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感动中国被嘲,妻子逝世后儿子把他送养老院,89岁牛犇过得如何

小风谈事儿 2024-11-29 05:33:43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24年,在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89岁高龄的牛犇缓缓走上舞台。

消息一出,网络上炸开了锅,褒贬不一,有赞扬,也有质疑。有人说,他演了一辈子配角,凭什么感动中国?有人说,他不过是一个老戏骨,何德何能获此殊荣?

的确,牛犇的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很陌生,甚至被调侃“最水”的一届。但当我们深入了解他的人生轨迹,就会发现,这份感动并非来自一朝一夕的成就,而是源于他与时代洪流的共振,是小人物在时代浪潮中展现出的坚韧与伟大。

那么他究竟因为什么获得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

信源:光明网:这位89岁的老戏骨,缘何感动中国?

命运的转折点

1935年,牛犇出生于天津,原名张雪景,六岁那年,父母相继离世,留下他和哥哥妹妹相依为命。

家中一贫如洗,饔飧不继,生活的千钧重担过早地压在了年幼的牛犇身上。为了糊口,他跟随哥哥去往北平,在中电三厂干些跑腿之类的杂务活计,仅仅是为了挣得基本的生活费用。

谁能料到,这看似平平无奇的厂区,竟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中电三厂的后院,住着许多当时知名的演员,牛犇每天穿梭于这些艺术家的生活圈,耳濡目染,对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段经历,看似偶然,实则是命运的安排。

在那个充满苦难的年代,牛犇没有被生活的重压击垮,反而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和乐观精神。

1946年,当时年仅11岁的牛犇迎来了人生中的首个重要机遇。演员谢添发现了这个机灵的孩子,并推荐他参演电影《圣城记》。

对于牛犇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表演的机会,更是改变命运的契机。他抓住这次机会,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将“小牛子”这个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

尽管这只是一次小角色的演出,但却为他开启了进入演艺世界的大门。谢添,这位慧眼识珠的伯乐,成为了牛犇演艺生涯的启蒙恩师。

从此,牛犇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他从一个为生活奔波的苦孩子,变成了一个追逐梦想的演员。

中电三厂,这个充满回忆的地方,见证了牛犇从一个懵懂少年到初露锋芒的演员的蜕变。然而,这不过是他演艺之途的起始点罢了,在未来,还有更为广袤的天地有待他去探寻。

他并未就此满足,而是以锐意进取之态,在演艺之途不断磨砺自身。

他辗转于各个城市,从北京到香港,再回到北京,最后扎根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演艺生涯。

配角人生的闪耀

牛犇的演艺生涯,注定与“配角”二字紧密相连。尽管缺乏英俊的外貌和主角的光环,但他凭借卓越的演技,成功地将一个个平凡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深入人心。

他深知,配角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构成完整故事的重要元素。

他对待每一个角色都认真钻研,力求完美,即使是没有一句台词的角色,他也会用心揣摩,赋予角色生命力。

1982年,随着电影《牧马人》的上映,牛犇所扮演的牧民郭谝子一角,以其生动的演技和深刻的角色刻画,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难以忘怀的经典形象。

他操着一口地道的方言,举手投足间都充满了喜剧色彩,一句“老许,你要老婆不要?”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台词。

郭谝子这个角色,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他代表了那个年代淳朴善良的劳动人民,也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牛犇凭借对角色的精准把握,将郭谝子演绎得活灵活现,获得了金鸡奖和百花奖的最佳男配角奖,这无疑是对其演技的最高肯定。

进入90年代,年过半百的牛犇并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继续活跃在荧幕上。1994年,他在电影《活着》中饰演的镇长,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

他既怀揣着对权力的热望,又对底层民众怀有悲悯之心。牛犇用细腻的表演,将这个复杂的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2007年,电影《两个人的教室》中,他饰演的赵老师,是一位慈祥可敬的乡村教师,他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帮助山区的孩子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这个角色,体现了牛犇对教育事业的关注,也展现了他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2019年,电视剧《老酒馆》播出,84岁高龄的牛犇再次给观众带来了惊喜,

他饰演的老二两,是一位嗜酒如命的孤独老人,虽然戏份不多,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佝偻的身影,颤抖的双手,以及对酒的执着,都展现了一个老演员的精湛技艺,牛犇用自己的表演,诠释了什么是“戏比天大”,也展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从郭谝子到老二两,牛犇塑造了无数经典的配角形象,他用自己的演技,为中国电影史增添了一抹亮色。他的表演,绝非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对时代精神的阐释,对人性的洞察。

他用自己的“配角人生”,照亮了中国电影的舞台。

坚实的家庭后盾

在牛犇精彩的演艺生涯背后,离不开一个女人的默默支持,那就是他的妻子王惠玲。他们的爱情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浪漫情节,却充满了平淡的幸福。

19岁那年,牛犇对在乒乓球馆打球的王惠玲一见钟情。他常常找借口去球馆,只为多看她几眼。

经过多次交往,两人逐渐熟识并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爱情的种子也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王惠玲欣赏牛犇的乐观开朗和认真负责,而牛犇则被王惠玲的贤惠善良所吸引。

当时的牛犇,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演员,收入微薄,而王惠玲的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但这并没有阻碍他们走到一起。

王惠玲并不在乎物质条件的差距,她看重的是牛犇的才华和人品。婚后,王惠玲放弃了优渥的生活,一心一意地照顾家庭,成为了牛犇最坚实的后盾。

她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让牛犇能够安心地在外拍戏,不必为家事操心。牛犇热爱花草,王惠玲就将家里的阳台布置成一个小花园,让牛犇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能享受到片刻的宁静与惬意。

几十年来,牛犇和王惠玲携手走过风风雨雨,他们的爱情,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相濡以沫的陪伴。王惠玲是牛犇的精神支柱,是他疲惫时的港湾。

2010年,记者采访牛犇时,王惠玲依然在默默地为他打理着一切。她的脸庞洋溢着幸福的笑靥,双眸中满盈着对丈夫的深情爱意。

然而,2019年,王惠玲因病不幸离世,这一事件对牛犇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和情感创伤。

他曾计划着重新装修房子,给妻子一个更舒适的养老环境,却没想到妻子没能等到那一天。妻子的离世,让牛犇一度陷入悲痛之中,无法自拔。

他翻看着家里的相册,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他们曾经的幸福时光,如今却物是人非,令人唏嘘不已。

晚年生活

在失去爱妻王惠玲之后,牛犇为了避免给子女带来额外的负担,选择了入住养老院。

即便身处养老院,他也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继续投身于他所热爱的演艺事业。

2020年,已经85岁高龄的他依旧活跃于片场,连续参与了多部作品的拍摄。这些作品均紧密贴合时代主题,体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社会发展的深切关注与贡献。

他表示,自己早已不再计较片酬的多少,只希望能够为社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牛犇的晚年生活,并非只有演戏,他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默默地资助着贫困学生。

他和妻子王惠玲,省吃俭用,将积攒下来的钱,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完成学业,改变命运。他们资助的学生,多达上百名,这体现了老艺术家的大爱无私和社会责任感。

牛犇除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外,还有一心愿未了,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自年轻时起便怀揣着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愿望始终未能实现。

2016年,在拍摄电影《邹碧华》的过程中,他被邹碧华法官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从而再次坚定了入党的决心,

当时已83岁高龄的他,庄重地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申请书中,他这样写道:“我是在中国的苦难岁月中成长起来的城市贫民,是共产党拯救了我的家庭,给予了我新的生活……”这些质朴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他对党的无限忠诚与深厚情感。

最终,在大家的支持下,牛犇实现了他的夙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牛犇的晚年生活,虽然充满了离别的伤感,但也充满了希望和光明。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内涵,同时也展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情感与坚定信念。

笔者认为

从“小人物”到“大时代”,牛犇的一生,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心怀希望,勇敢追梦;即使是平凡的岗位,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

他的故事,超越了银幕的界限,感动了你我,也必将感动更多的人。他的人生,是一部活着的教科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铭记。

1 阅读:35

小风谈事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