚世家》记载:

三十五年,楚伐随。

随曰:“我无罪。”

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

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於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当时中原姬姓诸侯国认为自己血统高贵,瞧不起位置非中原的秦楚两国,视其为蛮夷。

楚国对这种不公平待遇的怨恨,可谓是遍布史书。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706年,楚国攻打随国,随国说:“我没有罪过。”楚国回复:“我蛮夷也。”

楚国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对中原诸侯视其为蛮夷的一种回应,带有一种自我调侃和对这种偏见的不屑,展现出其不遵循中原传统礼仪规范的态度。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楚国在崛起过程中,试图摆脱中原文化的束缚和限制,以一种独立、自主的姿态去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表达了其不受传统观念和规则约束,敢于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的决心。

“我蛮夷也”这句话体现了楚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地位和心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区文化和政治观念的差异与冲突。

回过神来的楚国,利用蛮夷身份甩开了所谓的“舆论”包袱,凭借自身实力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活动的空间,成为春秋时期领土兼并最为成功的国家。

“慕虚名而处实祸",君子所不取。一个国家处于边缘地位并不可怕,毕竟武力才是实打实的通用货币。

♥“我蛮夷也”的历史背景

楚国在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中,被视为“蛮夷”,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下面作以简要分析:

一是出身较低:楚国的统治者虽然自称是高阳氏(黄帝之孙)的后裔,但已经流落南方荒蛮之地数百年。

相比之下,其他姬姓诸侯国如鲁国、燕国等,都是王族、功臣或先代贵族的后代,出身较为高贵。

二是地理位置:楚国位于南方,远离中原地区,其地盘大部分位于南方,与中原文化中心相隔较远。

这种地理上的隔离使得楚国在文化上与中原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是文化差异:楚国的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显著差异。楚国在音乐、舞蹈、服饰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风格,这些风格与中原地区的传统习俗有所不同。

楚国还保留了许多原始宗教和巫术信仰,这些信仰在中原地区已经逐渐淡化。

四是政治地位:楚国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南方的霸主,但在中原各国眼中,楚国仍然是一个后起之秀,其政治地位相对较低。

楚国的君主也经常受到中原各国的轻视和排斥,在中原各国眼中楚国只是一个强大的蛮夷而已。

五是历史渊源:楚国的祖先鬻熊曾是周文王的老师,但并未被封为诸侯。

直到周成王时期,熊绎才被封为“子爵”,并被分封到丹阳(今河南淅川)。

然而,楚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得到中原各国的真正承认,其地位类似于“荆蛮”。

六是外交政策:楚国在外交上采取了较为独立和强硬的政策。

例如,楚武王熊通曾攻打随国,并请求周王室提升楚国的爵位,但未能实现目的。

这种强硬的外交政策,使得楚国在中原各国眼中更加孤立。

七是军事扩张:楚国在军事上不断扩张领土,先后灭了江、六、蓼等国。

这种扩张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楚国与中原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八是社会制度:楚国的社会制度也与中原地区存在差异。

例如,楚国实行县制较早,这与中原地区以分封制为主的社会结构有所不同。

此外,楚国的法律制度也具有独特性,如《鸡次之典》等。

九是经济基础:楚国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由于地处南方偏远地区,楚国在经济发展上相对滞后于中原地区。

这种经济上的差距,也加剧了楚国在文化和政治上的孤立地位。

因此,楚国被视为“蛮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出身较低等诸多差异。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楚国在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中的特殊地位。

0 阅读:12

小飞鱼儿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