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新生儿大多患有黄疸?医生:孕期做好5件事,或能有效地预防

张老谈养护 2025-04-25 21:41:2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你有没有见过刚出生的小宝宝,皮肤又黄黄的,像是刚从锅里端出来的“蒸南瓜”?别急着吓一跳,这不是“上火”也不是“吃多了橘子”,而是医学上常说的新生儿黄疸。

你可能会问:“这黄疸是不是病?要不要紧?怎么感觉身边几乎所有宝宝都有?”没错,新生儿黄疸的出现率可不低,在我国,足月儿中大约有60%会出现黄疸,早产儿更是高达80%以上。这几乎成了“新生儿的第一道考验”。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这么多宝宝一出生就黄?这到底是身体自带‘滤镜’,还是健康拉响的警报?孕妈妈们又该怎么做,才能从源头预防?

别着急,我们这就慢慢聊一聊。

黄疸是“天生”的?不全是

很多家长一听“黄疸”两个字,立马联想到肝炎、病毒、传染,脑袋里可能已经浮现出一堆令人焦虑的画面。但其实,新生儿黄疸并不等于疾病,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是宝宝在适应新世界时的一种“过渡式表现”。

简单来说,黄疸就是由于血液里的胆红素太多,皮肤和眼白被“染黄”了。胆红素是啥?打个比方,它就像是红细胞退休后留下的“垃圾”,正常情况下,肝脏就像清洁工一样能把它打包送走。

但新生儿的肝脏功能还不够成熟,处理这些“垃圾”的速度慢,就容易堆积起来,表现为皮肤变黄。

这也就解释了为啥新生宝宝特别容易黄,尤其是出生后2~4天最明显,通常在一周左右自行缓解,这种情况被称为“生理性黄疸”。

不过,不是所有黄疸都能等着“慢慢褪色”。有些宝宝的黄疸超出了正常范围,或者持续时间太长,就属于“病理性黄疸”,这时就得警惕了!

是黄是病?医生怎么看

这里教大家一个小口诀:“黄得早、黄得快、黄得重、黄得久”,十有八九不是“正常黄”。比如,出生24小时内就黄了、黄到脚底都发亮,或者黄疸持续到两周以上,这种就不能大意,要赶紧上医院检查。

医生通常会通过测胆红素水平、观察宝宝的吃奶、精神、体重增长等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干预。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甚至导致脑损伤,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比起事后焦头烂额地“补救”,孕期做好预防才是关键。

孕期决定“起跑线”:从源头预防黄疸

说起预防,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要吃药?”其实不然,预防新生儿黄疸,关键在于孕期调养。

下面咱们结合最新研究和临床观察,分享五个实用、接地气儿的孕期建议,帮助妈妈们为宝宝打好“底子”。

均衡饮食,别让肝脏“带病上岗”

俗话说“肝好,一切都好”。怀孕期间,妈妈的肝脏不仅要处理自己的代谢,还要为胎儿“打下手”。如果妈妈本身有肝功能异常,比如脂肪肝、肝炎,宝宝出生后更容易出现黄疸。

建议:孕期饮食要清淡、营养均衡。比如多吃一些护肝的食物,如西兰花、胡萝卜、山药、南瓜;少吃油炸、烧烤、腌制类重口食物。喝点玉米须水、决明子茶,有助于利胆排毒——这可不是“偏方”,而是《中华本草》和现代药理研究共同认可的。

避免感染,别让病毒“趁虚而入”

孕期感染是导致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一旦“打入胎儿体内”,后果很不妙。

建议:怀孕前做一个全面的感染性疾病筛查,特别是TORCH四项(弓形虫、风疹、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孕期尽量少去人多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勤洗手、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

血型不合?早知道早准备

你知道么?如果妈妈是O型血,而宝宝是A型或B型,就可能发生“母婴血型不合”。妈妈体内的抗体会攻击胎儿红细胞,导致胆红素升高,黄疸风险猛增。

建议:孕早期就做ABO和Rh血型筛查。如果发现血型不合,医生会密切监测抗体滴度,一旦升高,就会采取干预措施,比如孕中期给予免疫球蛋白治疗,或计划性早产。

孕期贫血,别让宝宝“缺氧黄”

在一些高原地区,比如西藏那曲、青海果洛、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等地,由于氧气稀薄,孕妇容易出现妊娠性贫血,这不光影响自身健康,也会导致胎盘供氧不足,宝宝容易红细胞代偿性增多,出生后胆红素一下子爆棚。

建议:合理补铁补叶酸,特别是在孕中晚期。除了常见的红肉、猪肝、黑木耳,还可以试试印度阿育吠陀推荐的“芝麻膏+柠檬汁”组合,既补铁又助消化。

胎龄别追求“早见面”

不少家庭为了“吉时出生”,提前安排剖腹产,其实这对宝宝可不太友好。研究发现,胎龄不足38周的宝宝,出现黄疸的概率明显升高,因为肝脏和胆红素代谢系统还没发育完全。

建议:除非有明确医学指征,尽量足月分娩。让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熬足火候”,才更有抵抗力。正所谓“瓜熟蒂落”,别图一时之快,反坏了根本。

世界各地怎么应对新生儿黄疸?

在日本,几乎每个新生儿都会在出生后48小时内接受黄疸筛查,且母乳喂养支持系统非常完善;在美国,医院普遍配备蓝光治疗仪,且强调母婴同室,方便及时观察黄疸变化;而在瑞典,强调自然分娩和延迟脐带结扎,有助于胎儿过渡适应,降低胆红素生成量。

这也提醒我们,除了医学干预,完善的产后护理机制也至关重要。我国一些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的三甲医院,已经开始推行“母婴同室+黄疸预警”机制;但在一些基层地区,如贵州黔东南、云南昭通、广西百色等,产后监测手段仍有待提升。

宝宝黄了,家长该怎么做?

如果宝宝出现黄疸,别慌,先观察黄疸位置、精神状态、吃奶情况。如果只是轻度黄疸,可以多喂奶、多晒太阳(注意避免直晒),大多数一周内自行好转。严重的则要遵医嘱接受蓝光治疗,甚至换血治疗。

有趣的是,近期德国一项研究提出“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可辅助胆红素代谢”,也就是说,通过调整宝宝的肠道菌群,有可能帮助缓解黄疸。

这方面虽然还在研究中,但未来或许会成为新的辅助方法。

结语:让宝宝“黄得起,退得下”

新生儿黄疸并不可怕,它是宝宝成长中的一个“小插曲”,关键在于家长和医生的及时识别和科学应对。

孕期调理是预防的“第一关口”,只要妈妈们科学备孕、规范产检、合理饮食、避免感染,就能从源头上为宝宝打下一份健康的“底色”。

黄疸虽黄,但不黄连心。愿每一个新生命都在阳光下,黄得起、退得快,健康快乐地长大!

参考文献:

[1]王艳,张慧.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4, 39(11): 857-861.[2]何颖,刘雪. 孕期感染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的关系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23, 38(22): 5093-5096.[3]赵莉,陈红. ABO血型不合溶血所致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干预[J]. 护理研究, 2024, 38(05): 982-984.[4]李媛媛,杨金梅. 新生儿黄疸的家庭护理建议及其效果观察[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25, 27(01): 45-49.(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1 阅读: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