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院的社交媒体账号在2月5日突然发布了一条“捷报”:美国政府船只即日起可免费通过巴拿马运河,每年能省下数百万美元。然而,仅仅4小时后,巴拿马运河管理局便冷冷甩出一纸声明,直接戳破了美国的“精神胜利法”——“收费规则从未改变,美国单方面宣布的‘免费’纯属虚构”。
这场闹剧不仅让美国在国际舞台上颜面尽失,更暴露了其近年来外交策略的荒诞底色:从“收保护费的黑帮”到“抢幼儿园小朋友糖的流氓”,美国正以一种近乎滑稽的方式,将自己推向全球信誉崩塌的深渊。
美国国务院的“免费通行”宣言,像极了一场自导自演的颁奖典礼。没有谈判、没有协议、甚至没有提前沟通,美国单方面宣布“胜利”,仿佛巴拿马运河管理局的收费规则不过是白宫备忘录上的几行草稿纸。然而,现实很快给了美国一记响亮的耳光——巴拿马方面不仅否认调整费用,还强调“愿与美国对话”,潜台词是:“你们连谈判桌都没上,哪来的资格宣布结果?”
这种“自我宣布胜利”的套路,早已是特朗普时代的政治遗产。2024年12月,特朗普就曾威胁巴拿马“若不停止收费敲诈,美国将收回运河”,甚至荒唐地将中国牵扯进话题,声称“不能让运河落入坏人之手”。尽管历史和法律早已明确,巴拿马自1999年起完全拥有运河主权,但美国政客依然沉迷于“霸权叙事”,试图用单方面声明制造既定事实。
问题在于,当“交易的艺术”变成“强买强卖的流氓逻辑”,国际社会早已看穿了美国的虚张声势。
那么,美国为何屡屡上演这种“单方面宣布”的戏码?答案或许藏在两种心态的交织中:“自我感觉良好”的霸权惯性,与“先斩后奏”的投机算计。
首先,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执念,本质上是殖民历史的幽灵在作祟。1903年,美国通过策动巴拿马独立并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运河的“永久控制权”。尽管1977年条约已明确将主权归还巴拿马,但部分美国政客仍将运河视为“国家资产”,甚至特朗普曾公开宣称“归还运河是愚蠢的决定”。这种“历史修正主义”的叙事,让美国产生了一种扭曲的“主人翁心态”,仿佛单方面宣布规则是天经地义。
其次,美国试图通过制造“既成事实”来施压对手。无论是关税威胁、军费讹诈,还是此次的“免费通行”宣言,美国都企图用舆论攻势和国内政治动员,逼迫对方接受不平等条件。然而,巴拿马的迅速打脸证明,这种“先开枪后画靶”的策略在全球化时代已越来越行不通——主权国家不再是被动承受霸权的弱者,而是敢于直斥“皇帝没穿衣服”的清醒者。
有网友讽刺:“以前美国是收保护费的黑帮,现在成了抢幼儿园小朋友糖的流氓。”此言虽糙,却精准戳中了美国的尴尬处境。
首先就是软实力的崩塌。曾经的美国依靠规则制定权和国际信誉维持霸权,但如今却频频破坏规则、透支信用。巴拿马事件中,美国连“表面功夫”都懒得做,直接跳过国际法和外交程序,这种赤裸裸的霸道行径,反而加速了其道德权威的瓦解。
其次就是霸权工具箱的失灵。特朗普时代推崇的“极限施压”战术,本质是依赖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威慑力。然而,当巴拿马这样的中小国家都能挺直腰板拒绝美国时,说明这套工具箱早已生锈——拉美国家集体声援巴拿马、巴西总统卢拉号召“团结反对干涉”,正是霸权失灵的明证。
最后,这是美国内政的外延化。此次闹剧恰逢美国大选周期,特朗普团队急于展示“外交成果”以巩固基本盘。但这种将国内政治需求凌驾于国际关系之上的做法,不仅暴露了美国外交的短视,更让世界看清:美国政客关心的不是国家利益,而是选票市场的即时反馈。
美国的这次“翻车”,绝非偶然的外交事故,而是全球地缘格局深刻变革的缩影。
对拉美地区而言,这是一次集体觉醒。长期以来,拉美国家饱受美国“门罗主义”的干涉,但巴拿马的强硬回应和地区国家的声援,标志着拉美正在摆脱“美国后院”的标签,转向自主外交与合作。巴西总统卢拉的声明——“拉美应团结反对霸权”,或许将成为地区秩序重构的起点。
对全球治理而言,这是一次规则重塑的契机。美国越是滥用霸权,越会推动其他国家寻求多元化的合作框架。无论是金砖机制扩容,还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都在证明:单极世界的棺材板上,又钉下了一颗钉子。
对中国而言,这是一面镜子。特朗普在运河问题上无端扯上中国,试图制造“中国威胁论”,却反而暴露了美国的焦虑。而中国坚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美国的霸权逻辑形成鲜明对比——巴拿马运河管理局明确表示“中国未参与运河管理”,恰恰印证了“不干预他国内政”才是赢得信任的真正密码。
美国在巴拿马运河上的闹剧,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衣:自以为穿着华服昂首阔步,实则早已赤身裸体沦为笑柄。当“交易的艺术”沦为“碰瓷的艺术”,当“美国优先”变成“美国独行”,这场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终究救不了霸权晚期综合征。世界的未来,属于尊重规则的合作者,而非沉迷幻想的霸权者。
“醒醒吧,大清早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