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论语》并抄写,第一百一十一天。
功名利禄这些东西,说“放下”容易,真“放下”实在是难。
别说放下了,世人大多这辈子根本就没机会拿起来。
能做到三起三落、不喜不愠,已经算是了无私心、一心为公了。在新旧交接的时候,他还把以前的政事,一五一十如实相告,可谓对工作极端负责。
一个人做出来的事,说出来的话,你可以评判他是对是错,但,他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公还是为私,是为大局着想还是为了眼前的苟且,确实很难判断。
看一个人是不是“仁”,就要看这个人做事所采取的方法,手段和目的是不是都符合“仁”。
“仁”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并非外在的某种才能或品德,所以从外在的才能或品德上是无法判断一个人仁爱与否的。
孔子推崇的“仁”,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