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关注|一只大鲵如何带富一方山乡

江西商报 2025-01-22 14:45:30

2024年12月26日,2024江西乡村文化旅游节在宜春市靖安县隆重开幕。作为旅游节的重点项目之一的全国首个大鲵主题旅游区活动现场热闹非凡,鲵好酷滑板运动、鲵村互动情景剧“国潮卖货郎”、创意集市、躺平大赛等新颖的活动吸引了数以万计游客前来游玩。

大鲵又称娃娃鱼,一条小小的娃娃鱼是怎样成为江西的生态名片、带富一方山乡,又是怎样带动江西“鲵”产业的?让我们走进江西大鲵的故乡靖安,一探究竟。

生态“绿心”孕育了江西大鲵

连绵四十余里的香樟林,与清澈的北河相依相伴,构成一幅“江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奇景——靖安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4.1%,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10万个,有“绿色宝库”“天然氧吧”之称,是长江中下游生态屏障“绿心”。作为大自然的精灵,对生存环境特别挑剔的娃娃鱼偏爱靖安,它们在这里扎根繁衍,也带动了大鲵产业的发展。

大鲵的人工繁殖与养殖是世界性难题。为保护珍贵的大鲵,1974年,靖安县组建了全国首个大鲵研究所;1980年,靖安县设立了大鲵保护区;2005年,靖安县被授予“中国大鲵之乡”的称号。2011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了靖安县潦河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靖安大鲵名声大震,全县大鲵养殖呈井喷式发展。2022年,中国科学家在此发现纯种大鲵野生种群,并将其命名为“江西大鲵”。

从水产品到文化IP的飞跃

从1996年到2004年,靖安县成为全国第一个掌握大鲵人工繁养技术,并第一个成功人工繁育出大鲵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的地方。随着大鲵数量的大幅增长,人工繁育的大鲵被投入市场,成为畅销的水产品。至此,江西大鲵一度成为难得一求的美食原料,也给靖安县带来了独一无二的经济增长方式。

都说产品的尽头是文化,当包装、讲故事不再成为消费者考虑的第一要素,“文化”则成为重要的营销手段。聪明的靖安人民发现了新的商机,他们开始琢磨“江西大鲵”的文化IP。于是,一种新的业态应运而生,江西大鲵文创体验中心正是他们的选择。

每到周末,来自南昌及周边县市的游客便会涌向位于雷公尖乡长坪村的江西大鲵文创体验中心。这里是全国首个以“大鲵”为主题的文创体验中心。在大鲵文创馆内,围绕“大鲵”主题设置了9个主题展厅,展示了自然演进变化中各类生物与大鲵纵横交错、相辅相成的生态关系,引发游客探索大鲵奥秘的兴趣。

靖安县雷公尖乡党委书记刘中华介绍说:“我们体验中心由大鲵文创馆、木育工坊、种子工坊、五感森林四大板块组成,集游、购、赏、玩等功能于一体,能带给游客全方位的体验。”

巧借文旅项目实现乡村振兴

其实,江西大鲵文创产业园项目建设只是雷公尖乡整合周边文旅业态,打造城区文旅业态聚集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乡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成立了重点项目服务推进专班,按照“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具体化”要求,稳步推进老冰匠食品、华医药业、石头村民宿、塔里人家度假村等一批项目建设。其中“鲵村”项目实实在在让老百姓感到受益。

临近春节,记者在“鲵村”看到,修葺一新的村庄里,工人正在忙着建设,居民则在自家房前屋后忙碌。看到有游客来,该村川香饭店的老板黄刚立即热情地招呼了起来。

据介绍,“鲵村”名叫长坪村舒家组,有村民102户410余人,雷公尖乡巧妙地把这个村庄融入江西大鲵文创产业园景区内。通过强弱电下地、雨污分流、景观绿化、道路庭院提升、外立面改造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城乡融合和景村融合。将本地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产业优势促进乡村振兴,通过景区文旅业态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并鼓励引导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发展具有靖安特色的土特产、餐饮、民宿等业态,以产村融合带动村民致富,以共建共享实现共同富裕。

“现在生态好了,环境好了,山里的大鲵也多了,游客都是冲着大鲵的名气来的,村民们赚得盆满钵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笑着向记者说。

记者感受到,风景宜人的“鲵村”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流动的自然诗歌艺术馆,村落的窗台上、路灯下到处都有诗歌的踪迹,诗意之树、小村诗歌墙、路边诗歌展、诗意小卖部……每一处都让游客流连忘返,文化IP的魅力再次呈现。

美丽靖安保护大鲵不遗余力

近年来,靖安县依托大鲵文化,持续延伸“中国娃娃鱼之乡”品牌效应,统筹推进大鲵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大大鲵保护和科普力度,将大鲵产业纳入到全域旅游框架当中,设计精品旅游路线,以大鲵科普宣传、体验式旅游为抓手,走大鲵保护与第三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道路,实现了物种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协调统一。

以雷公尖乡为例,目前共签约落地项目7个,其中工业项目5个、文旅项目2个,总投资9.5亿元;新增4家规上企业,2家企业分别获评“江西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和“江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万花谷获评全省4A级乡村旅游点。

在保护大鲵的过程中,靖安县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大鲵是昼伏夜出的动物,白天躲在洞穴里,晚上才出来活动。每个月我们都会开展夜观监测,这已经是保护区连续四年发现江西大鲵在野外稳定繁育的幼鲵了。”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科科长童媚介绍说,这些年,通过专人管理,打击非法电捕、下网、下地笼等行为,水生物种种群得到极大恢复,再加上北潦河的良好水质创造了绝佳的生长环境,现在,每次夜间巡护几乎都能见到野生大鲵的踪影。

2024年7月25日,靖安法院发出保护大鲵的司法保护令,这是中国首个对大鲵进行保护的司法保护令。据靖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漆卫星介绍,县渔业渔政部门十几年来坚持不间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严格种苗管理,放流本地纯种大鲵近2万尾。当地结合河湖长制、警长制,落实禁捕水域网格化管理要求,完善禁捕监管“网格长”,创新生态环境执法体制机制,整合涉生态保护各相关部门执法力量,首创“生态卫士”综合执法中心,专门开展综合执法,确保江西大鲵能够安心在靖安生活。(文、图/记者 张宇)

(来源:江西商报)

0 阅读:0

江西商报

简介:定位江西,聚焦财经,传播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