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里规模最为庞大的一场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起始,至1949年1月的两个月时间内,总计歼灭以及改编了国民党军队55.5万人。然而,我军同样遭受了重大损失,伤亡人数达13.4万人,战役进程中历经了诸多激烈残酷的战斗。这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决战,被赋予“淮海”之名,这里的“淮海”指代淮安、淮阴以及海州(连云港)。然而实际上,真正的作战区域范围,早已大大超出了这一地区。那么用“淮海战役”来对其命名,究竟是否恰当呢?
最初的设想1948年初,鉴于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之后的局势,中共中央军委做出决策,安排粟裕带领一支大军渡江南下。这一行动有两个目的,其一为牵制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其二是尽可能减轻友军所面临的压力。彼时陈毅知晓这一计划后,十分激动,觉得这一行动能够从根本上扭转战局。在开完会返回住所的途中,他满怀兴奋地创作了一首诗:“五年胜利即可卜,稳渡长江遣粟郎。”然而,正当中央军委紧锣密鼓地紧急拟定作战计划之际,粟裕却给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看法。即先于华东地区寻觅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在歼灭其有生力量之后,再展开渡江作战。就在这个时候,我军于山东地区发起了反攻,济南战役正式拉开帷幕。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带领整编第96军共计12万人马,在济南布置了重重兵力进行防守。彼时,山东境内的国民党军队已被清扫干净,济南已然沦为一座孤城。粟裕施行一套独特战略,派遣40个团将济南包围,而在外围则安排60个团构建防线。济南战役的进展超乎想象地顺利,仅仅历经8天,便成功攻克这座防御坚固、难以攻打下来的城市。在整个战役期间,那60个团的人员在外围一枪未放,个个心里直痒痒,渴望战斗的心情十分急切。粟裕敏锐察觉到这一情况,觉得可以借着这股士气,接着发起一场大规模战役 。正是在这般情形之下,一个战略构想在粟裕的脑海中萌生,即攻占淮安、淮阴、海州、宝应、高邮等城市,使山东解放区与苏北解放区得以贯通。由于选取了两淮的“淮”字以及海州的“海”字,二者合称为“淮海”,故而此次战役被命名为“淮海战役” 。
越打越大的战役自战争拉开帷幕之际,便好像偏离了“淮海”的走向。国民党为应对解放军的进攻态势,把部队朝着陇海线收拢,其战略重点置于徐州与蚌埠区域,他们同样打算在此地展开一场决战,故而将其称作“徐蚌会战” 。依据国民党南京方面的安排,所有兵力朝着徐州汇聚,就连海州也被“战略性”舍弃。黄百韬所率的第七兵团起初奉命开赴济南去援救王耀武,怎料战斗结束得太过迅速,部队还没完成集结,王耀武就已被生擒。于是徐州剿总刘峙下达命令,将驻防在海州的第44军划归黄百韬指挥,让其自陇海线朝西撤退。然而他们的一回差错,恰似“一步踏错全局皆败”。那便是刘峙命令黄百韬停驻下来,于新安镇周边原地等候第44军,待集合完毕后再向徐州撤退。粟裕旋即捕捉到战机,觉得能够一举围歼孤立在外的黄百韬部,遂提前两天发起淮海战役。华野一路展开追击,另一路则穿插至黄百韬后方,截断其与徐州的联络 。恰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肩负徐州北大门防卫重任的第三绥靖区,两位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他们实则是地下党员,在此时率领2.3万人的部队于阵前起义。华野战士旋即穿过他们的防区,直插至黄百韬后方 。
最终在碾庄周边,黄百韬陷入重重包围之中。黄百韬凭借所修筑的工事,妄图垂死挣扎。蒋介石对刘峙的能力极为不满,紧急将在东北的杜聿明调回,让其接手指挥事务。杜聿明旋即下令邱清泉与李弥兵团朝东进发,以求解除碾庄之困。华野的战士们于第二道防线处拼尽全力坚守住了阵地,使得前来救援的部队始终没能和黄百韬部会合。在承受了巨大牺牲,付出近6万人的代价后,采用“近迫攻坚战”的战术,将碾庄的敌军12万人全部歼灭,黄百韬本人也在阵地上自杀身亡 。 到此时,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落下帷幕,粟裕大体达成了自己起初设定的战略目标,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态势,解放军在战场上逐步占据优势。这便是一般所讲的“小淮海战役”。然而,国共双方都清楚,战争的规模早已远超当初的预想,接下来他们将在更为广阔的区域展开一场大决战 。1948年10月27日,为应对华中剿总增派兵力,中原野战军的四个主力纵队自郑州朝东进发至徐州周边,作战规模不断扩大 。最初所设想的“淮海战役”,本是由华东野战军独自承担,而如今已然演变成两大野战军主力协同配合的战役,原本规模较小的淮海战役发展成了规模更为宏大的战役。为实现更大范围的指挥调度,粟裕提议由“陈军长、邓政委进行统一指挥”,毛主席则委派陈毅、邓小平在更广泛的层面展开统筹工作 。
“关系党国存亡的一战”在黄百韬之后,解放军盯上的第二个目标,乃是黄维所率领的第12兵团。眼见华东战事进展不顺,蒋介石调遣了华中的三个兵团,也就是李延年所率的第6兵团、刘汝明统领的第8兵团以及黄维指挥的第12兵团,让其向宿县赶来增援。然而,李延年和刘汝明惧怕作战,停滞不前,致使黄维所处位置凸显,陷入危险之境 。11月25日,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国军第12兵团被中原野战军的7个纵队团团围住。为确保能将这一王牌部队歼灭,解放军又调遣华野的9个纵队南下,对援军进行阻击。杜聿明同样下令孙元良、邱清泉所率兵团持续向南推进,试图解救黄维。然而,连续激战三天后,不仅部队伤亡极大,而且仅仅前进了数公里,被困在了孤山集、四堡一线,无法再向前挪动一步。南京国民政府对黄维的指挥状况一片混乱。起初下达原地坚守的指令,之后又要求趁解放军尚未站稳脚跟,抢先发动突围行动。怎料被派去执行突围任务的廖运周乃是地下党员,他率领110师举行起义,致使黄维所部士气遭受重创。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深切意识到照此情形发展必将陷入绝境,遂下达命令,让徐州的30万大军撤离城池,打算一路往西、往南行进,构建新的防线 。
然而,蒋介石不忍心看到黄维兵团被消灭,便下令杜聿明改变方向,朝着东南方向发起进攻,企图突破防线与黄维兵团会合。正是这一封亲笔信,让杜聿明的30万大军陷入绝境。在陈官庄、青龙集一带,杜聿明以及邱清泉、李弥、孙元良所率领的三个兵团,被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重重包围,几乎到了插翅难飞的地步 。解放军对黄维形成的包围圈不断缩小,最终黄维被压缩在仅1.5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内。中原野战军中的“襄阳营”与“洛阳营”,一举击溃了黄维的最后一张王牌“老虎团”。黄维企图组织突围,登上一辆坦克,却因迷失方向而被生擒。蒋介石对此次战役极为看重,乃至将其视为关乎党国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不惜派遣自己的儿子蒋纬国,带领战车部队发起冲锋。然而,这一切都未能改变黄维兵团的结局,该兵团12万精锐部队,在此遭受重创。
战争的结局不仅黄维兵团宣告覆灭,杜聿明集团同样被层层围困,围得密不透风。鉴于平津战役已步入决战时期,于是对杜聿明集团的围攻暂且搁置,取而代之的是开展以政治宣传为主导的“攻心战”。被围困的国民党军队官兵面临着物资匮乏的困境,衣食和粮食极度短缺,众多人在绝望的处境下,只能无奈选择投降。20日过后,解放军针对坚决不投降的杜聿明发起了全面总攻。彼时,国民党军队的军心已然土崩瓦解。自1月6日解放军展开总攻行动,至1月10日战斗落下帷幕,整个过程仅仅历经不到4天时间 。杜聿明遭遇失败后,刮掉胡须,乔装成士兵企图蒙混过关,然而在安徽省萧县张庄寨镇张老庄被俘虏,其真实身份也被识破。另外,两个兵团司令员,其中一个在战斗中阵亡,另一个成功逃脱。一直在南边尝试救援的李延年第6兵团与刘汝明第8兵团,看到杜聿明失败后,即刻放弃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区域,撤往了江南。淮海战役最终以解放军取得巨大胜利而结束。
命名的思考在战争刚刚拉开帷幕的阶段,中共中央军委判定,若要歼灭国民党的有生力量,起码还需五年时长。对于粟裕所提的要求,仅仅是在4至8个月内,歼灭国民党军队五六个到十一二个正规旅,同时为顺利实施渡江作战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粟裕凭借天才战略家所具备的胆魄与勇气,规划出更为宏伟的战略,收获了卓越的战绩。中共中央军委同样能够依据战场局势,快速做出判断并加以调整。当粟裕做出提前两天发起淮海战役的决定时,起初并未即刻获得批准,而是果断先行下达进攻命令,来了个“先斩后奏”。然而中央军委不仅没有予以责怪,反而发来急电,告知粟裕一切军事行动可自行决断处置,甚至特意嘱咐“无需请示”。这般对前线指挥官毫无保留的信任,为最终赢得战争奠定了稳固根基 。
再看国民党,南京政府在战略层面举棋不定,所制定的政策时常自相矛盾,而前线指挥官又欠缺当机立断的果敢,处处受到限制,这都为失败埋下了隐患。这一场具有史诗级规模的大会战,尽管被称作“淮海战役”存在与实际不太相符的地方,但它是根据淮海地区所规划战略的发展演变而来。倘若没有当初达成“小目标”时所具备的耐心,那么也就不会有之后那令人感慨万千、气势磅礴地进行大战的决心。“淮海战役”始终值得我们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