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日渐看清社会的过程,社会的构成便是人心,一个人只有经历了人情冷暖才能真正成长,当然整个过程比较残忍。
相信大部分人对“断舍离”这个词都不陌生,操作起来更是简单粗暴地扔东西,然而其意义并不在于物,而是情。扔东西只是皮毛,放得下才是精髓。马德在《最好的态度》中说:“在喜欢你的人那里,去热爱生活;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去看清世界。”生活就是这样,我们没必要努力讨好所有人,面对别人的客套和不喜欢要有所了解,并及时接受。
小时候常常会为别人一句邀请我去家里玩的话而忧心忡忡大半天,毕竟邀请我的人太多,如果每家都去时间根本不够用。那时候我家在村口开着小诊所,正因为此,家里每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几乎每个来瞧病的人见到我都会称赞上一两句“这孩子真乖”“将来能成大事”等等。当时我天真地以为所有夸赞之人都是真心喜欢,他们对我“回头到家里玩”的邀请也发自真心。直到后来的一件事情让我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只听口头之言,更多的需要去用心分辨。有一个远门的婶婶每次见到我都表现出十分地喜欢,不止一次邀请我到她家里去玩,后来有一天我真的去了,才发现那所谓的“盛情难却”不过是表面功夫,甚至可以干脆说是大人们之间的情感障眼法。
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冬日的午后,虽然太阳很大,但天气不算太暖,我在她的再三邀请下跟着去了家里玩。她家里有两个孩子,按辈分该喊哥哥,这两个哥哥明显并不欢迎我的到来,他们在玩玻璃弹球,我就在旁边看,而刚刚还热情相邀的婶婶把我领进家门后就变了脸。那是一张我之前从没在她脸上见到过的冷漠的脸,往日的她的脸上总是堆满笑容,这次丝毫看不到一丝笑容。关上大门后她便去晒被子,翻箱倒柜的那种。不一会儿又在房间里喊她儿子进屋吃糖,那大概是一颗被遗忘在柜角的糖。我跟着两个哥哥一窝蜂地钻进屋里,三个孩子扑到床上抢一颗桔子糖,最终那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哥哥抢到糖,他隔着糖纸将糖咬成两半,一半分给自己亲哥哥另一半吞入口中,对着我说:“没了。”
我们三个孩子玩耍和分糖的过程,婶婶都看在眼里,从始至终一句话未说,并且在晒好被子后似笑非笑地对我说:“快回家吧,一会你妈妈该想你了。”当年年龄很小只觉得婶婶家的两个孩子不好相处,并不明白为什么那个热情邀请我去家里玩的婶婶会在我真的应邀后态度变化如此之大。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明白,这就是成年人之间的客套。大概人在成年后都会变得虚伪,而他们口中所谓的“懂事”就是能够轻而易举地看透人性的虚伪,然后用一种更虚伪的方式巧妙迎合,让大家都有面子。在这里我要说一句:很遗憾,小时候的我并不懂事。
生活中太多人为了维护表面关系,人前一面人后一面。嘴上说着温暖的话,内心却寒入骨髓。人生就是一场宏大的进化,在人际关系中并没有所谓的对错,人类太擅长伪装,如果有人对你说“回头到家里玩”千万不要当真,通常情况下对方只是客套。众所周知,中国人好面子且讲究礼貌,所以说话十分含蓄,即便内心有一万个不同意也不会直接拒绝,而是选择用一种客套的方式去婉拒。朋友之间的“改天一起吃饭”言外之意就是“我现在没空在你身上耽误时间”。这个时候无论你多么地想要继续话题,都应该及时收尾,莫把对方的客套当成发自内心的热情相邀。老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人能不能参透对方的言外之意于人生而言有着极深的意义。把客套话当真,你就输了。
老一辈人特别注重交朋友,因此还留下一句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如今不少人在社会中摸爬滚打许久之后得出结论,放弃那些无用的社交。这里的“放弃无用社交”就是断舍离的精髓,每个人的时间、精力及感情都是有限的,若将时间浪费在无用的社交上,便注定要耗费不少时间精力和情感。与人相处,掏心掏肺是一场豪赌,赌赢得一知己,若赌输了便是一场刻骨铭心的教训。当我们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又远江湖的时候才算得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