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不拿针,林黛玉二进荣国府,千里迢迢,为啥不拿钱只拿书?

小涵读书 2022-09-17 18:01:06

读书人爱书,会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林黛玉作为一个读书人,爱书程度超出一般女孩子。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带她到林黛玉的潇湘馆,刘姥姥看了屋里满满的书,以为是公子哥的上等书房。

林黛玉的书从何而来?

自然是真金白银购置所得。

京都是繁华之地,开设有书坊,给购买书籍提供了方便。

茗烟就曾经从书坊内帮助贾宝玉购买书籍。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贾宝玉搬进大观园后,茗烟为了哄他开心,“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

书坊内书籍齐全,林黛玉的书却并非从书坊内购置,而是从家中带进荣国府内。

《红楼梦》第十六回,林如海死后,贾琏带她二进荣国府,“黛玉又带了许多书籍来,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又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

林黛玉将纸笔作为礼物分给了宝钗、宝玉和探春,书籍则留在潇湘馆内。

俗话说,千里不拿针,从江南到京都千里之遥,林黛玉为何不在京都书坊内买书,而要从老家带书呢?

她的这个举动还会让人产生另外一个疑问:林如海作为巡盐御史,死后一定会留下遗产,林黛玉为何不带钱只带书呢?

首先,书籍中有一部分是系个人购置,林如海死后,她有家难回,所以将书带进荣国府。

林黛玉有两次购书机会。

第一次,林如海请贾雨村给她当老师,读书自然要购书,所以林黛玉带进荣国府的书籍,有一部分是小时候的“学习教材”。

第二次,林黛玉照顾林如海病重期间,也会购置图书。

林如海生病,写信让林黛玉回家时,贾母让贾琏陪同南下,只准备了礼物没有书籍。

林如海得病后不是一蹴而死,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林黛玉床前尽孝之余,自然会读书。所以,林黛玉照顾林如海期间,会购置一些书籍。

两次购书,都是私人物品,所以一定会带进荣国府。

其次,书籍中有一部分是林如海留下的遗物。

林如海是读书人。

林家祖上是书宦之家,到林如海这一代已经无法沾光,于是便以科举出身,考中了前科的探花。作为读书人的楷模,藏书是必备品。

更重要的是,书籍是财富更是财产。

林黛玉屋里的书籍均是高档书籍,她教香菱学诗时曾经有所透露:

“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这些书籍价值不菲,不仅有文化价值,更有经济价值。

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古代文人有留书当遗产的先例。

文化名人范钦临终前,把大儿子和二儿媳妇(二儿子己忘故)叫到跟前安排遗产继承事项。老人把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选择其一。大儿子范大冲留下了藏书,并修建了天一阁藏书楼。

乾隆皇帝为了编写《四库全书》,下诏在全国范围内收书,范钦第八世孙范懋进献天一阁珍惜古籍641种为各地进呈之最。

林如海死后,没有给林黛玉留下金银财宝,留下丰厚的藏书。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并非所有的书里都有颜如玉,也不是所有的书里都有黄金屋。

茗烟从书坊内给宝玉买的书籍都是不入流“市井小说”,林黛玉带回到荣国府的都是经典子集。这些书籍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并非财富,对于林黛玉而言却是无价之宝,彰显了林家的书香门第,滋养了她的青春岁月。所以,京都虽有书坊,她也要从老家带书进贾府;林家虽然很有钱,但她却选择带了书籍进荣国府。

林黛玉的选择没有错。寄居贾府,从最初的繁华到最终的落没,无论是悲喜交集,还是春花秋月,岁月无论怎样变幻,书籍成为慰籍一生的寄托,成为排解苦难的良药,更也成为她的人生注角,让人羡慕,让人景仰!

注:本文资料引自《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1 阅读: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