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就听说过那桐镇上邓村与下邓村交界有一座神仙桥,这几天趁着有时间就前去参观。没来之前也做足功课,本以为来到上邓村与下邓村交界处就能找到神仙桥,毕竟两村也就是一条小河分开,没想到来到地点后竟然看不到神仙桥。为了能够看到神仙桥不得不跑到上邓村去询问老人,没想到老人竟然对神仙桥一无所知。

跟老人详谈神仙桥后才得知此桥方言叫瓦桥也叫花桥,花和瓦方言同音,据说之所以叫瓦桥,是因为此桥通行时挂彩花。桥梁剪彩通行挂彩花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挂彩花的人是隆安县知县姚居易挂上去的,花桥则是知县姚居易所写。明朝中期为隔阂土司与流官州县之间直接接触设流官缓冲带,嘉靖年间设隆安县。

隆安县位于右江边,交通相对比较便利,不过有水路还得完善陆路交通需要修建武缘至隆安的陆路,花桥则是武缘县通往隆安县陆路诸多桥梁之一。武缘至隆安的陆路是从武缘县成出发,经宁武、丁当、那桐,在那桐分叉,东岸走小林进县城,西岸则是渡江从那桐走那重,邓村、乔建、鸳鸯进入县城。

花桥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有近500年的历史,是明清、民国乃至解放后隆安县重要的桥梁之一。明朝时期为防止破坏桥梁还派兵驻守,清朝康熙年间才撤走驻兵,撤走的原因是南宁府至隆安县开通新的陆路通道,武缘走隆安直接走小林,南宁府则走古潭陆路,老路不再是主要官道。

老路不再是主要官道,但却是镇流、宁江、那桐、那重、邓村前往县城的主要交通要道,花桥仍旧是老路重要的桥梁之一。洪水原因明朝万历年间、清朝康熙年间被毁后修复过,清朝嘉庆年间进行大修,也是固定花桥结构的一次大修,用岩石砌筑而成的单孔石拱桥,在当时可以说是工艺精湛的现代化桥梁。

花桥更名为神仙桥据说还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清朝同治年间,那重有位大恶霸在上邓偷到一罐金银首饰,偷偷带回家,路过花桥时掉进河里,好在罐子抓得紧没有被河水冲走,不过大恶霸失去一条腿。大恶霸认为花桥有点邪气,就请来有名道士在桥头做法,将这股邪气驱走。

当地道士并非是纯属道教,而是类似于专为钱财的诈骗分子,道士的法力非常全面,不仅驱鬼除魔、八卦算命,更难得的是未卜先知,比观音姐姐的法力还要强大,为此有部分道士被地方百姓称之为仙。恶霸清仙道来花桥驱逐邪气,并将此桥起名为仙桥,仙桥两名不够雅气又加个神字叫神仙桥。

上世纪60年代之前花桥仍旧是那桐至隆安主要桥梁之一,60年代后修建县级公路,花桥不能承受机动车载量而在上游10处修建新桥,花桥则变成行人桥。80年代那桐大桥通车,车流量增多,新建的桥不堪重负而被拆除修建新桥。花桥在80年代还有行人通过,近10年机动车、电机车替代步行,花桥就此废弃。

看到神仙桥是不是大失所望,清朝嘉庆年间岩石修筑的桥墩仍在,只不过已经坍塌,上世纪80年代为方便行人将桥面打上两块水泥预制板,现已经东倒西歪。胆小的人会说这是危桥,但对于当地人来说还可以通行,只是多年没人走,桥两边荒草丛生。文保统计不动文物时记载为200年桥龄,可惜桥已经坍塌,要不然桥头就有文物保护碑,不是省级文物至少也是县级。

神仙桥弃用而坍塌是历史必然,其几百年的风雨中为疏通官道、地方与县城交流,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现在的神仙桥也就是有点历史价值和文字价值,不过桥头超两百年树龄的樟树非常有价值。上邓的一位老人说10多年前曾有树贩子出价购买,但没人敢收钱,因为樟树是在下邓一边,上邓的村民固然不敢收钱,更有原因是历史名树。地方文保,200年的神仙桥坍塌可以忽视,但跟神仙桥一起成长起来的樟树能否给其一个身份?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