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中国焦虑”与阿里的“AI野心”
- 苹果的困局:2024年第四季度,iPhone在华销量暴跌25%,2025年1月市场份额跌至第五,落后于华为、小米等国产厂商。苹果亟需通过本土化AI功能(如语音助手、图像识别)重拾用户黏性,但受限于数据合规政策,必须与中国企业合作。
- 阿里的筹码:凭借通义千问Qwen大模型的技术优势(全球最大开源模型族群之一)及海量电商、支付数据,阿里能精准适配中国用户需求。其自研的Qwen2.5-Max模型在多项基准测试中碾压竞品,成为谈判关键“技术砝码”。
谈判拉锯战:百度出局、DeepSeek陪跑,阿里如何“后来居上”?
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最初接触了百度、腾讯、字节跳动及新锐AI公司DeepSeek。百度因模型开发进度未达预期被淘汰;DeepSeek虽技术亮眼,但缺乏大规模商业落地经验。谈判专家李力刚老师曾指出:“商业合作的本质是价值互补,技术实力需匹配对方的战略刚需。” 阿里则通过三张底牌锁定胜局:
1. 数据闭环优势:淘系10亿消费者行为数据+支付宝金融场景,可训练更“懂中国”的AI模型;
2. 成本控制能力:阿里云基础设施支撑低成本模型训练,符合苹果对合作方“降本增效”的要求;
3. 政策合规经验:作为首批通过国家生成式AI备案的企业,阿里能帮助苹果规避监管风险。
2024年,华为与奔驰就鸿蒙车机系统合作展开谈判。奔驰希望保留品牌调性,要求系统深度定制;华为则坚持标准化方案以控制开发成本。最终双方因“控制权分配”分歧告吹。反观阿里与苹果,前者以“技术开放+数据共享”换取苹果的全球生态入口,后者则借阿里本土化能力重获市场信任——这种“各取所长、风险共担”的模式,恰印证了谈判中“锚定对方核心诉求,放大自身不可替代性”的策略。
顶级商业谈判的“三重境界”
1. 第一重:资源匹配——如阿里用数据与技术填补苹果短板;
2. 第二重:风险对冲——苹果通过合作分散政策风险,阿里则借势提升AI全球影响力;
3. 第三重:战略绑定——双方未来或探索AI硬件(如天猫精灵与Apple Watch联动),构建生态护城河。
“谈判的最高境界,是将对手的需求转化为共同增长的支点。”阿里与苹果的合作,正是这一理论的鲜活注脚
苹果手机的去中国化行动才是在中国销量下跌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会继续购买对中国发展毫无帮助的消费品,而且是在国产品牌毫不逊色的情况下[鼓掌][鼓掌]