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集体跑路,700多员工被欠薪,纵目科技怎么“走到这一步”?

科技新玩法 2025-02-19 22:30:41

从清华学霸到资本宠儿,唐锐和纵目科技的崛起之路

每个创业者或许都曾有过一个“改变行业”的梦想。

唐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带着一腔热血远赴海外,迅速在半导体行业崭露头角。

他不仅研发出集成GPS的应用处理器芯片,还主导了多项行业内的重要并购,一度站在技术创新的最前沿。

这些成就似乎还不足以满足他的雄心。

2013年,他选择回国创业,看准了自动驾驶这个崭新的赛道,创办了纵目科技。

他希望借助自己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行业经验,推动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进程。

创业初期并不容易。

纵目科技面临着技术研发的难关和市场拓展的压力。

唐锐和他的团队坚持了下来,凭借对技术的执着和对梦想的执念,将公司一步步从环视ADAS技术开发做到国内领先。

短短几年间,纵目科技不仅开发出了多项领先的技术,还成功合作了许多主流汽车厂商,成为自动驾驶行业的明星企业。

在资本的加持下,纵目迅速膨胀。

多轮融资成功使公司估值一度高达90亿,这家“独角兽企业”成为行业内的关注焦点。

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家公司会以一种令人唏嘘的方式收场。

翻身无果,纵目科技从“独角兽”到爆雷危机

纵目科技的困境并非一夜之间发生,一切早有预兆。

2023年,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经营逐渐吃紧,纵目科技也开始显露资金链紧张的端倪。

从那时起,员工们开始接连收到“低功耗模式”的通知——工资发放不及时,甚至逐步降低为最低标准。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意味着每月的生活保障变得岌岌可危。

员工们心存希望。

唐锐和公司管理层多次承诺会通过融资和并购来解决问题。

他在全体员工大会上承诺,“我们还有机会,欠薪一定会解决。

”可惜,这样的话语最终沦为空谈。

到了2025年年初,公司情况进一步恶化。

员工不仅工资无法到位,连社保和公积金的缴纳也被暂停。

不仅如此,公司办公场所突然断电封楼,高管团队接连“消失”,最终的崩盘似乎来得猝不及防,但这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对员工而言,最无奈的是挣扎了一年多后的“讨薪无门”。

许多人发现,拼命努力的工作成果却换来了一纸空头支票,无助感蔓延开来。

员工欠薪数月,高管集体失联,纵目科技的“最后一幕”

2月8日下午的裂变,成为公司的最后一幕。

根据员工的描述,当天公司突然宣布办公楼将在当晚封闭,要求大家尽快取走个人物品。

这措手不及的通告更像是宣判:公司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而更让员工心寒的是,公司高管们,包括创始人唐锐在内,早已悄然离开,几乎集体失联。

在事发后,有员工前去公司维权,甚至尝试走法律途径,但收效甚微。

员工们普遍反映,纵目科技不仅多次拖欠工资,还在最后一刻“掏空”账户,让员工徒留愤怒却无从下手。

据熟悉公司情况的人士透露,高层在重大决策上长期依赖唐锐个人的判断,导致公司的运营和战略极度单一化。

这样的决策模式,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公司的失败。

从明星公司到难以为继,自动驾驶行业的警钟?

纵目科技的陨落,不仅仅是个公司的倒下,更是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一个缩影。

在这条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赛道上,烧钱几乎成为常态。

研发开支高昂,追求技术突破又需要持续投入,稍有不慎就容易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

纵目科技失败的背后,还存在许多需要深思的问题:公司的过度依赖融资、管理层决策失误,以及忽视员工权益都为企业的最终崩塌埋下了伏笔。

而这样的例子并非孤例,近年来类似的事件在其他创业公司中也屡见不鲜。

唐锐的创业经历曾让许多人心生敬佩,而他的最终选择——在危机来临时匆匆抽身而出——则令人更感叹:创业者的光环背后,也需要更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员工更深的承诺。

结尾

纵目科技的“崩塌”再次提醒我们:商业的成功不仅依赖技术的突破和资金的投入,更需要管理的稳健和对普通员工权益的重视。

梦想是每个创业者的起点,但梦想的脚步不能只停留在“巅峰”,而必须踏实落地。

对那700多名被欠薪的员工而言,希望他们最终能够追回属于自己的权利。

而对自动驾驶行业来说,这场风波能否成为一次清醒的反思,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检验。

每个企业的崛起和衰败,都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的,既是时代的机遇,也是不可忽视的人性和责任。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